首页期刊导航|现代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教育科学
现代教育科学

刘黎莉

双月刊

1005-5843

lyyang0213@sina.com

0431-85383926

130022

吉林省长春市湖波路65号

现代教育科学/Journal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立足吉林、面向全国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本刊发表了大量价值颇高的学术理论文章和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研究文章,已成为吉林教育科学研究的窗口和主要阵地,并辐身全国,为繁荣高等科学研究,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爱国主义教育的四重逻辑:基于符号互动论视角

    任路伟王英
    73-7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觉醒,是中华血脉传承的底层逻辑.高质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赋能和谐社会构建,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然而,审思当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仍然存在诸多现实问题.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是论证心灵、自我和社会之间内在关系的精细理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为爱国主义教育高质量开展提供了逻辑向度.就此而言,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通过实施"表意的符号"、注重"泛化的他人"、实现"完整的自我",以及提供"可及的经验"等实践途径,培育学生自发生成爱国情感,实践爱国行为.

    爱国主义教育符号互动论心灵自我社会

    新时代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

    陈磊卢庆霖谷思雨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英雄精神时常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解构、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自媒体信息时代的消解、代际传承的弱化倾向等严峻挑战.新时代新征程,于思政教育中融入英雄精神尤为重要.新时代大学生英雄精神培育过程中有必要明晰英雄及英雄观的内涵,认清英雄观培育的影响因素和现实挑战,从理论渊源、文化继承、精神谱系、现实际遇等层面厘清英雄精神的生成逻辑,从而有针对性地将英雄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帮助大学生崇尚、领悟、认同、捍卫英雄精神,让英雄精神激励其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大学生英雄精神现实挑战思政课培育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数字表征与优化进路

    张继龙周方志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由"单调式结合"向"沉浸式表达"转变、"宽泛式适用"向"精准化应用"转变、"主观性表现"向"智能化呈现"转变、"各自为战"向"协同发展"转变的新表征,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风险挑战.对此,高校要不断提高数字治理能力,完善责任制度和监管机制,增强思政工作的组织引领力;要秉持"以人为本+精准思政"的理念,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图景,提高思政工作队伍的数字素养,优化数字思政环境;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增强高质量内容供给,搭建数字思政平台,不断创新数字场景中思政工作的话语表达;要遵循人机协同理念,推动资源共享、需求的不断满足和协同治理,构建"数字思政"的实践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数字表征数字素养话语表达优化进路

    "两个结合"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互的多维面相

    王付欣阚昊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关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交互受"两个结合"的时代感召,建立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的现实基础上,呈现为以新时代发展现状定位交互指向的现实既定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交互内容的思想浸润."两个结合"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出了主客体交互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同频共振的新要求,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能动性、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良性循环模式的必然选择.

    "两个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式现代化主客体交互

    新时代青年"有理想"的理论蕴含与培育路径

    郭思吟吴林龙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理想"是新时代青年极为重要的优秀品质,也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有理想"对青年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是青年形成优良思想品德的内在要求,是青年掌握丰富知识的动力源泉,是青年具有担当本领的重要保证.青年"有理想"的内涵体现为青春梦和中国梦的有机统一、阶段理想与远大理想的接力奋斗、理想确立与理想实践的同向发力等.新时代青年理想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加强思政课的引领作用,夯实青年理想确立的理论基础;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教育元素,发挥课程思政对青年理想的涵育作用;开展好各种日常主题教育,激发青年形成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为青年理想选择提供示范.

    有理想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理想信念榜样引领

    网络时代青年学生信仰的理性透视与教育机制探究

    王琦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效开展网络时代青年学生的信仰教育是开展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课题,不仅关系到青年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的信仰总体处于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但也呈现出多元化、多变性、盲从性等特点.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特点及其对青年学生信仰的影响,有必要从社会、学校、学生3 个层面出发,详细分析网络时代影响青年学生信仰形成的主要因素,并积极探索青年学生信仰的教育机制构建.构建网络时代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的全面领导机制、学生信仰状况的评估机制、学校教育的引导机制、网络环境的监管机制,以提升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信仰.

    网络时代信仰形成青年学生教育机制

    核心素养视域下师范生"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实践理路——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唐锋蔡迎旗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素质教师培养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能力是教师的核心素养,也是高素质教师的重要标志.师范生"教育研究方法"作为培养师范生研究能力的主要课程,也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核心课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师生权责对分原则,设置教师精讲、学生内化、研讨交流等教学环节,既重视教师的有效引导,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师范生"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学习与研究的统一,有助于培养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核心素养.为完善师范生"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对分课堂教学,课程教学应实现守正与创新的紧密融合、促进讲授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

    核心素养"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师范生培养

    思政课教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四重意蕴

    冯赵建只慧薇
    11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切实要求,是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政课教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重要体现,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应有之义,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与国家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从社会联系、劳动实践、自由个性、道德品质4 个维度出发,探究思政课教师促进青少年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要求,有助于优化育人实践路径,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

    思政课教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维度实践路径

    数智社会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价值、依据与路向

    徐礼平王祖业
    1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带来的深刻变化对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社会"的观点,以思政课教师"六要"为出发点,形成了数智社会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体系,包括坚定不移的政治素养、殷切真挚的育人情怀、科学严谨的辩证思维、厚重渊博的学理素养、温润正直的人格品德以及与时俱进的数字素养等6 个重要维度.数智社会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既是服务教育强国战略之本,又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之基,还是提高教师育人本领之魂.其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聚焦于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放眼于意识形态的激烈竞争以及契合于数字原住民的现实诉求.为此,从系统观念出发,构建以"牢固树立主体意识、不断完善考评机制、加快健全培训机制、努力改善内外环境"为主的素质能力培养体系,以期不断提升数智社会思政课的教学成效.

    数智社会数字化转型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技术环境

    "大思政"视域下吉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研究

    李富荣
    128-13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高校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营造尊师重教、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大思政"观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自身要坚守职业操守,更要具备较高的"大思政"素养,有能力、有水平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本研究在深入探讨新时代"大思政"概念和相关理论以及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总体部署要求的基础上,对"大思政"与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和理顺,在"大思政"视域下充分调研分析吉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总结经验、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最终结合吉林省实际提出吉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

    吉林省地方高校大思政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