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靳玉乐

双月刊

1673-9841

wkxb@swu.edu.cn

023-68254225 68252538

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报全局,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发表我校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为学校改革开放、学科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为培养人文社会领域的后续人才提供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南与根本行动遵循

    黄蓉生耿靖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梳理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脉络,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及其理论成果,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的划时代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涵括了文化的地位作用、前进方向、建设目标、实践路径、发展动力等丰富内涵;彰显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与时俱进、开放包容,人民至上、胸怀天下等理论品格;体现了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的极端重要性、"两个结合"的方法准则、新的文化使命等原创性贡献。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在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务必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明确新的文化使命的本质要义和精神底蕴,强化理论武装、坚持自信自强、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在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实践中展现新作为。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的文化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阐释

    崔延强张子扬
    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主体性的守正创新,以"两个结合"为深厚底蕴,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通,将"魂脉"与"根脉"相结合,在认识论、历史观和辩证法层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正面回应了西方文明的现代性困境,聚焦西方现代文明的自反性问题和价值异化倾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论断。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坚持主体性与多样性相融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贯通,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哲学意蕴,必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思想伟力,在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文化主体性文明形态全球文明倡议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向度及方法论意蕴研究——基于"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的视角

    胡博成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蕴不仅在于以"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为人类现代化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且在更为深邃的世界历史视野中进一步加速了人类现代化向社会主义方向的迈进。价值向度是锚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础前提和关键标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扬弃资本为基础,全面建构起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叙事和价值表达范式。它以"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的探索,彰显出了内在层次分明的价值,在历史向度上表现为资本现实性和现存性融通,在理论向度上表现为资本文明性和负面性共生,在现实向度上表现为资本主体性和客体性互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向度不仅为深化认识社会主义资本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参考,而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形成了驾驭资本的方法论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资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论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的纵向叙事逻辑

    丁志刚张书华
    3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逻辑阐释上,目前学界呈现一种"重横向逻辑,轻纵向逻辑"的不均衡态势,"逻辑起点—逻辑中介—逻辑终点"的纵向叙事逻辑屈指可数。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的纵向叙事逻辑在于:现实的人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形成的最大可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中介作为连接逻辑起点(最大可能)和逻辑终点(最大结果)的中间枢纽,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中介、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的组织中介、以高质量发展为任务的主题中介、以国家制度体系为架构的基础中介、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导向的目标中介、以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为形势的条件中介。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实现的最大结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终点,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合理地精准定位并论证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纵向叙事逻辑,对于新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意义重大,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发展的时代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纵向叙事逻辑逻辑起点逻辑中介逻辑终点现实的人人的现代化

    地方多元主体参与政府新闻发布的治理效能提升——基于"重庆发布"微信公众号新媒体叙事的研究

    周庆安朱虹旭李慧韬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地方新闻发布在治理与传播之间引导并构建网上网下共同体。在新媒体环境中,新闻发布工作成为地方政府协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重要制度抓手,但传统的权威话语和单一的新媒体话语难以适应日趋复杂的治理情境,需要进行多方面探索。重庆市政府新闻发布平台"重庆发布"微信公众号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制度实践结合政治逻辑与传播逻辑,探索出了一条以本土地域认同为核心的创新路径。研究发现,地方新闻发布可以构造主动型和参与型两种叙事情境,通过制度创新和话语创新激发地域认同,形成短期有效的治理共同体,提升传播效果和治理效能。政治认同和地域认同相结合,地方新闻发布既有助于引导治理共同体构建,也为新时代地方新闻发布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新时代推动地方新闻发布工作机制建设,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核心,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引导力,推动地方文化与新闻发布相结合,形成新时代地方新闻发布治理的社会共同体。

    新闻发布治理现代化地方治理政治传播传播效能治理效能

    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分析维度、基本问题与实现路径——基于中西部农村治理实践的讨论

    李祖佩
    6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梳理既有学术积累基础上,本研究厘清了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概念内涵,并将其实现机制划分为利益协同机制、权利义务协同机制和情感协同机制三个维度,进而结合中西部农村社会治理实践,阐释了三个维度的实践境遇及其形塑机理。研究发现,无论是共同体蕴含的鲜明实践性,还是治理主体关系形态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均表明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关键不是技术治理内部调整以及由此而来的政策供给和制度改革,而是涉及基层治理模式调整的治道议题。结合中国国家治理传统,借助当下财政和体制资源实现农村基层的"再组织化",以提升村庄社会自主能力、构建多元主体互动的有效实践平台、统一基层政府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重新嵌入社会,可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路径选择。

    农村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共同体乡村振兴实现机制再组织化治道

    非正式治理的制度化运作:管区制与乡镇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袁明宝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管区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组织设置,在乡镇与村级治理单元之间建构出实体性质的中间结构,具有低成本、非正式性和制度稳定性等特点,成为乡镇政权的延伸。管区设置虽然增加了乡镇内部的"委托—代理"层级,但通过行政体制上的形式化设置和实践中的非正式运作,具有了超越科层体制约束的优势,借助激励动员和组织重构实现了有效治理。管区借助乡镇内部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不变体制的情况下进行机制创新,实现了非正式治理的制度化运作,匹配了当前乡村社会转型和治理转型的需求,成为当前强国家治理背景下探索乡镇治理现代化的一条可行路径。

    管区制非正式治理准行政组织制度化运作行政发包乡镇治理现代化

    建构主义视角下农民集体行动研究——基于鄂北两村的调查

    罗峰张一落
    8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程度,关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基层治理全局,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与成效,而农民集体行动能力则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在动态关系中洞悉农民集体行动的生成机制与行动逻辑,发现农民集体行动归根结底就是情境实践,即农民集体行动是在制度情境、本土情境、事件情境下,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促进成员组织化参与,在不同的主体互动中达成行动目标的共识,借助公共权威、社会信任、社会网络等建立协作配合的合作关系,构建起基层治理共同体的过程。

    乡村治理农民集体行动建构主义情境实践现代化土地流转农民参与

    乡村人力资本促进了农民共同富裕吗?

    向栩温涛
    10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完美收官和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双超"显著改善了城乡收入差距。内部差距是收入差距的重要维度,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样,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基于CRERFS 2021调研数据,通过RIF回归分析方法,从乡村人力资本视角探索农户增收缩差路径。研究发现:乡村人力资本变化既有助于"富裕",也有助于"共享",不仅提升了农户收入,而且对低收入农户收入的提升力度大于中、高收入农户,成为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通过分解不同收入来源发现,乡村人力资本主要通过工资性收入对农户收入产生影响,对其他渠道收入变化的影响不显著;相较于其他类型资本,人力资本的影响更具包容性,成为更能改善低收入农户状况的"穷人的资本";劳动力流动是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限制人力资本发挥农户收入分配效应的重要条件,激励了乡村人力资本的增收效应。最后从发展乡村教育、培养高素质农民和鼓励劳动力流动方面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提出建议。

    乡村人力资本共同富裕内部收入差距低收入农户

    共同富裕目标下的普惠保险与相对贫困减缓——基于2008-2021年31个省域数据

    邹新阳范莉
    117-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分析普惠保险缓解相对贫困的机理,利用2008-2021年中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建立基础面板回归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普惠保险对相对贫困的减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普惠保险通过提高生活保障、稳定相对贫困者收入、改善收入分配,显著缩小贫富差距;考虑相对贫困者的收入差异,普惠保险减缓相对贫困具有门槛效应;通过相邻地区的人员流动和信息交换等方式,普惠保险减缓相对贫困具有空间联动效应,且省际外溢效应强于省内。据此提出通过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提高相对贫困者的可支配收入和推动普惠保险省际协同的政策建议,减缓相对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普惠保险相对贫困脱贫攻坚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