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建筑
新建筑

袁培煌

双月刊

1000-3959

newarch@mail.hust.edu.cn

027-87543856 87544492

430074

武汉珞瑜路1037号

新建筑/Journal New Architectur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作品以及建筑教育改革的新尝试。多次荣获省级国家奖项。作为一份建筑科学类的学术期刊,新建筑带给读者的是新鲜学术空气的广角视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维具身感知与传统街区自发性集市交互影响机制研究

    许珩玥李旭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聚焦多维具身感知与传统街区自发性集市的交互影响机制,探究多维具身感知与自发性集市空间的耦合关系.以西安西仓集市和长沙上碧湘街集市为研究对象,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具身感知与自发性集市空间交互影响机制的研究框架,综合空间尺度的具身感知和城市尺度的空间结构感知对自发性集市空间进行分析.空间尺度的研究基于实地调研获取的数据,分析具身感知的交互影响反映出的不同自发性集市空间的差异性.城市尺度上,利用空间句法的定量模型分析集市产生前城市空间结构感知对集市空间的影响以及产生后集市感知影响下城市空间节点的转移和重构.

    西仓集市上碧湘街集市自发性集市空间多维具身感知行动者网络理论

    基于眼动追踪的地铁站地下空间色彩评价研究——以南京鼓楼站为例

    刘珏包阳邢寓冷嘉伟...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作为城市地下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地铁站,不仅承担改善城市交通和满足公众日常出行的功能需求,还被赋予更高的视觉感知及美学价值.文章重点关注地铁站地下空间的色彩环境,以江苏南京鼓楼地铁站地下空间为例,基于色彩学和眼动追踪的方法,通过实地调研色彩环境的物理特征,运用眼动仪对被试者的视觉行为进行记录,发放问卷获取色彩趣味性和舒适度的主观评价.对照这三组数据,对地铁站地下空间的色彩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和建议.

    眼动追踪地铁站地下空间色彩评价

    多主体介入下的西南山地传统乡村振兴规划设计——以四川南江华润希望小镇为例

    褚冬竹喻焰秦文智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西南部分乡村因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条件而面临交通不便、良田匮乏等发展瓶颈.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社会责任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制度优势日益凸显.在政府、国企、高校、村集体等多主体介入和参与下,直面由地理及区位条件带来的发展滞后、产业单一、建设困难、用地零碎等问题,通过基于现实且富有创新的多主体参与,将复杂地形等不利条件转化为乡村特色亮点和发展机遇.通过对多种主体如何在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引领下参与乡村建设的讨论,提出了充分发挥各主体特长与山地乡村特殊优势相结合的设计策略;并以四川南江华润希望小镇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及建设实施为例,对前述思考展开实证与思辨,以期为相似条件下的相应工作提供参考.

    西南地区山地乡村乡村振兴社会责任华润希望小镇

    基于建筑策划的城市居住区儿童友好化策略研究——以上海市曲阳新村为例

    涂慧君刘潇汤佩佩李若帆...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中的居住区是儿童健康成长最为重要的空间载体,但其存在诸多问题,加之低生育率的严峻现实,进一步催发了城市空间供给与儿童友好需求之间的矛盾.文章以上海市曲阳新村为例,基于建筑策划问题搜寻法,结合实态调研,梳理了建设大都市居住区儿童友好化所面临的挑战,系统性寻找居住区儿童友好化面临的显著性问题,并通过进一步的问题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儿童友好城市居住区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儿童友好居住区建筑策划校社共享游戏街区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张光玮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选取厦门、青岛两地建于19、20世纪之交和20世纪30年代两个时间段的几处近代建筑遗产,就其建造过程、技术措施、工艺材料等实施细节,探察这些案例中体现的建造技术逐渐演进的痕迹.同时,分析技术策略与其背后的文化选择及社会动因之间的关联,从演进的技术看现代性逐渐形成的表征,进而试图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审视作为当代文物保护实践对象的近代建筑遗产在建造维度的深层价值.

    近代建筑建造技艺遗产价值厦门青岛

    营造匠师视角下近代镇江蚕种场的现代性移植与地方性调适

    孔子萌王彦辉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对文化遗产概念、范畴和价值的扩展,乡土工业遗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历史研究,探讨中国近代蚕种技术引进背景下,营造匠师许氏兄弟建造的镇江三座蚕种场建筑的环境性能调控方法.其独特的气窗构造设计源于对医寓建筑构造的拼贴,展现了现代性技术移植中的地方性建造调适.通过分析介于"建筑师-工程师-施工员"之间的营造匠师独特的工作模式,揭示其具备的"地方性知识"和"建造的自由度"是塑造遗产本体特殊性的关键.研究拓展了近代乡土工业遗产基本价值之外的"认知价值"与"功能价值",为理解和保护遗产,以及当代设计实践提供借鉴.

    营造匠师建造乡土工业遗产蚕种场调适

    近代大学校园营建的本土群像与实践——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群合约章程与工程记录研究

    平辉王镇林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是民国时期全由中国本土建筑师及营造厂设计建造的大规模建筑工程,是研究中国近代本土建筑实践的生动样本.文章试图回溯其工程实施现场的群像,以合约章程与工程记录为主要资料源,分析了校园营建过程中大学、建筑师、承建方等参与主体的角色与互动关系,明晰了对遗产物质空间形态起关键支撑作用的建筑生产组织网络,以及其中所反映的建材生产、工艺技术、办学理念等因素.研究以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旧址为例,为群落式近代建筑遗产在整体工程尺度上的价值挖掘提供新的线索.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旧址近代建筑遗产合约章程建筑生产网络材料工法

    在地适应与场所营造——深圳大学演会中心建造溯考

    张轶伟刘尚罗泽霖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圳大学演会中心是深大校园中央组团建设历程(1983-1988年)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由梁鸿文主持设计与建造.该建筑利用体现建构学特征的结构体系、建筑材料与建造技术,营造出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校园集会空间,并已被列入现当代建筑遗产名录.以演会中心的建造历史为主线,依托翔实的图档文献和口述史资料,从场所环境关系、建造策略与流程等方面阐述了其独特的建造历程,强调其体现地域与时代特征的遗产价值体系.研究所梳理的建造史料与知识体系,进一步丰富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

    深圳大学演会中心结构体系建造史图档研究现代建筑遗产

    跨境视野下的建造模式——以新加坡国家古迹莲山双林禅寺复原工程为例

    向兴郑静何培斌
    11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现代全球化语境下,华人在中国的华南原乡和东南亚侨居地之间以及人口与技术两方面均呈现出"双向流动"的状态.文章基于建造模式理论和跨境网络视角,结合新加坡当地文集、报刊等资料和工地田野访谈,分析新加坡莲山双林禅寺自1990年代以来修复工程中的建造实践过程,揭示该工程中对始于原乡的建造传统进行的在地化移植与跨境协作创新.这一跨境合作模式为认识和理解地域视角下建筑遗产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跨境网络建造模式新加坡遗产修复

    民族考古学理论在中国传统民居研究中的应用

    刘文卿
    120-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人类学领域的考古遗址和民族志素材的古今关联类比分析法,将民族考古学理论引入传统民居形态演进研究中,解读民居样本的选取原则、民居样本和考古遗址的关联类比程序、类比结果解读方式等核心问题,建构符合建筑学视角的民族考古学研究思路.

    民族考古学古今关联类比分析法传统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