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孟楠

双月刊

1000-2820

xuebao@xju.edu.cn

0991-8585177

830046

乌鲁木齐胜利路14号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强调学术性、思想性和创新性,特别注重立足新疆,面向全国,既充分体现本校和新疆的区域特色,又致力于促进学术的交流和繁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精神生产与共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维度

    李俊奎梁丹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从属于马克思精神生产的理论范畴,遵循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合乎精神生产作为高级形式的社会意识生产的规约含义与会话含义。文章依托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分析框架,从马克思精神生产的现实主体、物质基础、内在动力和价值旨归等维度出发,探赜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双向继承到整合创新的逻辑理路,提出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神内容的生产、塑造精神成果传播的主流舆论新格局、强化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实践路向,继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能提升和价值共享,为非物质生产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益参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认同

    社会资本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朱新武梁海凤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社会信任、参与网络、社会规范为核心要素的社会资本作为内嵌于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中的重要资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通过揭示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对塑造各民族共同心理认知、密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极大推动作用。但在市场化冲击下,社会资本日益式微,引致不同主体间信任不足、社会参与网络不健全、社会规范体系不完善,影响各民族情感联结与交往交流交融的紧密性、规范性与稳定性,成为阻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从认知层面、结构层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增量社会资本,方可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资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挑战有效进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的稳定增长与高质量发展

    马合木提·阿布都外力买玉华李元斌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与我国少数民族政策有着密切的关联。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疆维吾尔族人口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相比,持续稳速增长。在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怀与大力支持下,新疆维吾尔族的人口数量与质量均有大幅提升。在大量事实面前,西方所谓中国政府在新疆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的谎言不攻自破。

    人口政策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稳定增长高质量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报道创新与故事化表达策略

    王晓江蒋雯睿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需要进一步讲好新疆故事,需要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民族团结在新疆的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理论梳理认为民族团结的研究已经走过了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和民族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建构过程,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民族-世界"的关系出发通过研究赋予民族团结以新内涵,进而丰富"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新闻宣传的层次;强调人类社会之间的共同体意识,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成为基本内涵;可以从三个视角的"中国"加以理解和阐释。以此为理论视角,通过对主流媒体"民族团结进步"报道的分析,从"讲什么故事""为谁讲故事"以及"怎样讲故事",提出新时代讲好新疆民族团结故事的优化策略。

    民族团结故事化表达新疆故事

    新疆大学"抗大第二"美誉考

    闫自兵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来自延安的林基路等中共党人以延安抗大为榜样积极改造新疆学院,不仅制定了"团结、紧张、质朴、活泼"的校训,还提出了"教用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最终使新疆学院成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镇、动员民众抗日的阵地、培养革命人才的摇篮。新疆学院因此被在新疆工作的中共党人誉为"抗大第二"。虽然这一美誉的直接来源难以考证,但时人的回忆文章多次提及了这一美誉,且这一美誉赢得了新疆大学师生与社会人士的认可。不过,"抗大第二"并不是抗大第二分校,当时享有"抗大第二"美誉的院校也并非仅有新疆学院。

    新疆学院抗大林基路"抗大第二"

    民国新疆高等法学教育史料钩沉

    白京兰赖林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的高等法学教育始自1924年的俄文法政专门学校,1936年至1947年基本是停滞的状态。1948年,《新疆日报》刊载《监察使署建议新疆学院设法政学系》的消息,《东南日报》转载《新疆日报》《新疆学院下学期将增设法政系,本年度不在外省招收新生》的消息。以上述报刊史料切入展开分析,文章指出1948年是新疆高等法学教育百年历程中长期为人忽略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一方面,民国新疆高等法学教育在长达十年的停滞后重新起步,其艰难曲折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作为一个重要剖面,1948年的新疆高等法学教育反映了近代化转型下监察权对司法、教育的影响及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运作的交互关系,呈现出特定时代与区域的特色。

    民国新疆高等法学教育新疆学院监察使署法政系

    抗战时期新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的实践探析

    陈宝热合木吐拉·艾山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由于主政新疆的盛世才实行亲苏联共政策,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邀请共产党人来新疆协助工作,为新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实践提供了可能。新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实践在俞秀松任院长期间开启序幕,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随后在林基路主持院务工作期间得以深化,又在杜重远任院长期间进一步完善,经历了一个从开启序幕到深化完善的递进式发展过程。抗战时期的新疆学院经过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不懈奋斗,在建设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持续探寻红色育人理念、丰富红色育人内容和创新红色育人方法,积极宣传马列主义、传播先进文化和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开创了新疆学院马列主义传播新局面,谱写了新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的辉煌实践篇章,为培养新疆各民族爱国进步青年、推动新疆社会启蒙和加强新疆各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新疆学院红色育人马列主义

    中国文化在塔吉克斯坦青年中的认知度调查及传播策略研究

    范晓玲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路径,不仅在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更在于走进去深入研究。文章重点考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塔吉克斯坦青年群体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态度和评价的主要特征,发现影响认知的因素,以期帮助我们分析研究中国文化"走出去"传播趋势和策略。

    塔吉克斯坦青年中国文化认知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西学还是印度文化为本?——甘地思想来源与根基再认识

    贾海涛叶宇晨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甘地思想的来源问题在学界和广大社会一直缺乏共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争议更大。争议的焦点在于甘地思想的根基究竟是西方文化还是印度文化。甘地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发生在国外,受西方思想与文化影响很大。只不过,他将其用印度传统概念进行包装或命名,使之看起来很印度。然而,他对于印度传统文化的重新肯定,也是一个自我探索与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政治斗争与社会实践。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西方文化的缺陷并坚定了对印度文化的信念。他因此被视为印度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代言人,同时也成了西方文化的否定者和批判者。但是,他所说的印度传统是再建的,而非历史的真实。

    甘地思想印度教西方文化

    基于索姆调查分析的货币传播国家形象探索

    王洋马磊
    7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货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既是塑造国家形象的媒介,也是传播国家形象的载体,是一张特殊的"国家名片"。文章以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的货币——索姆为例,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体现的国家形象符号化表达的分析,探索货币塑造和传播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形象的现状与实效,以期为中亚区域国别研究打开新视角,并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文明互鉴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国家形象货币文化符号传播媒介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