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建筑
新建筑

袁培煌

双月刊

1000-3959

newarch@mail.hust.edu.cn

027-87543856 87544492

430074

武汉珞瑜路1037号

新建筑/Journal New Architectur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作品以及建筑教育改革的新尝试。多次荣获省级国家奖项。作为一份建筑科学类的学术期刊,新建筑带给读者的是新鲜学术空气的广角视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公共空间具身感知与交互

    宫聪胡长涓
    1页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山地城市公园阶梯空间具身感知研究

    宫聪杨昕雨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地城市公园阶梯步道中居民感知、行为、环境之间密切相关,多模态数据结合推动了现场实验环境下立体空间具身感知研究.以重庆市枇把山公园中2处典型阶梯空间形成的上下4条路径为空间研究对象,对多模态感知数据与环境数据进行耦合分析,研究路径与节点环境、视声环境、运动方式等差异对被试感知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力舒缓感知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自然下行>人工下行>自然上行>人工上行;上下阶梯环境中,人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感知评价并非完全一致;由于山地环境整体影响,不同路径中同一空间要素也会产生生理感知差异.

    山地城市公园阶梯空间具身感知人因实验多模态数据

    基于可视化陈述性选择偏好法的高密度TOD站域立体步行环境品质评价与优化研究

    于瀚婷郭雨寒李燕叶宇...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聚焦人本视角下高密度TOD站域立体步行环境品质评价与优化,运用可视化陈述性选择偏好法,量化分析高密度复杂环境中的要素权重,测度空间品质;更新了可视化方式,从人视点提取关键要素,采用模块化、抽象化的方式绘制SP问卷;并基于问卷的选择偏好,通过离散选择模型与层次分析法,计算要素权重,关联要素与品质测度;以上海市陆家嘴地铁站为案例,展示了从现状量化评价到应用策略工具箱提出优化方案的全过程.研究为构建人性化、精细化的站域步行环境提供了策略建议,并为空间品质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TOD站域空间高密度立体步行环境可视化陈述性选择偏好法品质评价优化策略

    基于Grad-CAM的校园街道步行空间视觉感知体验研究

    李韵琴张嘉新谢雨辰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较于城市街道,校园中更为简单的人群结构和低差异性的空间,提供了相对严格的控制变量条件和可重复性更高的实验环境,有助于更专注地分析特定的校园街景要素对视觉感知的影响.文章采用类激活可视化解释技术(Grad-CAM),对南方某大学的校园街道步行空间视觉感知体验进行研究.通过对比Grad-CAM类激活图与眼动追踪数据,并结合SHAP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归纳了影响校园街道空间步行感知的主要街道特征,揭示了街景要素对视觉感知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可为街道步行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和更复杂的城市街道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校园街道空间街道步行性视觉感知体验深度学习类激活图可解释性

    安全感知视角下街道环境对停留活动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吴莞姝李欣迪余欢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街道是城市居民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居民对街道的安全感知是促进居民停留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改善街道环境的重要依据.文章以厦门市两条商业性混合街道为例,基于安全感知、街道环境与停留活动三项指标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路径模型探究三者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街道功能业态对安全感知有正向显著影响,而尺度界面与家具绿化对安全感知均为负向显著影响;安全感知在街道环境对停留活动的影响机制中起到了中介变量的作用;性别、年龄等个体属性差异会使影响机制的路径效应存在不同.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街道环境优化策略,为城市更新与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街道环境安全感知停留活动影响机制偏最小二乘法路径模型

    基于多维绿视感知的小微绿地老年社交行为规律及关键绿视因子研究

    成实蒋碧炜宋悦溢顾程博...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立足于城市小微绿地空间,借助LiDAR点云技术、无人机航拍监测等技术手段与数学决策分析方法,建构"老年社交行为感知"与其"多维绿视感知"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探寻老年人群绿视感知与其社交行为规律,并筛选出影响老年社交行为的关键因子.选取南京10块小微绿地作为案例对象,分析发现:从老年社交层面而言,无论社交时长的长短,均与绿视感知显现出明显的关联变化,且群体性社交行为更容易受绿视感知的影响;从空间层面而言,植被层次、植被紧凑性2项指标为对老年社交感知存在影响的关键因子.

    老年人群社交行为多维绿视特征具身感知小微绿地

    城市小微绿地尺度与类型对青年人感知偏好与感知恢复效益的影响

    翟宇佳余静瑶范彬彬陆滢之...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城市生活重压以及与自然疏离加剧青年精神负担,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城市更新中,优化小微绿地以提升青年日常体验,促进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尤为重要.研究采用图片模拟与PRS-11量表,分析12个不同尺度(10 m×10 m至40 m×40 m)与类型(水面、草地、广场)小微绿地的感知恢复效益.627份有效样本显示:尺度上,水面与草地中较大尺度(30 m×30 m、40 m×40 m)的恢复效益显著;类型上,草地的恢复效益最优,水面次之,广场最低,其中水面具高远离感与魅力性;个人属性上,童年居住在乡村和男性青年感知恢复效益更强.研究为小微绿地更新提供实证依据,推动促进青年感知恢复效益的健康城市建设.

    小微绿地尺度类型青年人感知恢复效益

    山地城市历史街区街巷空间感知偏好及影响因子研究——以重庆磁器 口为例

    胡长涓宫聪傅静雯龙灏...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维感知评价引导空间品质提升成为满足山地城市复杂需求的重要方法.以重庆磁器口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理数据在地实测、空间数据测量和问卷调研,通过重复测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与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不同类型山地历史街巷环境中具身感知的差异性,空间要素与生理感知、心理感知的相关性,以及三者之间的整合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山地历史街巷感知差异大;D/H值、开敞度、坡度和特殊声对生理感知影响较大;拥挤窄巷、人工声干扰与传统业态缺失等对心理感知有负面影响;心理与生理感知偏好结果高度吻合.最后,基于此构建空间品质提升策略,以引导山地历史街区更新.

    山地城市磁器口历史街区街巷空间感知偏好

    虚拟与现实场景下历史街区街道空间视觉感知对比研究——以苏州平江路为例

    夏正伟陈月莹徐琳姜佳怡...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历史文化空间场景的感知体验方式逐渐突破了"入-境"关系的时空限制.对于那些富含历史印记信息和人文活力的历史街区街道空间而言,人们在虚拟空间环境和真实世界中的视觉感知体验具体存在哪些差异,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以苏州平江路为例,采用眼动实验、SD语义分析法等进行了虚拟与现实场景中街道空间视觉感知的主客观数据采集和分析,揭示了虚实场景中空间视觉感知的差异性特征与关键影响要素.研究成果可服务于数字文旅时代历史街区街道空间发展与利用.

    虚拟场景现实场景历史街区街道空间视觉感知

    基于"空间-行为"匹配关系的社区非正规性空间形成机制探析

    刘健琨姜寒张薏辛善超...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既有社区公共空间资源供给与市民日常行为需求错位,设计主体对"空间-行为"匹配关系影响下的空间形成机制认知尚不充足,传统规划形成的公共空间易忽略居民主体性,并未以人的"在场体验"为核心,以及其存在预设性而无法有效表征"空间-行为"的互动关系等问题,文章以非正规性空间为切入点,研究"空间-行为"匹配关系驱动下的社区公共空间形成机制,并将其图解化与可视化,构建更符合市民日常行为需求的优化设计图库;探索"人-境"关系的新范式,为存量更新时代社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精细化设计提供更具落地性的依据.

    社区公共空间"空间-行为"匹配非正规性具身感知空间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