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医药卫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医药卫生
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现代医药卫生

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姜瑜

半月刊

1009-5519

xdyyws@vip.126.com

023-63853583;63621701

400015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148号

现代医药卫生/Journal Modern Medicine & Health
查看更多>>本刊是是经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社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半月刊)。本刊知识涉及面广,临床实用性强,适用于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及医药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风险管理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杨敬雅
    2973-2976,2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风险管理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该科收治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基于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风险管理,2组均持续护理至患者出院。比较2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 2组患者护理后血气分析指标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呼吸机相关肺炎、跌倒坠床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项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风险管理应用于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中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水平,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进一步提升其生活质量。

    重症肺炎老年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风险管理血气分析机械通气护理不良事件生活质量

    神经肌肉电刺激在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王瑞华张竞文何秋果
    2977-2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在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1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行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早期吞咽功能训练,2组干预时间均为2个月。比较2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标准吞咽功能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吞咽生活质量量表各项评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吸入性肺炎、误吸、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干预应用于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中,可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和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患者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颅脑损伤吞咽障碍神经肌肉电刺激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吞咽功能神经功能

    早期可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网状meta分析

    钟佳辉朱冰
    2981-2986,2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可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纳入与新辅助治疗相关的临床试验。提取各种治疗方案的病理完全缓解、无事件生存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数据,应用 R4。3。2软件进行网状 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项随机对照试验,共3 650例患者和5种新辅助治疗方案。新辅助化学免疫治疗患者病理完全缓解、无事件生存期均明显优于新辅助化学治疗(相对危险度/风险比=7。18、0。60,95%可信区间 2。96~18。60、0。37~0。97);各治疗方案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可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能提高其病理缓解、生存获益,但新辅助治疗后增加辅助免疫治疗在生存获益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治疗结果安全网状meta分析

    江苏省淮安地区高校学生无偿献血现状及趋势分析

    袁和芹谈庆滕平
    2987-2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江苏省淮安地区高校学生近10年无偿献血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更好地招募高校学生群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从江苏省全省血液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江苏省淮安地区高校学生各年度献血量、献血人次、不同单位采集量、不同单位采集人次、各年度高校无偿献血参与数等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归纳及总结。结果 近10年来江苏省淮安地区高校学生年度献血人数1 601~5 576人次,献血量8 100。25~23 188。75 U;江苏省淮安地区高校在校生人数正向增长,但献血人数下降;高校无偿献血参与度高,但献血人数较少;高校学生整体无偿献血率偏低;一次性献血300 mL占比较高[70。00%(29 358/41 940)],400 mL献血人次占比较低;高校学生单采血小板捐献参与度低。结论 应抓牢高校学生群体,深入开展个性化主题献血宣传活动,增加献血宣传活动趣味性,提升高校学生群体关注度;进高校实地开展无偿献血相关调研活动,进一步挖掘潜在高校学生献血群体。

    高校学生供血者江苏

    月经相关性特征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的研究进展

    叶艳丽李聪
    2991-2994,30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绝经前规律性子宫内膜撤退性出血可避免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但当子宫内膜无法规则性彻底性撤退时,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开始出现,但因月经自身的生理学特征,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这一范围将是临床区别和预防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最重要依据。该文将对子宫内膜癌发病的月经相关性特征总结为月经模式、女性性激素、内分泌代谢三大类,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不同文献对此主题的观点和结论。

    子宫内膜肿瘤月经危险因素综述

    糖尿病相关主动脉钙化斑块影像学研究进展

    戴高月赵衡唐德秋罗光华...
    2995-30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动脉钙化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导致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原因。深入理解糖尿病相关主动脉钙化发生机制、早期进行糖尿病患者主动脉钙化斑块的影像学检查评估,对延缓主动脉钙化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该文就上述两方面的最新知识进行了综述。

    糖尿病并发症主动脉钙化斑块计算机断层扫描X线磁共振成像综述

    催化发夹组装反应用于检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翁琴李建军杨丰宁艾军宇...
    3001-30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催化发夹组装(CHA)是一种不依赖酶生物催化作用和温度循环的高效核酸扩增方法,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通过将CHA与各种信号输出模式相结合,可实现对各种生物靶标(核酸、小分子、蛋白质、细胞)的高灵敏度检测,在诊断疾病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该文主要介绍了经典CHA、改良CHA,以及基于CHA策略与其他等温无酶扩增方法的几种级联反应,并对其在诊断疾病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简单总结。还讨论了当前CHA策略在诊断疾病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应用前景。

    催化发夹组装生物标志物信号放大策略生物传感器综述

    施万细胞促进头颈癌增殖、侵袭机制的研究进展

    蔡永鹏苟黎明李勇
    3006-3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头颈癌存在着广泛的神经周围浸润和肿瘤神经支配,在促进肿瘤进展的同时带来更差的预后。施万细胞(SCs)是一种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外周神经系统,参与了神经损伤修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SCs在肿瘤微环境(TME)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重编程SCs通过与肿瘤和神经进行信号交互,一方面,促进神经周围浸润和肿瘤神经支配;另一方面,直接作用于TME成分并促进肿瘤进展。该文主要讨论了SCs与癌症-神经的信号串扰模式,以及SCs相关信号在TME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SCs相关头颈癌治疗干预的潜在靶点。

    施万细胞头颈癌增殖侵袭综述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与循环系统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胡昱堃张欣侯颖
    3012-3016,3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的主要活性肽,其与循环系统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Ang Ⅱ不仅参与了调节血压稳定和维持机体水盐平衡,而且是促进血管炎症反应,引起氧化应激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引发循环系统疾病的影响因素。Ang Ⅱ在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因此,明确Ang Ⅱ与循环系统疾病之间的联系可为临床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循环系统疾病综述

    IL-6/STAT3信号通路介导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徐颖洁刘明慧陈佳婧韩云标...
    3017-3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肝癌(PL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肝细胞癌(HCC)是其最主要的类型。索拉非尼是一种新型多功能口服抗癌药物,作为首个被批准用于临床的多靶点靶向治疗药物,索拉非尼主要用于治疗不能手术或远处转移的HCC患者。目前,仍是HCC的一线治疗药物之一。近年来,肝癌患者对索拉非尼产生耐药性,同时,索拉非尼联合其他药物降低耐药性的临床试验仍处于瓶颈期,因此,探究索拉非尼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对克服索拉非尼治疗PLC耐药性具有临床意义。有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传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T3)信号通路在索拉非尼耐药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对IL-6/STAT3信号通路介导索拉非尼治疗PLC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解决其耐药性的产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原发性肝癌索拉非尼耐药机制白细胞介素-6/信号传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信号通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