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赵心愚(兼)

月刊

1004-3926

028-85522071;85522577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4段16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注重民族问题和民族学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

    陈健王丹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持续以发展高新科学技术、培育新质劳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和强化绿色发展理念赋予乡村全面振兴高创新性、高素质性、高质量性和可持续性等内涵特征.同时,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在历史层面上遵循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生产力的探索、在理论层面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基本思想与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在实践层面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乡村形成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新机遇的现实需要.然而,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面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发展技术力量薄弱、传统产业转型困难和乡村新型人才缺口较大等现实挑战.基于此,需着力在乡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复合型新人才培养中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新质生产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经济数字新基建

    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实践基础与政策路径

    孙艺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具有多重理论逻辑,在宏观层面,通过数据要素的加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改变传统生产函数、推动技术创新和提升劳动力素质等;在中观层面,人工智能助力中国新质造、新服务和新业态.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为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创造了客观条件,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政策基础.为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充分发展,需要我国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政策,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之源;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行业应用,筑实新质生产力发展之基;优化人工智能市场准入和竞争环境,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活力.

    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新质造新业态创新驱动

    媒介仪式与阈限经验:虚拟主播观众社群的互动实践及其制度化

    赵瑜段家欣
    116-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媒体进一步扩增了人与技术人工物进行信息和情感交互的实践空间,在这一技术背景下人们如何将虚拟世界理解为一个有意义的、社会性的现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此,本文选取虚拟主播这一特殊的虚拟互动类型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观众参与的角度阐释虚拟互动实践的过程与规范.研究发现,观众在虚拟直播间中的观看与互动行为更多地呈现为一种媒介仪式,他们一方面征用二次元符号体系来构筑"虚拟优于真人"的群体共识,在仪式的形成与维系过程中产生独特的群体气氛;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允许自己被目的化、简单化为可支配的对象,因而该社群总是在聚合的活力和离散的张力之间做"钟摆"运动.迄今为止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认知积累和情感投入并未颠覆客观日常生活构建的可信结构,因而虚拟互动更多地显现为以媒介技术为中介的人与技术相互影响的情境性阈限空间.

    虚拟主播虚拟互动媒介仪式阈限性

    当ChatGPT"闯入"劳动场景:人机互动、空间争夺与价值重塑

    虞鑫李一诺
    126-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依靠对技术和媒介的想象去形塑人工智能技术,希望机器能够成功嵌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劳动场景.但是,以辅助之姿进入人类生活的机器却逐渐超越原本的中介角色,成为劳动场景中与人类互为宰制的主体.从媒体等同理论视角出发,机器的"拟人化"反而使得人类成为机器观察世界的感知器,这种互为"幻肢"的新型共生关系为破除人与机器的二元对立提供了契机,但也造成了人类对劳动空间和劳动价值的焦虑.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其物种优势、逆恐怖谷效应和超验的类人智慧,在劳动场景中唤起人类在工作空间、社交空间、潜能空间被剥夺了权力的恐惧.如果想要在文化社会意义上减少这种焦虑恐惧,就必须要重新理解劳动价值的物质与精神二重性,以社会赋值取代市场赋值,从崇拜效率至上的工具理性回归人性主体的价值理性.

    劳动场景媒体等同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劳动价值

    在"算法"和"经验"之间——基于流媒体视听内容生产实践的考察

    何天平宋航
    13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算法技术的发展为流媒体视听内容生产的变革创造了丰富的可能性.但视听内容生产作为一种高度依托人为创作经验的实践,其与算法实践对内容生产的介入作用之间形成了可能的矛盾张力.本研究以当前算法实践运用相对深入的长视频流媒体平台为例,通过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流媒体视听内容生产者的半结构化访谈,归纳出流媒体视听内容生产中的典型算法实践类型及其本质,并进一步讨论了内容生产者在创作经验与算法实践之间的认知调适.研究发现,用户导向的算法实践更多扮演着赋能内容生产的角色,创作者认为创作经验决定、引导算法实践,算法实践始终是客体化、边缘化的经验构成.基于此,流媒体视听内容生产的算法采纳既要考虑从媒介和用户维度不断深化赋能机制,更要以开放的态度应对算法技术的智能化提升,以促成创作经验与算法实践的有益统合.

    流媒体视听内容生产实践算法实践创作经验认知调适

    器物图像与李白形象的民间建构

    倪爱珍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陶瓷、漆器、竹木雕等民间器物上保存了大量的人物故事图,由于器物与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其上的图像最能反映历史人物在大众中的传播与接受情况.绘画史上的李白图像题材非常丰富,但民间器物上的并不多,主要就是三类,即醉酒图、观瀑图和骑鲸图,并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图式,成为民间建构李白狂士、隐士和仙人三种形象的视觉符号,而这一建构过程又与特定时代背景、民间文化土壤和中国图像叙事传统分不开.民间器物上的历史人物故事图在不断地重复生产中呈现出能指不断简化、所指不断固定化的意指趋势,最终成为象征某种思想观念的视觉符号.

    陶瓷器物图像李白形象

    论苏轼书画艺术的"活法"思想

    曾明牛刚
    151-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活法"说既是中国古代诗论中的重要理论话题,又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诗学"活法"说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苏轼深谙"活法"的真谛,并创造性地将这一思想贯通于书画艺术实践之中.在对待前人古法的态度上,他主张"变古法""出新意".在艺术法度的把握上,他推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探求艺术创作规律的过程中,他讲求"随物赋形""行云流水".苏轼对于"法"与"活"的认识,在整个艺术领域具有方法论上的普适性,同时具有鲜明的辩证色彩和可贵的实践品格.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当下,苏轼"活法"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苏轼书画艺术"活法"思想当代价值

    清初"求实"观念对绘画艺术真实性的影响

    王希羽
    158-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清初学人多将明亡原因归咎于明末以来喜作心性玄谈的空疏学风,因而"崇实黜虚"的实学精神在这一时期成为新的主导思潮,学术、哲学、艺术等诸领域的发展都呈现出鲜明的实学特色.在绘画方面,孕育于考据学内的求实、崇古之精神内核,为以"四王"为代表的上层士大夫绘画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土壤;而中下阶层的文人绘画在创作题材上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在创作观念上强调基于现实的主观情感的真实表达;宫廷绘画则以纪实类作品为主要内容,更出现了参用西法的新画派.站在历史的社会的角度看,清代绘画艺术在思想内核上大多受到"求实"观念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清代艺术绘画艺术"求实"观念真实

    中国人口负增长背景下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问题研究

    洪振家
    165-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当前我国人口除了规模巨大外,还呈现出"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少子化"的特征,面对人口新形势,适度生育是保持人口长期动态平衡的关键.低生育率情况下,国家政策如何促进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是一个紧迫的时代命题.本研究从生育率持续低水平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层次结构性挑战、我国人口负增长产生的原因及生育支持体系建设的历程、现状以及面临的瓶颈入手,借鉴日本和新加坡的生育支持经验,从政策顶层设计、生育政策属性、紧迫的现实问题、"一胎体验感"、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和包容性等方面提出了完善中国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思路和建议.

    人口负增长低生育率生育支持

    "去家庭化"与"家庭化":"显性家庭主义"生育政策的双重突破路径

    徐智华王旭
    173-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育政策的完善是加强生育保障,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从"家庭主义"理论逻辑推演并结合实证角度分析判断,我国现阶段生育政策应定性为"显性家庭主义",表现为支持家庭照护的积极化倾向和缺乏家庭照护替代选项的消极化态势,弊端在于多重因素结合下的家庭育儿负担过重,从而影响社会整体生育意愿.促使"显性家庭主义"生育政策向"可选择的家庭主义"转变,是突破现行生育政策困境的总体可行性思路,其转变可从"去家庭化"和"家庭化"角度着手,能有效避免政策工具化,为家庭减负并提高社会整体生育意愿,进而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生育友好型社会福利国家类型论显性家庭主义可选择的家庭主义生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