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农业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李跃建

双月刊

1001-4829

Jxuebao@sina.com

028-84504004

610066

成都市外东沙河大桥侧

西南农业学报/Journal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和重庆六省市农科院、所,共同举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牧业各个学科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区域综合开发和软科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专题论文、研究简报、学科进展述评等文章。本刊立足于大西南、面向全国、分学科地、及时地、有见地反映西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新成果、前沿动态,以推动农业科研、教育和生产的发展。本刊热忱欢迎全国农业工作者投搞,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南栘[木衣]bHLH转录因子家族鉴定与分析

    亚华金田金红沈莲文王大玮...
    2003-2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鉴定和分析云南栘[木衣](Docynia delavayi)bHLH(DdbHLH)转录因子家族,筛选与果皮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的DdbHLH转录因子.[方法]基于云南栘[木衣]红、绿2种颜色果皮的转录组数据,对DdbHLH转录因子家族进行鉴定,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其bHLH保守结构域、蛋白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发育关系以及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云南栘[木衣]中共鉴定到177个DdbHLH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其氨基酸长度为69~699 aa,相对分子质量为7.965~75.419 kDa,平均理论等电点为6.93,大部分属于不稳定亲水蛋白.系统发育进化关系显示,DdbHLH转录因子与拟南芥AtbHLH转录因子共同聚类的有15个亚族,17个DdbHLH转录因子聚类到与花青素相关的第2亚族;结合红、绿果皮中DdbHLH基因表达情况,初步筛选11个在红色果皮中表达量较高的成员,对这11个成员进行差异表达分析,最终获得2个可能参与调控花青素生物合成的DdbHLH基因;再对这2个DdbHLH基因进行RT-qPCR检测,结果显示其相对表达量与转录组测序情况基本一致,证实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结论]从云南栘[木衣]红、绿果皮转录组数据中鉴定到177个DdbHLH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筛选到2个转录因子(Dd-bHLH68、DdbHLH150)与果皮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的成员,为DdbHLH转录因子家族在调控云南栘[木衣]果皮色泽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云南栘[木衣]bHLH转录因子转录组果皮颜色表达分析生物信息学

    基于ITS序列的野生猕猴桃遗传多样性研究

    唐玉凤张露田虹赵登梅...
    2012-2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乌蒙山自然保护区野生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ITS遗传多样性,继而研究其亲缘关系,选育优质新品种.[方法]采用样线法对乌蒙山自然保护区野生猕猴桃的种类、分布及其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并将61份猕猴桃属植物样本进行浅层测序,以Actinidia callosa ITS区(登录号:AF323803.1)为模板对获得的基因组数据进行ITS区组装,以获得每个样本ITS基因序列数据.[结果]在乌蒙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生猕猴桃属植物集中分布在海拔1241.80~1976.42 m,主要生长于灌木丛中或山坡林缘.分类鉴定结果显示,61份猕猴桃样本分别隶属于1个属(猴桃属),7个种.其中,昭通猕猴桃为云南特有种.将ITS基因组装后比较分析发现,序列长度在501~650 bp,总GC含量在50.88%~57.72%,变化幅度较大;在5.8S区段相对保守,变异率较小;7个种的遗传距离在0.003 09~0.597 00,总体平均遗传距离为0.302 00;其中狗枣猕猴桃和昭通猕猴桃亲缘关系较近,遗传距离为0.003 09,中华猕猴桃与京梨猕猴桃、显脉猕猴桃、葡萄叶猕猴桃和葛枣猕猴桃的遗传距离较近,介于0.042 10~0.071 90,而与昭通猕猴桃和狗枣猕猴桃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588 00和0.587 00.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猕猴桃的系统发育较复杂,存在地理位置相对较远而亲缘关系较近的情况,说明地理位置的远近可为遗传变异提供变异积累.[结论]乌蒙山自然保护区内猕猴桃科植物多样性丰富,不同种间ITS序列遗传变异位点显著,可为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乌蒙山自然保护区野生猕猴桃ITS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

    基于转录组学筛选蓝莓花粉败育相关候选基因

    杨芩付燕刘雅兰张婷渟...
    2018-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蓝莓花粉败育相关基因,为其克隆、蓝莓花粉败育研究和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对来源于相同母本且花粉活力有显著差异的'灿烂(BT)''杰兔(PM)'和'粉蓝(PB)'3个兔眼蓝莓品种花粉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基于差异表达基因的基因本体数据库(GO)、Pathway显著性富集(KEGG)和蛋白家族数据库(Pfam)分析,筛选参与蓝莓花粉败育的相关基因.[结果]'杰兔'花粉活力显著低于'灿烂'和'粉蓝','灿烂'vs'杰兔'与'粉蓝'vs'杰兔'2个对比组合分别筛选到2717和3208个差异表达基因.'灿烂'vs'杰兔'对比组合的2717个差异表达基因在GO、KEGG和Pfam数据库中分别已注释1124、1020和1791个.'粉蓝'vs'杰兔'对比组合的3208个差异表达基因在GO、KEGG和Pfam数据库中分别已注释1350、1 144和2197个.对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Pfam注释结果进一步筛选,获得与花粉败育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27个,其中,22个上调表达,5个下调表达.[结论]经GO和Pfam注释,花粉败育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主要集中在花粉发育、花穗发育、孢粉素生物合成过程、花粉外壁形成、花药壁绒毡层细胞分化、细胞分裂素的正向调节、有丝分裂纺锤体组织调节和油菜素内酯介导信号途径等通路,可作为深入探索蓝莓花粉败育机制及筛选蓝莓花粉败育关键基因的参考依据.

    蓝莓花粉败育转录组基因筛选育种

    移栽期对云烟87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的影响

    郜军艺彭隆基胡燕李鹏志...
    2031-2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威宁黑石地区不同移栽期烤烟烤后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的变化规律,为明确威宁黑石地区最适宜的移栽时期,提高烟叶品质和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移栽期(4月10日、4月20日、4月30日和5月10日)对采烤结束后烤烟还原糖、总糖、淀粉、烟碱、总氮、蛋白质、乳酸、苹果酸、总有机酸、钾和氯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并对其感官质量鉴定评分.[结果]随着移栽期推迟,烟叶还原糖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总糖含量呈先降后升再降趋势,淀粉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总氮和蛋白质含量均表现出先升后降再升趋势,烟碱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氯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钾含量则总体呈上升趋势;总有机酸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甜润感评分总体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香气特性评分总体呈下降趋势,烟气特性评分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口感特性则呈先降后升趋势.还原糖、总氮、蛋白质、氯含量与甜润感呈极显著正相关,总有机酸含量与甜润感呈显著负相关,且甜润感与香气特性中的透发性、烟气特性中的细腻程度关系较密切.细腻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总氮和还原糖,透发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烟碱和还原糖,烟碱、蛋白质及还原糖对甜润感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结论]威宁黑石地区最适宜的移栽时期为4月10日,此条件下烟叶烤后化学成分较为协调,有利于感官质量的提升.

    移栽期云烟87烤后化学成分感官质量

    不同生长年限木香转录组分析及倍半萜合成基因挖掘

    郭连安潘媛谭均郑天润...
    2042-2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倍半萜是木香的主要有效成分,通过分析不同生长年限木香根部的倍半萜化合物含量及转录组差异,挖掘倍半萜合成相关基因,为深入研究木香功能基因和有效成分合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0月采集同一地块中2年生和3年生健康木香植株的根部为材料,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倍半萜化合物含量,并构建cDNA文库,利用IIllumina NovaSeq 6000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然后对测序原始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技术对基因表达结果进行验证.[结果]①HPLC测定结果表明倍半萜物质含量在3年生木香中更高,随生长年限延长而增加.②经质控筛选,转录组测序共获得40 Gb Clean base,拼接后共获得90 912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1081 bp,N50为1637 bp;经与7个数据库进行比对,获得注释信息的Uni-genes 共有61 268条,木香与刺头朝鲜蓟(Cynara cardunculus L.)同源序列最多.③基于FPKM值的log2倍数绝对值大于1及错误发现率小于0.05为标准筛选到827个DEGs,其中在3年生木香中有61个DEGs表达量上调,有766个DEGs表达量下调;509个DEGs被富集到109个GO项,有12项显著富集,其中分子功能3项,生物学过程4项,细胞组分5项;KEGG富集分析表明,287个DEGs被注释到178条代谢通路中,主要富集在核糖体、阿尔茨海默病、cGMP-PKG信号通路和PPAR信号通路;根据DEGs的注释信息,挖掘到7个倍半萜生物合成途径酶基因,分别为3个DXS、1个MECPS和3个GERD,这些基因在3年生木香中表达量下调.④进一步选择4个候选基因用qRT-PCR技术进行验证,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数据一致.[结论]2年生和3年生木香的倍半萜物质含量和倍半萜生物合成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挖掘的倍半萜合成基因为解析木香倍半萜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和优良品种的分子育种提供基础支撑.

    木香生长年限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基因倍半萜类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天麻抗疲劳成分及其机制

    张楠张超李阳顺马仲帅...
    2051-2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天麻的抗疲劳主要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Web of Science(WOS)及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对天麻活性成分进行检索;通过数据库SwissTarget Prediction对天麻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进行预测.采用数据库Disgenet获取与机体疲劳相关的靶基因,通过Venny及Cytoscape等软件,建立天麻-药效成分-抗疲劳靶点相互作用的调控网络,对其有效成分进行筛选.通过数据库String建立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对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进行筛选,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究.利用数据库DAVID执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软件Autodock Vina,将天麻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与抗疲劳相关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获得98个天麻活性成分,预测得到94个天麻抗疲劳靶点.筛选出5个抗疲劳的主要活性成分,分别为天麻素(gastrodin)、L-焦谷氨酸(L-pyroglutamic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acid)、3,4-二羟基苯甲醛(3,4-dihydroxybenz-aldehyde)、4-乙氧基甲基苯酚[4-(ethoxymethyl)-glucopyranosyl-phenol].蛋白互作网络拓扑分析结果表明,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磷酸肌醇3激酶(PIK3CA)、磷酸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B肽(PIK3CB)、磷酸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δ肽(PIK3CD)、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以及雌激素受体(ESR1)为天麻抗疲劳的关键靶点.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天麻抗疲劳作用涉及110个条目和141个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天麻的5个主要活性成分与抗疲劳关键靶点能够稳定结合.[结论]天麻抗疲劳作用涉及多种活性成分、多个信号通路以及多个作用靶点.天麻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降低细胞炎症反应、促进能量代谢、加快细胞周期进程等多个生物学过程发挥其抗疲劳功效.

    天麻抗疲劳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番荔枝开花传粉生物学特性及不同授粉方式果实差异性研究

    潘贞珍郑树芳陈海生谭秋锦...
    2061-2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番荔枝开花传粉生物学特性,对比不同授粉方式的果实差异,为番荔枝生殖繁育系统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为番荔枝杂交育种及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凤梨释迦、非洲骄傲、大目释迦3个番荔枝品种为研究对象,观察其花朵形态和开花进程,用扫描电镜观察花粉形态,调查其访花传粉昆虫;于番荔枝花不同开花进程测定花粉萌发率、柱头可授性,并进行人工授粉比较试验,统计坐果率,分析果实特性.[结果]番荔枝花朵为青色,具有特殊结构,传粉室属半闭合型,主要传粉昆虫为小甲虫、蓟马.花粉为四合体,辐射对称,外壁纹饰呈网状雕纹,大目释迦脊上有丛横交错纹路,凤梨释迦、非洲骄傲脊上有不明显圆点突起.番荔枝花粉在开花前就具有一定活力,花粉活力随时间推移不断升高,在散粉阶段达到最高值,随后下降,柱头可授性在未开时期已具有可授性,初开至全开时柱头可授性仍较强,散粉时柱头可授性较弱.人工授粉坐果率均值为74.67%,自然授粉坐果率均值为32.22%,不同授粉方式的番荔枝果实品质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但人工授粉的果实果形更好,单果重、纵横径、种子数、可食率数值更大;维生素C、可溶性糖、蛋白质、总酸、总酚、总黄酮含量、氨基酸总量及钾、钙、钠、镁、铁、锰、锌等元素含量与自然坐果果实无显著差异.[结论]番荔枝花雌雄异熟,具半闭合型传粉室,主要依靠小甲虫和蓟马传粉.人工授粉坐果率显著大于自然授粉处理,其果实品质与自然授粉相近,果形更优.

    番荔枝花粉可授性传粉

    白背飞虱Hsp70基因的克隆及其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许铁龙周操
    2069-2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在白背飞虱适应非生物[杀虫剂、高温/低温和紫外线A(UV-A)]胁迫中的作用,为白背飞虱绿色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白背飞虱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克隆白背飞虱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并对其进行鉴定,同时采用RT-qPCR测定其在杀虫剂、高温/低温和UV-A胁迫下的转录水平.[结果]克隆获得1个Hsp70基因,命名为SfHsp70-1,其全长序列为2322 bp,开放阅读框为2001 bp,编码666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72.91 kDa,理论等电点为5.11.SfHsp70-1氨基酸序列中包含3个Hsp70家族蛋白的保守结构域,且在C端具有内质网Hsp70的保守序列"HDEL".噻虫嗪亚致死浓度表现出显著的剂量效应,LC10胁迫能够诱导SfHsp70-1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为对照(丙酮处理)的2.59倍;而LC25胁迫对SfHsp70-1基因的转录水平无显著影响.10 ℃(30 min)、20 ℃(30,60 min)和40 ℃(10,30,60 min)胁迫均能诱导SfHsp70-1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提高,依次较对照(25 ℃)显著提高 77.24%、62.00%、85.89%、138.96%、75.67%和 61.10%.UV-A(300 μW/cm2)胁迫显著抑制SfHsp70-1基因的转录水平,分别较对照(照射0 min)显著降低87.85%、88.74%、91.91%、89.78%、93.04%和91.16%,且随处理时间延长其表达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结论]SfHsp70-1基因的过表达有助于白背飞虱对噻虫嗪和高温/低温胁迫的适应.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明确Hsp70基因在白背飞虱适应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奠定基础,并为制订白背飞虱绿色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白背飞虱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非生物胁迫

    云南北中亚热带植烟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肥力质量评价

    钱颖颖马翔夏建军王萝萍...
    2077-2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云南北中亚热带气候区烤烟与其它作物种植区域交错重叠.明确该气候区植烟土壤的肥力空间变异特征,为该区作物养分管理和土壤肥力调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2019年云南北中亚热带2548个植烟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数学模型隶属函数法对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造成肥力差异的主控因子,并通过GIS空间插值确定土壤肥力质量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云南北中亚热带植烟区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平均值为0.65,处于较高肥力水平.土壤SOM、TN、AP和AK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6.84%、48.69%、75.64%和52.34%,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且含量较为丰富.土壤AP是影响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限制因子.云南北中亚热带植烟区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呈中部高,东部或西部部分区域低的分布格局,局部地区有零星分布.[结论]云南北中亚热带植烟区土壤较适宜烟草生长.平衡施肥时应注意控制氮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有效平衡并协调土壤养分,提高植烟区土壤肥力和烟叶品质.

    北中亚热带植烟区土壤土壤养分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川西南山区县域数字土壤制图研究

    谭溪晗冯文兰秦鱼生陈琨...
    2086-2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环境变量的筛选和土壤类型空间推理方法的选择,为有效提高县域数字土壤制图精度提供参考.[方法]以四川省盐源县为研究区,将气候要素、地形数据和遥感影像作为推理制图的辅助因子,利用野外采样点数据和环境协变量因子,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环境特征进行重要性排序,特征筛选和组合优选,通过对比决策树分类、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3种土壤分类方法的制图精度,探索基于土壤-环境关系理论提高具有立体气候特征的山区县域数字土壤制图精度的途径.[结果]①气候和地形特征在研究区土壤分类中起重要作用,采用单一气候因素作为土壤筛选分类的环境变量可获得土壤分类筛选精度为83.22%,依次增加地形和生物特征可分别使筛选精度提升至85.78%和89.43%;②与其他模型相比,随机森林模型制图效果更好,对比采样点数据的土壤分类总体精度为77.10%,Kappa系数为0.72;③气候因子以及地形因素对水热条件的影响是决定研究区土壤类型空间分布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年均气温、年积温、年降水量、相对湿度、高程、地形湿润度等环境特征因子与研究区主要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关系密切.[结论]在具有立体气候特征的山区,基于随机森林方法使用气候、地形和遥感数据进行数字土壤分类制图有较好的效果.

    数字土壤制图气候要素地形要素土壤-环境关系复杂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