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经济
新经济

李华

半月刊

1009-8461

LT8689@126.com

020-83642121 83642428

510050

广州市越秀北路224号之二

新经济/Journal New Economy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新经济》杂志创办于1980年,原名《港澳经济》,自创刊以来几经改版,得到了经济理论界许多朋友的帮助。今天的《新经济》是一份面向市场的财经类刊物,作为一本根植于珠三角大地的财经传媒,作为得改革风气之先的南中国的权威财经杂志,《新经济》将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新理念的发现者、新价值观的倡导者的角色。保持对财经动态有敏锐的触角,享受洞察的喜悦——并且把这种智慧的快乐传导给每一位读者,是《新经济》基本的取向。不发空洞无谓的牢骚,对经济现象的报道与评析,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与描述,《新经济》都力图表达最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关注人的命运是《新经济》的根本追求。《新经济》将以对人的命运的关注为主线,把视角不断地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扫描,透过产品、企业、产业、区域、城市、国家众多的经济现象,以我们独特的解读,感性的关切,发出最强烈的声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金融的"五不文化"看国有企业行为目标的改革

    龚刚蔡昱
    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产生了天量的研究文献,但绝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所有制改革上,对国有企业行为目标改革的研究却甚少提及。在许多学者看来,国有企业就是要适应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行为目标对国有企业并不适合。为此,本文提出了国有企业行为目标改革这一命题。我们认为,尽管市场为参与者提供了高能激励,但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经常是失灵的。国有企业的作用就在于弥补市场的失灵。

    行为目标利润最大化市场失灵国有企业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视角的分析

    邹洋任琛维刘晨旭王庆斌...
    1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但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在不同地区之间分布不均。本文旨在基于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的视角,分析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主要利用我国 186 个城市 2010-2019 年的面板数据,构建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对城乡要素流动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负,这表明本地和其他城市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利于缩小本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强于直接效应;二、三产业占比和城镇化率的提高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在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反向调节作用。

    习近平经济思想孕育演进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乡村数字化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逻辑、机制与路径

    万举周娜
    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和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的新型农业先进生产力,乡村数字化转型旨在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对乡村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改造。本文在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三方面厘清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和其主要特征基础上,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数字化转型之间存在循环促进的逻辑关系,而且农业科技创新扩散、数据要素赋能、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是乡村数字化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有效机制;为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出应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协同、加大农业创新力度、培育创新型农业人才等现实路径。

    乡村数字化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强国新型农业人才

    论新质生产力与"三生"空间融合——二论新质生产力空间形态

    赵光远李平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空间形态问题事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扩散性、渗透性、持续性三个属性出发,对新质生产力赋能"三生"空间的历史必然性、人本逻辑性、架构突破性和共同体属性进行了论述,总的结论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三生"空间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依托新质生产力共筑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只有立足于这个愿景,才能让新质生产力与空间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为中国发展形成新模式、实现新引领、塑造新形态、达到新目标提供最为强大的动力。

    新质生产力空间形态"三生"空间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空间非线性影响检验——基于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

    叶娟惠
    5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 2013-2019 年中国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基准回归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和中介效应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空间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空间非线性影响;(2)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并且数字经济服务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于数字经济制造业的空间溢出效应;(3)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在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之间发挥着显著的中介效应;(4)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中部地区的增碳效应大于全国和东部地区(中部>全国>东部)。据此提出,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服务业协同发展,提升碳减排成效;充分发挥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在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之间的中介效应,实现绿色低碳智能化转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完善数字经济碳减排策略,释放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潜力。

    数字经济碳排放空间非线性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研究

    李继霞罗心眸
    7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 年受IPO阶段性收紧政策影响,A股IPO大幅度减少,与此同时,收购兼并市场不断升温。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在收购过程中十分被动,可供上市公司选择的反收购措施有限,且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判断标准始终模糊不清。本文通过借鉴美国《威廉姆斯法案》及其他反收购实践中产生的规则,在新公司法引入类别股与授权资本制的情况下,针对我国反收购措施判断标准不明、反收购归属权模糊不清、股权回购限制大、常用反收购计划实施存在障碍等现实困境,通过类型化反收购措施的判断标准、建立以董事会为反收购决策权力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式、关注回购条款的限制与前置程序、拓宽具体反收购计划的适用空间等方式探索构建我国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路径。

    恶意收购反收购公司治理

    基于多维流网格的超大城市韧性建设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周晓芳潘佳怡
    90-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趋势,构建多元包容韧性的城市治理体系是当前国内超大城市的战略发展方向。本文以广州为案例地,从多维、流动、网格化三个方面,运用政策文本内容及复杂网络分析、城市韧性多维度测量指标及体系、以及城市内各区间O-D线路、引力模型等,系统研究广州城市韧性现状、空间分布和演变过程特点与发现:在城市韧性政策方面广州尚处于起步阶段,生态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建设日趋成熟;在多维度韧性方面均已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以及阶段性规律特点;在流空间方面也存在11区间的差异并体现资金、货物、信息的流动对多维度韧性产生的影响。未来,广州需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和社区韧性以及自下而上的城市韧性政策体系建设,注重城市韧性的过程性和阶段性,以韧性流将多维度韧性串联起来,形成捆绑木桶效应,通过加强韧性流建设的方式提升超大城市韧性。

    城市韧性多维度流空间网格

    地区参与全球价值链、国内区域价值链、省内价值链的程度测算及比较分析

    张恬田海燕
    11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价值链视角认识地区分工地位并探寻升级路径,对提升全国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嵌入到世界投入产出表中,构建IRIOT-WIOT投入产出表,利用价值链分解方法,测算全国30个省市区参与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和省内价值链的程度。结果发现:湖北、四川等中西部省市经济以省内循环为主,对国内和国际分工参与程度很低;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四个省市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很高,但分工地位不高,浙江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分工地位都较高;内蒙古、河北、新疆等省区国内价值链参与度较高。借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价值链升级理论,本文针对不同省区市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地区价值链升级路径。

    国内区域价值链IRIOT-WIOT投入产出表省内价值链

    投稿指南

    《新经济》编辑部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