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医药卫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医药卫生
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现代医药卫生

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姜瑜

半月刊

1009-5519

xdyyws@vip.126.com

023-63853583;63621701

400015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148号

现代医药卫生/Journal Modern Medicine & Health
查看更多>>本刊是是经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社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半月刊)。本刊知识涉及面广,临床实用性强,适用于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及医药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接触式生理参数测量用于远程急诊分诊的可行性研究

    夏梦赵金川江南罗杰...
    361-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急诊患者危重症及轻症的就诊特征,评估非接触式生理测量及远程预检分诊的准确性,探讨远程协助患者就诊的可行性方法。方法 纳入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22年6月1日至10月31日急诊科就诊的419例患者。根据急诊预检分诊结果分为危重症组(221例)和轻症组(198例),比较2组患者就诊信息特征的差异;用手机应用程序非接触式测量心率和呼吸频率参数,与接触式测量结果进行比较,评估非接触式测量心率及呼吸频率的准确性;与急诊科现场预检分诊分级比较,评估远程预检分诊分级的准确性。结果 轻症组患者中18~<45岁者明显高于危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症组患者中意识状态为"对声音刺激有反应"和"对疼痛刺激有反应"者均明显高于轻症组,轻症组患者多为"意识清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症组患者主诉为"胸痛、意识障碍、便血"者均明显高于轻症组,轻症组患者以"关节痛"居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排前3位既往史均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危重症组患者既往有肿瘤、消化道出血病史者均明显高于轻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接触式测量心率与接触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接触式测量呼吸频率与接触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预检分诊的危重症患者明显高于远程预检分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接触式测量的心率、呼吸频率准确性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结合急诊患者的就诊信息特征,远程急诊预检分诊的可靠性将会逐步提高。

    预检分诊非接触式生理参数测量远程医疗

    基于三维CT重建辽宁地区骨性Ⅰ类女性下颌骨的不对称性研究

    卢俊伟于晗骁吴桐张秀...
    367-369,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辽宁地区骨性Ⅰ类女性下颌骨几何进行三维CT重建技术(3DCT),并利用欧几里得距离矩阵分析(EDMA)进行形态的不对称性分析,对口腔正畸方案的设计及法医牙科鉴定方向提供重要的形态学基础资料。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沈阳市表型组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影像数据库中的50名辽宁地区骨性Ⅰ类女性进行3D头部CT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数据录入VG Studio 3。2 MAX进行下颌骨三维重建并测量标志点三维坐标,使用winEDMA Version 1。0。1软件对左右侧下颌骨标志点进行不对称性分析。结果 用bootstrap非参数统计检验法分析结果显示,t=1。164、P=0。001。25个形状差异矩阵比值中小于0。95的有5个(20%);>1。05的有0个。辽宁地区骨性Ⅰ类女性下颌骨左右形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辽宁地区骨性Ⅰ类女性下颌骨具有不对称性且右侧偏大。

    欧几里得距离矩阵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不对称性几何形态测量辽宁地区女性

    天智颗粒对帕金森病小鼠模型黑质和脊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陈丹丹李丽于宁刘晓庆...
    370-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天智颗粒对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脑黑质和脊髓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2022年9月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25 mg/(kg·d)腹腔注射5 d的方法构建PD小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天智颗粒5、2、1 g/kg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灌胃给药2周后比较各组小鼠行为学变化、中脑黑质和脊髓DA能神经元存活数量及形态变化、神经元内酪氨酸羟化酶阳性表达情况等。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悬挂能力下降、游泳时间缩短,经天智颗粒干预后可有效提高小鼠悬挂能力,延长游泳时间,黑质和脊髓灰质前角DA能神经元数量和神经元内酪氨酸羟化酶阳性表达均明显减少,经天智颗粒5、2 g/kg干预后小鼠黑质和脊髓DA能神经元检测指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智颗粒可改善PD小鼠行为学,提高中脑黑质和脊髓部位DA能神经元及突起的存活数目,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内DA的含量,表明天智颗粒对黑质和脊髓灰质前角多巴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天智颗粒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黑质脊髓

    甲状腺全切+L-T4皮下注射建立孕期亚临床甲减大鼠模型及稳定性研究

    李晓钰付强黄杨玲谢良卓...
    376-379,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甲状腺全切+L-T4皮下注射方法建立孕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大鼠模型及模型稳定性评价。方法 选取26只体重180~200 g雌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及模型组(16只)。对照组采用甲状腺全切术,模型组采取甲状腺全切+术后L-T4 1。0 μg/(100 g·d)皮下注射。观察2组大鼠术后1个月、甲状腺全切+术后L-T4 10 d后、妊娠13 d 3个时间点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TT4)水平和体重情况。结果 模型组大鼠术后1个月血清TSH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状腺全切+L-T4 10 d后,模型组大鼠血清TSH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娠13 d时,模型组大鼠血清TS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大鼠术后1个月血清TT4水平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状腺全切+L-T410 d后2组大鼠血清TT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13 d时,2组大鼠TT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大鼠术前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甲状腺全切+L-T4 10 d后,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娠13 d时,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大鼠平均产子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甲状腺全切+L-T4皮下注射可以成功建立孕期SCH大鼠模型,且稳定性良好。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孕期甲状腺全切L-T4皮下注射模型评价大鼠

    某院中药Ⅱ、Ⅲ期临床试验项目自查及问题分析

    文娱李晓晖陈云艳
    380-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中药临床试验项目的数据自查,提升临床试验质量,增加新药研发的安全性。方法 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现场核查要点的公告(2015年第228号)》《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对该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开展的31项中药临床试验研究项目、527份研究病例进行自查,其中Ⅱ期临床试验25项,Ⅲ期临床试验6项。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规避措施。结果 方案偏离/违背问题主要有访视超窗[12。14%(64/527)]、检验项目漏做[9。87%(52/527)]、知情同意书不规范[5。50%(29/527)]等。重要问题主要有药物漏服[4。74%(25/527)]、检验异常值未复查[11。76%(62/527)]、检验异常值未判断临床意义[7。78%(61/527)]、与原始数据不一致[6。26%(14/527)]等。一般问题主要有合并用药未填写[5。69%(30/527)]、不良事件填写不完整[3。42%(18/527)]、漏报不良事件[1。71%(9/527)]等。结论 为确保中药临床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应进行闭环管理,对中药临床试验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反馈、追踪、验收等。

    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知情同意依从性中药

    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分级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价值

    张晶王亚玲梁泽平解浪浪...
    385-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并验证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压力性损伤(PI)分级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157例在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x2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筛选PI分级的影响因素。再将数据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基于训练组数据利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ICU患者PI分级预测模型,并采用五折交叉验证法进行参数优化。训练好的模型在验证组数据集中进行内部验证,对前后结果进行混淆矩阵分析,采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值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性能。结果 初步确定10个影响PI分级的因素,在gamma=0。1、cost=2。2时模型的性能最佳,PI分级预测模型的准确率为81。25%,精确率为79。70%,召回率为80。30%,F1值为79。9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AUC为0。939。结论 构建的PI分级预测模型预测性能良好,可为临床医护人员制订ICU患者预防PI的分级护理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压力性损伤支持向量机高频超声分级预测模型

    体感游戏联合八段锦对脑卒中患者应用价值的研究

    徐渝胡盼
    391-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对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采用体感游戏联合八段锦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82例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研究组采用体感游戏联合八段锦干预。对比2组患者康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更低、运动功能水平更高、负性情绪评分更低、临床症状评分更低、日常生活能力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采用体感游戏联合八段锦干预可帮助其摆脱疾病困扰,对患者预后健康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脑卒中运动障碍体感游戏八段锦神经功能运动功能

    肾集合管癌10例临床及病理特征研究

    乔娟王美玲王弦秦蓉...
    395-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肾集合管癌(CDC)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10例CD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进行随访及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10例CDC患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以血尿及腰部疼痛为主,部分伴尿频尿急、夜尿增多;肿瘤位于左、右侧肾各5例;10例均行肾脏根治性切除术。组织学上,肿瘤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呈管状、乳头状、巢团状或实性片状排列,或肉瘤样排列,管腔内部分肿瘤细胞呈靴钉样凸向腺腔;肿瘤细胞具有高级别核,细胞异型明显,核大,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明显伴较多炎细胞浸润;多数病例中见肿瘤坏死。免疫组化结果CK、CK7、CK19、Pax-8阳性,Vimentin、EMA、34βE12、CarbonicA Ⅸ 不同程度阳性,RCC、CD10、CD117、TFE3、TFEB、P504S、CK20 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20%~70%。7例获得随访,3例失访;截至随访日期,仅1例存活,6例均于2年内死亡。结论 CDC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肾上皮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快,预后差。

    集合管癌组织学免疫组化鉴别诊断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研究

    逯平赵艳菊王玲玲
    400-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情况及有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择期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统计其术后PTSD发生率;另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分析患者PCI后PTSD发生的有关影响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中术后共有27例发生PTSD,发生率为22。50%(27/120);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脂血症、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医疗费用来源,以及有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史均与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后PTSD的发生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疾病恐惧进展感觉、创伤后成长水平、应对方式均与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后PTSD的发生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不良、疾病恐惧进展感觉强烈、创伤后成长水平低、消极应对均为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后PT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偏回归系数=2。591、1。812、1。995、2。324,优势比=13。348、6。120、7。350、10。214,95%可信区间=4。224~42。178、2。386~15。700、2。688~20。101、3。513~29。699,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行PCI后PTSD发生风险较高,而社会支持不良、疾病恐惧进展感觉强烈、创伤后成长水平低、消极应对是发生PTSD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预后

    某老年病医院综合管理对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效果的研究

    李兰川王逸菲吉利春杨柳...
    405-408,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综合管理对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某院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20 285例。2022年1月开始实施综合管理。综合管理干预措施包括召开沟通协调会、建全信息化系统、建立专项行动方案、开展相关知识培训、指标纳入反馈及质量考核等,比较综合管理前(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与综合管理后(2022年1-12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重点药物联合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结果 综合管理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65。30%(858/1 314)]明显高于综合管理前[2020年、2021年分别为59。66%(247/414)、57。82%(122/211)],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由综合管理前的92。79%(3 129/3 372)、93。52%(2 843/3 040)提高至综合管理后的97。01%(3 404/3 509),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由综合管理前的58。60%(109/186)、77。78%(140/180)提高至综合管理后的91。52%(151/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管理前后重点药物联合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无菌标本送检率、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标本阳性率有所下降。结论 通过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地同步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及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

    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综合管理病原学送检率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