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孟楠

双月刊

1000-2820

xuebao@xju.edu.cn

0991-8585177

830046

乌鲁木齐胜利路14号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强调学术性、思想性和创新性,特别注重立足新疆,面向全国,既充分体现本校和新疆的区域特色,又致力于促进学术的交流和繁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政策体系探索

    李大健祝文龙常梦威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轨迹来看,其理论与政策体系主要包含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坚持人民至上等三个方面。因为,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演进和我党民族团结政策的百年俱进可以断定,促进民族团结是我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最高价值尺度;从我党坚持集权与分权的辩证统一和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可以断定,维护国家统一是我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价值底线;从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初心和我党民族政策文本的根本遵循可以断定,坚持人民至上是我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终极价值依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政策体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人民至上

    新时代党的"文化润疆"方略实施路径构建探析

    逯浩任东景温铁军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新疆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工程。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键在于科学地处理好经济基础层面共同性和差异化的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不协调现象,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文化、习俗和民族意识的摩擦,而有其经济基础方面的深层次原因。新时代党的"文化润疆"方略实施路径构建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引领"文化润疆"方略的内涵深化,着力推动上层建筑领域与经济基础领域的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打牢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有意识地探索支撑各民族特有文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以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为前提,激发各民族同胞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化转型民族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苏联解体教训为镜鉴的铸牢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

    何金生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凝聚力究竟何以可能,是学术研究亟待深化的问题。总结我国建党一百年铸牢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实践经验,以苏联解体教训为镜鉴,民族凝聚力问题绝非单纯的政治问题,而是多因素相互交集相互作用的结果。物质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意识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共识的思想支柱,政治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稳定和谐意识的政治保障,社会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由小康到大同社会意识的社会环境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态意识的自然根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引领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建党百年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五种因素苏联解体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生成与具象传播

    李秋梅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话语和政治话语的重大创新与发展,该话语的生成是现实逻辑、理论逻辑、文化基因合力作用的结果。从现实逻辑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生成是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抵制西方话语对中国民族政策污名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现实需要。从理论逻辑和文化基因来看,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是话语生成的理论遵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是话语生成的理论指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团结文化是话语生成的文化基因。而话语生成之后,通过传播才能获得人们的认知和认同。因而,可通过修辞化、视觉化、音乐化、故事化等传播路径,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具象传播,进而建构与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具象传播认同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进展与未来进路——基于CNKI期刊论文(2011-2022)的分析

    张建军胡宝红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运用citespace计量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424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发现学界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期刊论文呈现整体持续上升趋势,但科研学者和研究机构合作度低,研究规模小;热点问题主要集中为探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和谐民族关系,推动构建稳定繁荣、和谐共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智慧和力量等方面。未来研究进路趋向于多学科多机构合作研究、强化"走廊型"新型场域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以及注重民族地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系研究等三个方面。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进展未来进路

    清朝与瓦罕关系述略

    张安屠静芬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瓦罕,是一个位于帕米尔高原最南面的土邦。1759年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瓦罕成为清朝的外藩属国。但乾隆时期瓦罕与清朝的关系比较疏远,清政府不仅对瓦罕的求援置之不理,而且在布鲁特部落劫掠瓦罕人、牲畜一事上大多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乾隆朝之后,瓦罕与清朝的关系进一步疏离。在浩罕骚扰中国新疆的活动中,瓦罕多次派人参与其中。1883年,在英国的纵容下,瓦罕被阿富汗吞并,中瓦宗藩关系正式瓦解。而这与英俄在中亚的大博弈紧密相关。在这一过程中,英俄两国探险家扮演着重要角色。总的来说,清朝与瓦罕关系的流转变迁,映照着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传统的以"朝贡"和"羁縻"为中心内容的宗藩体制从兴盛走向衰亡的历史。

    清朝瓦罕英俄大博弈中亚藩属

    交融互鉴:高昌国、唐西州各族民众社会生活研究——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

    曹利华张磊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吐鲁番位处丝路要冲,自古是民族往来汇聚之地,特别是高昌国、唐西州时期大量域外民族入籍此地,编户为民。利用吐鲁番出土文书从居住、生产、婚姻、信仰等方面考察各族民众的社会生活,可知当时各族民众房舍相望、田地相接,共享道路水渠,共同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劳作,甚至族际通婚,宗教信仰转变等,在长期的杂居相处中交融互鉴。他们是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的典型缩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文化认同资源和文化心理支撑。

    高昌吐鲁番出土文书社会生活民族交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抗战时期西北国际通道初探

    李海群尚季芳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北国际通道是抗战时期经中国西北地区运输外国援华物资、援华人员和中国易货物资的重要国际通道,西北国际通道的开辟与运行对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学界对西北国际通道研究十分关注,现有研究对其基本概念如名称、路线、里程认识并不一致。文章依据通道地理位置及运输状况将其定名为西北国际通道;通过梳理抗战时期报纸、期刊、书籍等资料,分析得出通道有三条线路,公路线起自今哈萨克斯坦萨雷奥泽克车站,终于兰州,航空线为阿拉木图至兰州,驿运线为印度列城至中国新疆叶城;以修建维护通道的新疆公路局、西北公路局等机构资料为依据,考订西北国际通道公路线里程为2934公里。

    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国际通道名称线路里程

    中哈跨界河流合作:进程、机遇与深化路径

    郝少英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哈跨界河流合作机制以联合委员会为平台,在水文信息交换、水质保护、水量分配、水利工程合作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中哈两国政治关系的提升、环委会的积极配合及"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政策的支持是推进中哈跨界河流合作的主要因素;同时,中哈跨界河流合作机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制定切实有效的水资源分配规则,深化跨界河流环保合作,重视跨界含水层条约的签订,构建系统的跨界水合作制度以及多元化的水争端解决方法体系,并提升国际话语权引导国际舆论等是应对挑战,实现中哈跨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中哈跨界河流联合委员会合作机制

    "一带一路"跨域治理视域下中国—中亚跨界民族问题及其应对研究

    袁迪嘉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与周边中亚国家间跨界民族问题的存在及其影响是当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长久安全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变量因素,关系到"一带一路"跨域治理进程中我国与中亚命运共同体建构和中国—中亚跨域一体化合作的行稳致远。着眼于兹,有必要围绕"一带一路"跨域治理的目标与框架,针对中国—中亚跨界民族问题的理性认识与科学处理展开深入、系统地研究。对此,本文结合理论与现实,沿循"利用理论解构现实"到"建构理论指导现实"的逻辑路径,就"一带一路"跨域治理视域下中国—中亚跨界民族问题及其应对进行探索,分析了中国—中亚跨界民族问题的内涵及其对"一带一路"跨域治理的多重影响;从主权维护、区域安全、民生发展等三个维度探讨了"一带一路"跨域治理语境下应对中国—中亚跨界民族问题的主要旨趣;继而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稳定与合作,由国际合作体系完善、公共产品协同供给、多元机制复合运用等若干面向提出了应对中国—中亚跨界民族问题的实践策略。

    "一带一路"跨域治理中国与中亚跨界民族问题一体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