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哲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哲学
现代哲学

徐俊忠

双月刊

1000-7660

xdzx@mail.sysu.edu.cn

020-84114924

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文科楼806室

现代哲学/Journal Modern Philoso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现代哲学》创刊于1985年,2002年第1期起由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编辑出版。目前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现代哲学》坚持文本解读、学术取向、理论创新、联系实际的办刊宗旨,本刊发稿范围覆盖哲学一级学科,特别关注现代哲学发展的动态,注重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常设栏目主要有: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2)毛泽东与当代中国;3)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发展;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5)实践哲学与政治哲学;6)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审视;7)现象学研究;8)分析哲学研究;9)科学哲学研究;10)美学研究;11)宗教学研究;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胡塞尔论场合意义的观念同一性——基于《逻辑研究》与1911年手稿的解读

    吴嘉豪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逻辑研究》对场合意义之观念同一性进行了专门分析,该分析留下的理论疑难引起了胡塞尔后来的自我批评,也引起相关学者的解读与讨论.本文基于《逻辑研究》与1911年关于经验意义的研究手稿,结合拜耶尔和尤弥尔关于该手稿的基本理解,构建关于场合意义之观念同一性的解读方案.根据本文的解读方案,场合意义之观念同一性的构造是基于特殊的同一化意识,即场合-对象意识.本文利用该方案解决场合意义在《逻辑研究》中遗留的理论疑难,同时指出它相对于若干现有解读方案的优势.

    场合意义经验意义观念同一性同一化意识场合-对象意识

    为什么家庭的基础不是契约?——一个黑格尔的视角

    冯嘉荟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主张家庭与婚姻的基础是爱而不是契约,同时提出了对康德契约论家庭学说的批判.从逻辑学基础来说,黑格尔强调契约的"共同性"没有发展到伦理关系的"自在自为的普遍性";而从制度形态来看,他认为契约所基于的私法关系,无法触及家庭的伦理关系.法律可以施予外在的律令,对内心的意向与偏好则无能为力.黑格尔一方面强调家庭无法还原为市民社会的交换关系,同时也表示家庭总会让位于基于特殊意志的制度形态.这意味着,家庭的情感关联虽然高于权利关系,但具有内在的脆弱性.

    黑格尔康德婚姻契约

    论霍布斯认识论中的有形上帝

    杨汲
    9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近代欧洲经验主义认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霍布斯将人类的一切思想来源归之于感觉,即物体运动.一些学者据此将感知理论视为霍布斯的认识论基础,将上帝排除在其认识论之外.然而,这些学者忽视了霍布斯提出有形上帝的概念为运动的根本原因提供解释,从而为感知理论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分析霍布斯对笛卡尔认识论的反驳,明晰其理论中的有形上帝概念,揭示有形上帝与运动科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到霍布斯的认识论在逻辑上需要有形上帝的概念.

    霍布斯笛卡尔运动上帝认识论

    心灵的自由何以可能?——从莱布尼茨的"自发性"概念出发

    李志龙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机械论的世界图景中,心灵的自由始终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困境.自由概念可上溯自亚里士多德的选择概念,而莱布尼茨正是吸收了此概念所内含的自发性和理智这两层要义.面对自由学说的意志论解读,莱布尼茨坚持理智主义,却也面临自由与必然性之间的对立.为此,莱布尼茨划分了两层三种必然性.其中,假设的必然性或道义的必然性适用于偶然真理,从而牵引出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张力,并引入可能性,即受造物有着各种可能的存在状态.受造物之最完满的状态,即是理智与意志都相互协调,亦即自发性所实现的最高程度,也就是心灵的自由.为了获得自由,心灵必须时刻完善自身,以期达到德福一致.如此,莱布尼茨的自由学说可谓是康德主义的基石.

    莱布尼茨自由自发性必然性意志理智

    信仰、义理与史实:周程授受平议——从饶鲁《金陵记闻注辩》谈起

    许家星
    11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子建构的周程授受是事关理学道统的重大事件,饶鲁《金陵记闻注辩》作为最早对相关论争加以全面辨析的文献,涉及《太极图说》文本及周敦颐与佛老、新学之关系,周程有无交涉及思想异同等疑问.饶鲁既坚持周程授学的立场,又判定周程授受时并未有《图》《书》、程子三篇文字亦未采用《图》《书》之文字语言,排除程子担心《图》害道而不语之情况.饶鲁实质上彻底否定了周程手授《图》说,以"示之以道"和"自得之道"区分了受学与传道.而朱子的"无人能受之"说则面临如何看待《图》与《书》《周易》《中庸》之关系,如何看待程门弟子等棘手问题.绵延至今的周程授受之争,源于朱子力图撮合原本关联甚少的周、程,采取以理统事的方法,以建构对理学道统的信仰,但始终无法弥合周程关系疏远、义理差异、自我认同之裂缝.

    《太极图说》朱子饶鲁周程授受道统信仰

    在解经与解心之间——理学语录的言说方式

    罗慧琳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录体作为宋明儒谈经论道的共同载体,为他们在注疏体之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言说渠道.但阳明与程、朱的语录却展现出不同面貌,这一差异源于各自对经典与本心重视程度的不同.阳明重发明本心,相较于程、朱,尤其青睐口传,教人喜当机指点、随文立义,要在引导学者自得,而最终需要在不可言说处止于无言,以使学者转向对本心的切身领会.朱子的语录多围绕解释经典展开,是用以助成学问交流、寻求经典原义的阶段性工具.程子虽然不像朱子那么重视注疏,其语录多是围绕解经展开.以程、朱反观阳明,脱离经典而强调心解独得的言说,不仅潜藏着师心自用的危险,也可能造成曲解经典原义,以至于撼动经典地位的流弊.如是,儒者言说须在解释经典与发明本心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语录体经典本心阳明程朱

    气尽与未尽——朱熹丧祭礼中的鬼神观

    毛国民
    140-15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熹理气观下,人死之后,鬼神只是气;气屈为鬼,气伸为神.但是,人死之后气是"散尽"还是"未尽",值得讨论.朱熹却两者兼论,认为人死有常理和非常理两种情形,常理下"安于死者",气自散而尽;非常理下气凝结而"未尽散",易成为"四类"鬼怪.于是,使死者气散尽且"安",而不变为鬼怪,必须践行儒家的丧祭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丧礼重在慎终,丧尽其礼,"安顿"人死之气,使其"顺死""安死""自然老死",不会变成"历鬼";但祭礼重在追远,祭尽其诚,与祖先之气"感通"交接.总体上看,朱熹鬼神观仍然属于日月大化流行宇宙论的阐释框架,这一方面有利于排斥唐宋时期"幽明隔断"人格化的佛教鬼神观,另一方面也使"祖考来格"打上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朱熹鬼神观丧祭礼

    元丰祭天礼制背景下程颐祭礼与天理的建构

    孙逸超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安石以天道-人道贯彻祭天礼制,元丰祭天礼制据此对郊祀-明堂二元结构在天帝关系、配帝、祭器等议题上进行变革.程颐认同王安石和元丰祭天礼制的结构,但他基于天理观念将王安石的天人二道统摄到生成一理,又将王安石和元丰礼制区分的郊祀之"天"与明堂"上帝"指涉为同一个天理,并且在礼制上具象地呈现.元祐年间,程颐又将一岁四祭天的生成之理的原理贯彻到祭祖礼中,呈现为其独特的冬至始祖、季秋祭祢.程颐的祭天礼制学说在重新定义政权合法性根源之"天"的同时,也是其天理内涵的重要背景.程颐对天子祭天与士大夫祭祖的一体化和一致化贯彻和建构,深刻影响了此下政治社会中祭礼的形态.

    程颐祭礼王安石元丰礼制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