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学报
教育学报

石中英

双月刊

1673-1298

jiaoyuxb@126.com

010-58805288

100875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343房间

教育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教育理论性刊物。宣传国家教委有关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交流各地的教学改革成果,研究中小学学科教育的规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专题:康德教育思想研究

    李长伟
    3页

    康德启蒙论中的教师角色冲突

    李长伟
    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启蒙是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性,这是康德对启蒙的规定.不过,个体的自我启蒙是相当困难的.然而,只要给予公众自由,公众的自我启蒙则更为可能.公众的自我启蒙召唤和规定着教师的角色是启蒙者而非规训者,亦即教师是启蒙学生自我启蒙的启蒙者.在启蒙的时代,公众的自我启蒙若成为可能,需要在理性的公开运用上是自由的,但在理性的私下运用上是不自由的.理性的私下运用,发生在要求服从的权威领域.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之理性的使用,属于权威领域中的理性的私下运用,教师的职责因此是服从权威、规训学生,于是教师就又成了规训者.如此,教师所承担的两种角色就产生了冲突.康德认为,随着公众自我启蒙的不断进步,教师的角色冲突将会被消解.然而,由于人是特殊的、历史的,又是普遍的、超越的,所以教师的角色冲突是永恒的.

    康德教师角色启蒙规训公众理性

    康德道德教育思想的四个来源

    袁辉
    1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德是教育学史上承前启后的思想家,道德教育构成了他教育思想的核心.现有研究对其道德教育思想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其起源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人们不仅忽略了其独特的原则,还误解了其基本的方法.对相关思想史和文本的考察可以发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影响了康德旨在消极保护道德禀赋的道德训诫原则;康德自己的自然目的论则奠定了旨在积极发展道德禀赋的道德培养原则;巴泽多的教育心理学和博克的问答教学法则带来了两种分别与以上两种原则对应的道德教育方法,即榜样教学法和苏格拉底对话法.洛克的教育学、鲍姆加登的伦理学也为康德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因此,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启蒙时代教育思想的结晶.

    康德道德教育培养训诫榜样教育苏格拉底对话法

    论康德对教育科学的贡献——以科学知识积累演进的基本逻辑为分析框架

    林凌
    3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哲学的世纪"向"科学的世纪"行进之际,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的教育学讲座中提出要将教育技艺发展为科学或判断性的教育学.然而,围绕《康德论教育》存在诸多争议.以这些争议为起点,以科学知识积累演进的基本逻辑为分析框架,重新理解康德对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贡献,可以发现:首先,康德为教育科学置入一种先验哲学的、前提理论的理性批判考察方式,并向教育学同时提出了理论、经验研究和实验的要求.其次,康德基于教育理念—[实践的]实验—教育技艺的关系模式来阐释教育科学知识,该模式摧毁了教育学知识发展的实践循环模式,也超越了缺乏先天原则的诠释学循环模式和近代自然科学模式.最后,康德在教育科学领域引发了先验自由是否为教育行动留下余地的争议,进而为教育学的独立性或自身逻辑的出场埋下伏笔.

    康德教育科学作为科学的教育学判断性的技艺实践的实验经验研究

    理性的批判:康德第一批判"方法论"的教育学意义

    陈得军
    4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德在纯粹理性的训练中,通过消极教育方式,培养学习者谦虚的态度和真诚的品质,超越了独断论和怀疑论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对学习者批判思维方式的培育.在纯粹理性的法规中,通过积极教育方式,完成了学习者的自我训练,学习者在对幸福的追求中实现了自然世界与道德世界的统一.纯粹理性的建筑术为我们思考教育科学的目的和教育艺术的原则提供了一个系统性视角,"人的全部规定和使命"是教育科学的最终目的与教育艺术的原则.纯粹理性的历史再次保证了只有批判的道路才能实现对学习者理性的批判,引导学习者走出理性的自然状态,为学习者营造一个永久和平的生活状态.

    康德理性消极教育方式积极教育方式批判的路径

    未知的精彩冒险——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图景透视

    杨欣
    5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数字化转型的巨大潜力,教育难免因为在认知上依附数字化而被窄化、在动机上顺应数字化而被弱化、在行动上模仿数字化而被矮化.如此迷思、降格和盲从,除了可以印证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进行图景透视的重要性,更凸显了将之视作未知精彩冒险的必要性.原因在于,只有接受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未知版图,教育信念才会从依附数字化的迷思中醒来;也只有将教育数字化转型讲述为继往开来的精彩故事,教育的求知活动才能升华为比顺应数字化更可持续的转型动机起源;也唯有将教育数字化转型视作冒险之旅,模仿数字化的经济目的、标准过程和满意结果才有可能被教育的精神价值、成长意义与道德追求所制衡.如此一来,教育数字化转型也将因为教育的可信、可爱与可贵而得到丰富、升华与尊重.

    教育图景教育数字化数字化转型教育转型

    "文化资本"概念的双重性:抽象性与具体性

    朱丽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资本"概念具有双重性,是一个具体概念,更是一个抽象概念.作为具体概念的"文化资本"可以对应现实中具体的物品、符号,但是文化资本的抽象本质不在于符号形式本身,而是以符号形式出现的社会关系,即统治群体实行文化专断的权力.然而,当下教育实证研究往往都只将"文化资本"当作具体概念使用,仅仅关注哪些形式构成了文化资本,进而忽视了布迪厄理论与文化不利论、经济决定论的差异,也模糊了布迪厄理论的批判焦点.对文化资本概念的运用需要回归其抽象性,将分析的焦点放在使特定文化成为文化资本的动态过程上,将批判的矛头对准教育机构、教育制度中的专断权力,寻找通过学校改革、制度变革推动教育公平的出路.

    布迪厄文化资本文化专断再生产符号暴力能动性制度变革

    《21世纪资本论》中的教育与社会平等关系问题探讨

    何杨勇朱超云
    8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认为,资本的回报率高于经济的增长率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教育对于降低收入不平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并非充分条件.教育促进收入平等需要有市场开放、经费充足和政府高效等外部条件.提升教育质量,重视职业培训,具备良好的教育政策,扩大教育民主,实现教育平等是教育促进收入平等的内在要求.皮凯蒂认为当前英美等发达国家教育并未很好地起到促进社会平等的作用.而批评者们认为皮凯蒂对社会不平等的分析过于简单,忽视教育商品化,存在以偏概全的方法论缺陷等.皮凯蒂观点的启示在于,教育不仅是经济不平等的承受者,也是不平等的改变者;教育不是技能不匹配的唯一根源;要重视教育改变社会不平等的内外制度建设;正确应对技术发展的两面性;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体系.

    《21世纪资本论》知识技能扩散教育平等教育现代化

    "大观念"教学何以可能:基础性问题澄清

    张紫红崔允漷
    9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观念有力量也有局限.依循"元研究"的理路可以发现,当前"大观念"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前置于外显层面,聚焦讨论大观念的内涵、价值与如何实施,其背后存在的一系列规律性假设还有待澄清,主要表现为目标层面的价值预设、内容层面的知识论假设,以及实施层面的方法论指向.与其基本假设相勾连,大观念教学面临三重现实挑战,主要体现为目标依赖性、内容依赖性和情境依赖性.因此,大观念并不是万能的,要自觉树立综合、辩证地看待课程改革热点问题的意识.

    "大观念"教学课程改革基础问题前提假设元研究

    "课程育人"是新概念吗——兼论对教育概念的逻辑分析

    孔苏
    106-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育人不是新概念.从概念构成要素而言,课程育人存在语义模糊、理论驳杂、实践缺失等问题.课程育人是政策需求的所谓概念产物,它在发挥育人价值的同时,也存在由于多重解释而导致的概念模糊,直接影响概念的有效性.尽管教育政策的需求可能会生成新的教育概念,但需要以概念学理逻辑的澄清和解释作为前提.课程育人更适合作为一种新理念,应当对其进行理念分析而不是概念分析.教育概念的创新有一定的学理逻辑,它的创新基础是学术意义.创造教育新概念存在基本条件,包括:始终保持语词的单义性、一定学理逻辑下的实践产物、存在学术研究的必要性和历时性.

    课程育人教育概念语词创新逻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