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陈嘉明

双月刊

0438-0460

xdxbs@xmu.edu.cn

0592-2182366

361005

福建省《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厦门大学主办的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刊物。一向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坚持以学术为重、社会效益为重的办刊宗旨,贯彻双百方针,在整体构思方面力求展现严谨、科学、客观的特色。内容上包含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注重反映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多年来保持较高的摘转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批判官僚制:马克思主义行政学说的理论逻辑与主要论辩

    张翔卢红飚林林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官僚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批判旨在建立一个替代资本主义官僚制的公共行政制度.马克思与恩格斯通过对公社制的探索,完成了对官僚制的原初式批判,但也面临着公社难以适应大规模组织团体的悖论;列宁主义通过政党干部制,探索出适应超大国家的苏维埃制,却又与西方资本主义官僚制一样深陷于自我封闭的"官僚化"的吊诡之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通过新公共管理运动对资本主义官僚制进行自我修复,而中国共产党则在"从严治党"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干部制,为克服干部官僚化提供了"中国经验".干部官僚化依然是马克思主义行政学说需要警惕的关键难题,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对官僚主义的方向与焦点.

    马克思主义公社制官僚制干部制中国经验

    青年马克思的内在批判方法及其哲学基础

    黄秋萍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康德到黑格尔的理性主义批判方法尽管在概念上有着内在批判的渊源,但又没有完全进入现实的内在批判.青年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内在地揭示了理性国家的二律背反,并发现了现代国家中由政治理智和政治解放都无力解决的非理性因素,由此使真正的哲学批判聚焦到无产阶级这一现代社会的内在分裂点上.不同于表象上的批判和非历史的、抽象的教条主义批判,青年马克思通过哲学把握时代问题的内在线索,聚焦于现代社会与其自身的内在矛盾,并以此为现实的否定性中介而内在揭示了德国的时代困境,最终为德国的现代化发展与人的解放打开了可能性.青年马克思具有现实性、历史性与规范性基础的内在批判方法是对理性主义批判方法的内在超越.

    青年马克思内在批判理性辩证法规范性

    延迟退休政策的功能替代、系统拓展与协同治理

    林熙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延迟退休政策的思路在国际实践中已遭遇瓶颈,且日益不适应中国延迟退休的推进目标,昭示着应跳出既有政策思维定式,寻找政策设计的新突破.延迟退休政策的核心目标在于推动劳动者生命历程重构,应以公平清晰的养老金制度设计来替代养老金延迟领取,以老龄多元就业代替职业生涯的固化延续,建立延迟退休政策推进的新思维.需要从养老金制度的保障性和清晰性、生命历程的纵贯性和交叉性、退休阶段的适老化和过渡性出发,对延迟退休政策进行系统化拓展及功能分解,推动养老金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的协同优化,强化老龄劳动能力提升和老龄多元角色协调.通过延迟退休政策的系统拓展和协同推进,可以探索延迟退休政策从消极被动走向积极有为的可行路径.

    延迟退休政策老龄多元就业系统拓展制度协同

    外国人及港澳台居民在中国内地(大陆)的状况变动研究——基于2010-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人口社会学比较分析

    宋全成熊方洲
    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0-2020 年,在中国内地(大陆)的外国人及港澳台居民在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方面呈现出以下新特征:在自然结构上,在中国内地(大陆)的外国人和港澳台居民的规模大幅增长,其中外国人、香港人以及澳门人的数量均有增长,但台湾人的数量有所下降;外国人是主要群体;高度年轻化;男女性别比从严重失衡趋于基本正常,但有显著内部差异.在社会结构上,在中国的外国人来源国遍布六大洲且来源国数量仍在增加,其中非洲国家数量增长最多;亚洲依然是外国人的最主要来源地;缅甸、越南超越韩国、美国,成为前两大外国人来源国;在中国内地(大陆)的外国人和港澳台居民以商务为动机的人数呈下降趋势,就业、定居的人数显著增长;整体受教育程度有所下降;西南地区的外国人数量增长迅速;居留 5 年及以上的外国人和港澳台居民的数量和比例均显著增长,中国内地(大陆)作为外国人和港澳居民的长期居住地的吸引力在显著增强.中国内地(大陆)的外国人和港澳台居民的持续增长以及在人口自然结构、社会结构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值得高度关注.

    外国人港澳台居民自然结构社会结构

    论超越守法及其治理

    彭中礼郑志泽
    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越守法是指企业制定并遵守比法律更为严格的自治规范的现象.企业自治规范在国家法的强制要求与社会许可的自发推动下趋于严格,促成了超越守法现象的发生.超越守法现象可分为负担自承和负担转移两种类型,其中负担转移型可能违反法治原则,主要表现为企业自治规范缺乏对企业自身的限制,形式合法性欠缺以及违反"法律的统治而非人的统治"原则.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多元规范助力机制的扭曲、议程设置的反制措施难以启动以及企业优位下的消费者权利契约化等.合理规制超越守法,需要从立法上明晰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建立合理的社会规范备案审查制度,形成完备、有效的司法审查制度等.超越守法现象揭示了自下而上的法治社会建设路径具有的可能性,但其违反法治原则的问题也表明自上而下的法治社会建设路径也应当同时相向发力,合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超越守法法治社会规范自治规范备案审查

    高质量发展引领下ESG信息披露的规制优化

    朱晓勤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ESG理念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高度契合.当前,我国ESG信息披露规制领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政出多门不成体系、披露比率偏低、披露标准不统一、披露内容不全面、"漂绿"现象比较严重等.从ESG信息披露规制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来看,各国(地区)对ESG信息披露的规制趋向严格,规制方式多以硬法为主、软法为辅,比例原则得到重视和适用,全球可持续披露准则加速统一.为解决实践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与国际标准相接轨,新形势下我国监管机构应当软硬兼施优化ESG信息披露的规制方式、明确ESG信息披露规则的实体内容、采取多元化的监管方式以及引入第三方强制鉴证机制.

    高质量发展ESG信息披露监管机构规制方式强制鉴证

    论中国传统法典立法技术的发展——以唐明律计亩论罪为中心的考察

    周东平王舒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立法沿革表明,其法典立法技术在不断进步,而唐明律计亩论罪量刑方式则较为明显地反映出这种变化.其立法技术沿革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侵犯他人田土使用权和所有权的犯罪,罪刑虽然有所改动、整合,但传承关系明显;另一类与土地分配、赋役征派等基本国策相关联,因政策调整,犯罪类型差异大,但其部分刑等设计却随刑罚体系传承下来.计亩论罪与计赃论罪的原理不同,不能简单视为实物计赃,其行用与犯罪不符合盗罪构成有关,也是国家财政方针在法律中的如实反映.唐明两朝计亩论罪呈现出量刑从公私不分到区分官民、刑罚偏轻且具备体系性的鲜明特点.与唐代相较,明代更加重视官有财产保护以及体系内各罪刑罚间的联系,其立法技术更趋完善.

    唐明律立法技术计亩论罪计赃论罪量刑

    海峡两岸碳排放关联效应与低碳化合作路径研究

    曹小衡陈子充
    7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两岸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与此同时,两岸产业合作仍以"高碳"部门为主,如何提升以低碳化为目标的两岸经济合作质量已成为紧迫课题.基于世界投入产出与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可定量分析两岸碳排放关联效应并对协同减排重点产业进行划分.测算发现:中国大陆区域内碳排放乘数效应远高于台湾;两岸间碳排放溢出效应呈现台湾对中国大陆远高于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单向"特征;两岸协同碳减排重点产业以机械、电气电子设备等制造业为主.当前两岸低碳化合作面临基础薄弱、制度化合作进展缓慢、服务业碳排放问题逐渐凸显等制约因素,应从机制、技术、产业、政策等多角度切入,积极探索海峡两岸低碳化合作路径,应对两岸产业合作低碳化转型挑战,推进两岸经济合作高质量发展.

    海峡两岸低碳经济碳关联效应合作路径

    亚太小多边合作兴起的权力逻辑——关系性权力和多节点结构的结合

    金向东
    9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太地区的大量小多边合作,由美国及其盟友、伙伴推动,与权力因素相关.小多边合作的兴起,背后是权力逻辑的转换和地区结构的变化.根据来源,权力可以分为个体性权力、结构性权力、关系性权力.三类权力运行逻辑存在差异,适用于不同的现实条件.冷战期间的亚太地区处于两极结构,结构性权力发挥主导作用.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演变为多节点结构,使关系性权力重要性上升.在关系性权力的逻辑下,地区国家对大国采取"融合"路径,将大国利益和地区规范融合.美国及其核心盟伴,对中国进行权力制衡,谋求利用结构性优势重构关系格局,再借助关系性资源重塑地区结构.小多边合作因灵活性、自主性、低成本等特征契合其需求,有助于整合盟伴体系、推进机制联动、形成全面合力.因而,关系性权力制衡驱动了小多边合作兴起.

    亚太地区小多边合作关系性权力结构性权力多节点结构

    外部需求冲击对中国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影响

    张明志孙琪琪
    10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基于 2000-2014 年BA-CI-CEPII双边贸易数据与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以城市为分析对象,探究外部需求冲击对中国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外部需求扩张会显著扩大中国地区间经济差距,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外部需求扩张提高了地区主导产业规模与关联产业强度,从而加剧外部需求扩张对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拉大效应;外部需求扩张促进了城市间产业转移的发生,而且产业转移整体上缓解了外部需求扩张所引致的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扩大;外部需求扩张主要加剧了东部地区与南部地区城市与全国平均水平间的经济差距,但是会缩小西部地区城市与全国平均水平间的经济差距,对中部地区与北部地区城市间经济差距的影响则不明显.

    外部需求冲击经济差距主导产业关联产业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