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锰纳米佐剂的制备及生物学效应

    王梦迪王恒鲁秀香王昱旻...
    3374-3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锰作为生命活动中重要微量元素参与了多种生理过程.对于能量代谢、神经系统发育和免疫系统正常运行至关重要.与可溶性锰离子相比,纳米锰可维持锰离子在注射部位持续释放,以诱导局部的免疫应答,并增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对抗原的摄取,促进DCs在体内活化与成熟.本文从纳米锰作用机制、制备方法、功能表征、纳米佐剂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纳米锰作为疫苗佐剂的应用,并提出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纳米锰疫苗佐剂研究进展

    辐照技术在疫苗研发中的应用

    周婷孙梦坤余四九崔燕...
    3383-3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病原体灭活是生产灭活疫苗最关键和最基本的技术.理想的灭活方式是彻底灭活病原体并保持抗原的免疫原性,且无化学残留.与传统灭活方式相比,辐照技术在疫苗研发中的主要优势是它能够穿透病原体,但对病原体表面抗原蛋白造成的损伤较小,且灭活后不需要去除任何化学残留物,因此更适合用于研发安全有效的灭活疫苗.本文简要回顾和总结了辐照技术应用于疫苗研发的历史和进展,讨论了辐照技术在疫苗研发中的应用的潜在策略.

    辐照技术电子束γ射线X射线疫苗

    pAPN基因敲除的IPEC-J2介导的TGEV感染特征分析

    夏振涛王楠王婉洁周期律...
    3395-3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猪氨基肽酶N(porcine aminopeptidase N,pAPN)基因敲除的猪空肠上皮细胞系(intestinal por-cine epithelial cell line J2,IPEC-J2)介导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感染的特征,为深入了解pAPN基因在TGE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分为pAPN基因敲除IPEC-J2组(IPEC-J2-KO组)、野生型IPEC-J2组(IPEC-J2-WT组)和未接种TGEV的野生型IPEC-J2组(Mock组)3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首先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确定IPEC-J2接种TGEV毒株后收取细胞样品的最佳时间节点;其次,对IPEC-J2-K O进行了脱靶效应检测;然后,通过q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间接免疫荧光分析(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 A)和 50%组织细胞感染量(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对接种 TGEV 的 IPEC-J2-KO、IPEC-J2-WT 及 Mock 进行感染特征分析;最后,通过WB检测IPEC-J2-KO、IPEC-J2-WT和Mock中NF-κB p65及其磷酸化蛋白pp65的表达情况.qPCR结果显示,接毒24 h是收集细胞样本以评估TGEV对IPEC-J2影响的最佳时间节点;脱靶分析结果显示,在IPEC-J2-KO中未检测到脱靶效应;病毒感染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与IPEC-J2-WT相比,IPEC-J2-KO内病毒拷贝数、病毒滴度均极显著降低(P<0.001),与Mock相比,IPEC-J2-KO内病毒拷贝数、病毒滴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IPEC-J2-KO内未检测到TGEV-N蛋白的表达;此外,与Mock相比,接种TGEV后,IPEC-J2-WT组NF-κB p65的磷酸化水平极显著上调(P<0.001),而IPEC-J2-K O组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IPEC-J2-KO可有效抵抗TGEV的感染,接种TGEV未影响IPEC-J2-KO中先天免疫相关信号通路中转录因子NF-κB的活性.该研究为IPEC-J2作为TGEV感染特征研究的细胞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为阐明pAPN基因在TGEV入侵宿主细胞的机制及抗病猪新品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猪氨基肽酶NIPEC-J2TGEVNF-κB

    短期血清饥饿胁迫对猪骨骼肌卫星细胞代谢及自噬发生的影响

    王怡高娟胡悦旻杨跃飞...
    3408-3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短期饥饿胁迫对猪骨骼肌卫星细胞(skeletal muscle satellite cells,SMSCs)代谢及自噬发生的影响,解析自噬机制在骨骼肌发育调控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改良家猪产肉性状提供理论依据.将本实验室分离并保存的SMSCs细胞系复苏,按培养体系中血清浓度将细胞分为20%血清组(对照组)、15%血清组、10%血清组、5%血清组和0%血清组,以形成不同程度的饥饿胁迫.当细胞融合度达到70%~80%后再培养24 h进行检测,每组4个重复.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膜电位和活性氧水平;试剂盒测定ATP水平;WB检测自噬标志蛋白LC3B-Ⅱ、p62和通路相关蛋白AMPK、mTOR的表达;透射电镜检测细胞线粒体形态和细胞器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细胞中血清浓度降低,细胞活力、p62蛋白量、p-mTOR/mTOR比值逐渐降低;细胞凋亡率、ROS水平、ATP水平、LC3B-Ⅱ蛋白水平、p-AMPK/AMPK比值、细胞内自噬溶酶体数量、细胞核及线粒体异常率则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15%组膜电位显著升高,5%和0%组极显著降低.这表明,短期血清饥饿胁迫能诱导基于AMPK/mTOR信号通路的自噬发生,加快细胞代谢,但同时存在加快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等毒副作用.

    自噬SMSCs血清饥饿胁迫AMPK/mTOR通路

    低温对合作猪脂肪组织形态、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及AMPK/PGC-1α通路的影响

    李瑶贾蕊李杰滚双宝...
    3418-3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低温对合作猪脂肪组织形态、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及AMPK/PGC-1α通路的影响.本研究选择75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合作猪10头,常温饲养7 d后随机分为对照组((23士2)℃)和低温组((-15±2)℃),每组5头,试验期15 d.试验结束后采集合作猪腋下和腹股沟脂肪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脂肪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脂代谢相关酶活性;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脂肪棕色化产热基因和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AMPK/PGC-1α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低温处理后合作猪腋下脂肪和腹股沟脂肪呈现褐色化改变,脂肪细胞数量变多且横截面积减小;腋下和腹股沟脂肪中LPL活性,IL-6 mRNA表达量及AMPK、P-AMPK和PGC-1α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LEP mRNA表达量及FAS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腋下脂肪中UCP3、HSP70 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PPARγ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AMP K及TNF-α mRNA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腹股沟脂肪中AMPK及TNF-α 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UCP3及HSP70 mRNA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PPARγ mRNA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低温处理后合作猪腹股沟脂肪中PGC-1α、ADPN、FAT mRNA表达量和HSL活性极显著增加(P<0.01),但在腋下脂肪中变化不显著(P>0.05).综上,低温下合作猪腋下脂肪和腹股沟脂肪发生褐色化改变,且脂肪细胞数量增多,面积减小,机体产热增加,脂代谢关键基因LEP、ADPN、PPARγ、FAT及AMPK/PGC-1α通路可能参与机体脂质代谢.

    低温脂肪组织脂代谢AMPK/PGC-1α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的新疆褐牛基因组结构变异检测及群体结构分析

    张涛李佳芪胥磊王丹...
    3427-3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鉴定新疆褐牛基因组结构变异(structure variation,SVs)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疆褐牛培育过程中受到影响的结构变异.本研究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利用Manta、Delly、Lumpy三款软件对新疆褐牛及其父母本(瑞士褐牛、哈萨克牛)以及中国西门塔尔牛基因组结构变异进行检测,之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和遗传分化指数(FST)将新疆褐牛基因组与其余3个品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4个牛品种共检测出54 969个SVs,缺失型变异占比最高(56.59%),插入型变异占比最少(0.03%).从数量上看,这些SVs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呈现出随染色体号变大而逐渐减少的趋势.不同品种间存在共有变异和品种特有变异,其中地方品种哈萨克牛拥有的特有SVs数量最多.主成分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新疆褐牛同哈萨克牛和瑞士褐牛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经选择信号分析、基因注释和富集分析,挖掘出了一批与产奶性状(PI4K2A、ELOVL3、ECHS1、SCD、TCF7L2、PNLIPRP2、BTRC、PLCE1)、生长发育(BMP6、TLL2、MAPK9、ROR2)、适应性(PRKCB)以及免疫(GSTO2、GSTO1)相关的关键基因.本研究从结构变异上解析新疆褐牛的特征,并揭示一些新疆褐牛培育过程中高度分化的基因,为推动新疆褐牛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资料.

    结构变异全基因组重测序群体结构分析新疆褐牛

    不同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体系扩增牛微量血液DNA效果评价

    牛一凡李崇阳杨柏高张培培...
    3436-3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通过二代测序技术评估不同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single cell whole genome amplification,scWGA)体系对牛微量血液基因组DNA的扩增效果,建立微量DNA全基因组扩增体系.本研究分别采用MDA(multiple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和 MALBAC(multiple annealing and looping-based amplification cycles)两种 scWGA 体系对华西牛1 ng血液基因组DNA进行全基因组扩增,随后基于两种体系的扩增产物以及原始未稀释血液DNA构建测序文库,利用DNBSEQ-T7RS测序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通过比较扩增产物片段大小、浓度、总质量评估扩增效率,通过分析GC含量、测序覆盖度、基因分型一致率、基因型检出率等评估两种体系的扩增效果.结果显示,MDA体系的扩增产物片段大于MALBAC体系(8 kb vs.0.2~2 kb),产物浓度和总质量显著高于MALBAC体系(P<0.05).基于测序数据,1 ×和5×测序深度下,MDA体系的基因组覆盖度显著高于MALBAC体系(P<0.05),此外,MDA体系的分型一致率、检出率显著高于MALBAC体系,而等位基因缺失率、假阳性率显著低于MALBAC体系(P<0.05).综上,本研究揭示了 MDA和MALBAC两种扩增体系基于华西牛1 ng血液基因组DNA扩增的体系特点,为改进现有华西牛胚胎基因组选择中的关键扩增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华西牛遗传育种进展.

    全基因组扩增MDAMALBAC微量DNA扩增体系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体外调控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和泌乳分化

    王若薇许曦瑶汤晓娜王春梅...
    3446-3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和泌乳分化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主要通过人为添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重组蛋白和过表达CTGF基因分析其对细胞增殖、凋亡、乳脂和乳蛋白合成分泌及信号通路的影响.使用EdU试剂盒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凋亡情况;应用尼罗红染料和甘油三酯试剂盒检测细胞内脂滴数量和细胞外培养液乳脂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细胞增殖凋亡,β酪蛋白,乳脂和乳蛋白合成关键信号分子以及细胞外基质细胞表面受体β1整联蛋白的表达;免疫共沉淀分析CTGF和β1整联蛋白之间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体外培养时,无论CTGF重组蛋白还是CTGF过表达均能通过增强增殖、抑制凋亡促进贴壁细胞生长;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CTGF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增强促增殖的CyclinD1、MAPK和Bcl2表达,抑制促凋亡的Caspase3和Bax表达;CTGF 一方面上调乳脂合成关键基因FASN、SREBP1、PPARγ表达水平,促进细胞内脂滴合成和胞外甘油三酯分泌;另一方面上调乳蛋白合成关键基因PRLR、STAT5和p-STAT5表达水平,进而显著促进β酪蛋白合成;CTGF上调β1整联蛋白表达水平,Co-IP也证实了 CTGF和β1整联蛋白之间存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综上所述,CTGF促进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及泌乳能力;CTGF与β1整联蛋白共存于黏附复合物,可以通过影响β1整联蛋白信号途径实现其部分生物学作用.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CTGF细胞生长乳脂β-酪蛋白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牦牛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

    卢增华崔燕余四九白雪峰...
    3460-3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牦牛肾间质成纤维细胞(RIFs)中凋亡因子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分别采集3头4岁龄的健康牦牛和黄牛的肾脏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检测牦牛和黄牛肾脏中EPO的准确分布及其表达量.同时对牦牛RIFs进行原代培养鉴定,并对其进行不同药物处理来调控RIFs中EPO表达水平,检测EPO对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PCNA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免疫组化学检测结果显示,EPO在牦牛和黄牛肾脏中集合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小管周间质成纤维样细胞中均呈阳性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PO在牦牛肾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黄牛(P<0.001).随后对生成EPO的RIFs进行原代培养并调控EPO的表达,结果表明:激活组显著升高RIFs中Bcl-2和PCNA的表达,降低Bax的表达(P<0.001).EPO抑制组显著降低RIFs中Bcl-2、PCNA的表达,上调Bax的表达(P<0.001).综上表明,EPO在牦牛和黄牛肾脏中集合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小管周间质成纤维样细胞中均呈阳性表达,牦牛肾脏中的EPO高表达能够促进RIFs中Bcl-2和PCNA的表达,并降低Bax的表达,说明EPO可以在牦牛肾脏中起到抗凋亡的作用.

    牦牛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肾间质成纤维细胞(RIFs)凋亡

    ATG14调控家兔毛囊毛乳头细胞自噬进程的功能探究

    曹馨予蔡佳炜鲍志远姚漱玉...
    3472-3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自噬相关蛋白14(autophagy-related protein 14,ATG14)调控家兔毛囊毛乳头细胞(dermal papilla cells,DPCs)自噬进程对毛囊发育生长的影响.本试验选取健康6月龄长毛兔,采集背部皮肤分离培养DPCs,通过克隆ATG14基因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利用生物信息学对ATG14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分析,在家兔DPCs中过表达或敲减ATG14对自噬相关蛋白和毛囊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及DPCs增殖水平的影响进行探究.结果表明,ATG14基因CDS长度为1 479 bp,共编码492个氨基酸,不存在潜在信号肽及跨膜区,属于定位于细胞核的不稳定蛋白,在不同哺乳动物中存在同源性.家兔DPCs中过表达或敲减ATG14后,WB结果显示ATG14能够上调自噬标志蛋白LC3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抑制自噬抑制蛋白P62表达水平.ATG14能够增加细胞中pEGFP-LC3B荧光表达,表明ATG14能够激活细胞中LC3B的表达.同时,在DPCs中过表达ATG14能够显著上调CCND1、FGF2、LEF1、BCL2和WNT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SFRP2和TGFβ-1的基因表达水平(P<0.05),敲减ATG14能够显著下调CCND1、FGF2、LEF1、BCL 2和WNT2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SFRP2和TGFβ-1的mRNA水平(P<0.05).ATG14能够上调LEF1和CCND1的蛋白表达水平.此外,DPC中过表达ATG14能够显著促进DPCs细胞增殖(P<0.01).本研究通过对家兔ATG14基因调控DPCs自噬进程的功能进行分析,为阐明家兔毛囊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ATG14自噬毛囊家兔毛乳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