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湖北工程学院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湖北工程学院

丁么明

双月刊

2095-4824

xgxyxb@126.com

0712-2345314

432000

湖北省孝感市交通大道272号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湖北工程学院学报》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工程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论文转摘篇数在全国同类院校学报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刊物的影响因子也逐年上升,荣获首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获首届《中国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特色栏目“中华孝文化研究”在 2006年、2010年,在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的评比中,该栏目被评为“优秀栏目”;2010年,在全国地方学报第二届特色栏目评比中被评为“名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统孝文化对现代国家治理的价值解析

    胡尹慧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孝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资源.面对中国因现代化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代际关系失衡的问题等,需要借助传统价值资源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助力.本文从传统孝文化是善治的重要元素,传统孝文化是德治的重要内容,以及传统孝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内在价值契合这几个方面深入解析传统孝文化的价值,目的是重新发掘孝文化中蕴含的人本内容与公共责任内涵,进而为重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情感和伦理联系,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家庭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助力.

    传统孝文化现代国家治理善治德治法治价值解析

    丧礼孝道价值的嬗变与社会认同——以古典儒学为中心的考察

    郭长兴王文东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丧礼孝道价值的确立有赖于儒家的建构.周丧礼只称卒哭之后的吉祭为孝行,这应属于"享孝"或"追孝"的范畴.孔子则在"丧主哀"的认识下,以自觉之爱解释哀情,在将孝内化为人之德性的同时,确立起丧礼报恩尽孝的价值.葬制与祭制是儒家建构丧礼达孝路径的重点.儒家在丧主仁智品质的基础上,提出事死如事生的治丧原则,破解"死人无知"问题;儒家以理性主义的魂魄观取代"人死为鬼"的宗教观念,从人的"形—神"生命结构上说明祭祀对象的存在,提出事亡如事存的祭祀原则,破解"人鬼不存"问题.丧礼尽孝理念凭借其"益治世"与"合人情"的特点,在政治力量与民间信仰的推动下,在儒家化解社会治丧僭越、奢靡的实践以及回应佛、道教丧葬观的挑战中,成为先民有关丧礼的主流认知.追求以亲子真情为基础、呈现诗性特点的儒家丧礼,仍是我们领悟生死、探索厚养薄葬孝道模式的重要资源.

    丧礼礼仪变迁社会认同

    探析"孝"的"天人合一"之境

    闫柏潼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孝是儒家文化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孝"之起源可概括为两种,即孝源于自然本能、本性与源于人为使然之概念."孝"文化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其"自然而然"与"人为使然"早已不分彼此融为一体."孝"在天之禀赋层面,即体现人之顺应自然的孝性之自然而然;在道德规范层面,又体现其自觉约束己身之自律使然.天赋自然之"孝"与道德应然之"孝"统一,得以呈现出天道与人道的圆融之境."孝"作为"天人合一"之境,在当今社会以其作为境界目标,为提升道德主体的"孝"之境界、克服任性态度、实现有序自由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天人合一自然而然自律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张弛唐熙隆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生存动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资源.优秀传统孝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是化解多元文化冲突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困境、助力中华文化传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推进优秀传统孝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实现"三个融入",即将优秀传统孝文化与思政课渗透融合理念融入教学主体、将优秀传统孝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技艺、将优秀传统孝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环境,促进优秀传统孝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相互激发、相互融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路径

    论路遥小说的书信镶嵌及其叙事功能

    党利奎刘仁丽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信镶嵌,是路遥小说创作的显著特点.在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和《人生》中的书信文本,具有阅读关系的虚拟性、叙事选择的多样性与抒情议论的结合性等文体特征.从全书叙事逻辑来看,这些书信发挥着留白召唤的互文性、起承转合的结构性与谋篇布局的整体性等叙事功能.此外,由于书信叙事特征和作者审美理想的相互契合,加之中国现当代书信体小说的影响,以及从苏俄文学借鉴写作资源等原因,使得路遥在选择书信写作的同时,又通过内外嵌套、跨文体等方式,实现了对书信体的创新与超越.书信镶嵌是研究路遥小说新的向导,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力,而且也增扩了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构建作用.

    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生》书信镶嵌

    魏禧散文的家国情怀

    郗韬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禧是清初古文三大家之一,其文必有为而作,多写自己独特之见,指事精切,纵横驰骋.魏禧散文成就卓著,风骨凛然,家国情怀浓厚.魏禧对亲人至情至性,既亲切随和,又在道德、学问方面对亲人严格要求.魏禧强烈关注现实,热情歌颂明清之际反抗清兵的忠臣义士,悲慨明王朝士风的衰颓,深切同情遭受深重苦难的民众.魏禧亦在史论、策论中积极探索去弊益民之法,虽然其中某些观点略有不切实际之嫌,但忧国忧民之心自属家国情怀.魏禧对亲人、国家的挚爱之情,值得传承、发扬.

    魏禧散文家国情怀关爱亲人关注现实忧国忧民

    高校院系党建"树状工作法"内涵、实践进路与价值意蕴

    张振林于飞飞魏伶俐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教育部启动了新时代党建"对标争先"计划,鼓励高校结合实际,改革创新,培育品牌.本文结合湖北省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实践,提出了高校院系党建树状工作法,构建"党委为根,根深本固——切实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为干,干壮枝粗——提升党支部战斗力""党员为叶,枝繁叶茂——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展为果,硕果盈枝——推动高校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发展"工作体系.实践表明,高校院系党建树状工作法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院系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院系党建树状工作法实践进路价值意蕴

    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干预研究

    王玉花刘兰熙张丽芳孙雨菲...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湖北省某高校大学生为被试,设置干预组和对照组,探索为期 8 周的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干预效果.团辅前后采用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力量表评估两组的生涯规划水平.结果显示,对照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前后两次测量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后测得分均显著高于前测得分(P<0.01),2个月后干预组的追踪测量得分与后测得分依然没有差异(P>0.05).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具有较好的即时效应和延时效应,影响效果持久.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美育建构路向

    陈由登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育是直指人心的浸润教育,是从感性认识跨越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具有深层的文化意义和美学向度,是传承文明、教化育人的必备手段和重要抓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发展新样态,它坚持以人为中心,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而美育所追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契合了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对人的现代化的追寻,由此美育就具备了人类最高的现代教育价值.中国式现代化大学美育建设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系统思维构建现代化大学美育运行机制,以学科思维构建现代化大学美育学科支撑,以开放思维构建现代化大学美育课程体系,以融合思维构建现代化大学美育沁润工程.

    中国式现代化高校美育路向

    创建培养"人"的哲学——《哲学通论》作为哲学教育的人类学维度

    盛进洪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哲学教育这个角度来看,孙正聿教授讲授和撰写《哲学通论》(除引用外,以下简称《通论》)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建一种培养"人"的哲学.具体地说,作为为何培养"人"的《通论》,它指出了"教科书哲学"僵化"人"的缺陷、实践唯物主义改造"人"的特性以及 21 世纪"人文教育"培养"人"的使命等原因;作为培养什么"人"的《通论》,它明确了要以对哲学有全面了解的"人"、对哲学有深入思考的"人"以及对哲学"学养"有内化养成的"人"等为目标;作为怎样培养"人"的《通论》,它论述了要以"激发理论兴趣"、"拓宽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以及"提升理论境界"等为途径.由此可知,也正是由于这些重要原因、目标和途径,从而使《通论》有必要、才可能将受教者培养成作为人并成为"人",即使之作为"人"本身的以及具有"学养"和"现代教养"的"创造性的头脑".

    《通论》哲学教育培养"人"现代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