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靳玉乐

双月刊

1673-9841

wkxb@swu.edu.cn

023-68254225 68252538

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报全局,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发表我校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为学校改革开放、学科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为培养人文社会领域的后续人才提供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经济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黄庆华刘倩潘婷
    126-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08-2020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市数据,采用CRITIC-熵权法与 TOPSIS相结合的方法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考察数字经济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效果在技术创新水平较高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此外,数字经济推动了流域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现阶段并不利于非流域地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第三,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但在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和提升制造业产业基础能力方面并不明显。为此,应发挥成都、重庆双城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区域协同发展力度,夯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基础。

    数字经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技术创新

    科技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基于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

    曾胜赵雪姝何玲
    141-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金融作为促进创新要素深度融合的一种新型经济范式,能够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实现。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计算我国 2006-2021 年的 30 个省区市的共同富裕指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超效率DEA测算科技金融效率值,并采用固定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科技金融与共同富裕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科技金融与共同富裕间存在着"U"型关系,0。438 为科技金融效率的拐点值;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科技金融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中呈现双门槛效应,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跨越第二门槛值 0。155,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由负转正。从优化科技金融投入、加快科技金融产出、提供差异化政策、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健全保障机制方面为实现共同富裕提出建议。

    科技金融共同富裕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

    基于文本分析法的城乡融合政策变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王作军孙永琪
    155-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是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必由之路,探究城乡融合政策变迁对于识别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在厘定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基础上,建立"政策阶段—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三维框架,以重庆市为例,对其 2002-2022 年的 163 份城乡融合政策进行文本编码和量化分析,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两方面探究政策变迁趋势。研究发现:作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支撑,城乡融合政策根据政策环境变化而动态演进、创新发展,其变迁趋势为要素互补高级化、参与主体多元化、产业形式多样化、改革创新精准化。据此,从提升城乡要素互补水平、营造社会参与良好环境、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四个方面提出管理启示,以期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城乡融合城乡关系政策变迁文本分析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乡村振兴要素互补

    医养结合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研究——基于身心健康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吴宗辉王澳
    170-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政策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机制,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要。本文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探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政策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机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20 年数据,实证分析了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政策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并运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在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政策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政策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经替换被解释变量、分样本检验、更换不同数据、倾向性得分匹配等稳健性检验后此结论依然成立;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政策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促进作用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和所在地区等方面存在差异;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在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政策对老年人社会参与产生影响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为更好发挥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政策在积极老龄化战略中的重要作用,需做到宣传与质量兼修,推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供给与需求匹配,扩充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内容;生理与心理并重,提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效果。

    医养结合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政策社会参与健康养老

    中国式新师范助推教育强国的价值逻辑与行动路向

    余应鸿张翔
    184-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新师范内嵌"中国式""师范"和"新"三个基本变量。其中,"涵养德行"系中国式新师范的"中国式"品格,"育师之元"构成了中国式新师范的"师范"本真,而"数字赋能"则是中国式新师范的"新"样态。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中国式新师范链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拓宽教师教育发展空间,革新教师教育"中国标准",体现了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深邃思想和鲜明的价值逻辑。然而,中国式新师范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助推教育强国建设中面临诸多挑战。为此,中国式新师范需要重构"涵养德行"的中华传统"师范精神",凸显中国式新师范的中国品性;升级中国式新师范的"教育性能",增强教育服务强国建设的贡献度;打造中国式新师范的"中国品牌",提升教师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式新师范教育强国师范教育教师教育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筑基教育强国建设的逻辑与路径

    张旸黄婕
    193-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强国建设是教育系统性跃升的本体价值和教育促进国家强盛的国家价值互为统一的时代战略课题。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基本的民生福祉,对教育强国建设具有筑基价值。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筑基教育强国建设的逻辑体现为教育强国建设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新时代的同频共振,其两大支柱是均衡和优质,其双重轨道是关键事件和主体责任。实现学生健康全面个性发展的复合性升级是筑基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内核,城乡整体发展的公平性升级是筑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激发学校活力的多元性升级以及教师素养的专业性升级是筑基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内容。针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筑基中面临的挑战,应完善公共服务规制体系和提升政府空间治理效能,以夯实教育强国坚实底盘;促进校际空间动态融合和构建校内差异空间升级,以筑牢教育强国重要阵地;实现师资空间正义和拓展教师专业成长空间,以铸就教育强国中坚力量;构建数字教育的公平空间和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以激发教育强国动能升级;保障群体发展公平和打造良好育人生态空间,以筑牢教育强国人才基础。

    教育强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教育公平复合性升级空间正义

    从"教育家办学"到"教育家精神":新世纪以来加强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中国探索

    姜澄郑刚
    203-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加强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主线围绕"教育家"主体从实践和精神两个层面具体展开。以提出"教育家办学"的号召为标志,我国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经历了规范改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完善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梯度发展历程。通过以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标准体系促进规范发展,以综合管理增强整体质量,以统筹规划弥补弱项短板,以技术赋能提升数字素养,以开放体系激发活力,我国在加强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总结了我国加强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人民中心,以强化师资力量践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政党使命;重视战略布局,以中长期发展规划构建教师队伍制度体系;强调问题导向,以精准性治理探索教师队伍建设供需机制;牢固强国指向,以共建共享推动教师队伍共同体建设。新征程上,要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营造尊师氛围,瞄准关键指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

    教育家办学教育家精神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教育强国

    能力增值影响本科生就业匹配的模型建构与路径分析

    邱文琪岳昌君
    215-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构性矛盾是制约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性因素。从能力视角出发,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人职匹配理论,通过建构计量模型,定量分析本科毕业生在高等教育期间所获得的能力增值对就业匹配的影响及教育类型差异。研究发现,在专业匹配上,能力增值越高,毕业生的专业匹配度越高,且这一影响主要通过认知能力体现;在教育匹配上,能力增值显著影响毕业生的教育匹配状况,与教育匹配的学生相比,教育不足的学生依赖相对更高的认知能力弥补教育水平上的欠缺,教育过度的学生则通过更高的学历层次弥补非认知能力上的欠缺。对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兼顾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不同类型的教育主体还应结合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在学生能力塑造方面有所侧重与提升。

    能力增值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专业匹配教育匹配

    明清鼎革期间明将毛文龙与朝鲜关系研究

    张丹丹郝运
    232-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鼎革之际,明与后金之间的军事争夺时有发生,双方争夺的结果直接决定了谁将成为未来东亚宗藩体系的领导者。在看似明确的敌我对抗和表面的新旧交替背后,还潜藏着宗藩体系内部成员的观望与自保、多方勾连甚至待价而沽。毛文龙作为明将代表明朝在朝鲜履行保护朝鲜国家安全的义务,但却卷入了明、后金与朝鲜三方博弈的漩涡之中。朝鲜作为明朝宗藩体系最亲近的一员,一方面与毛文龙互相袒护与猜忌,一方面又与后金保持半臣属状态。无疑,明将毛文龙与朝鲜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明清鼎革前夜东亚宗藩体系内部关系实态的理想视角。

    明清鼎革宗藩体系两面外交

    流动的媒介:明清商人与儒家文化的传播研究

    宋立杰
    243-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商人群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揆诸文献可知,明清商人不仅积极开展公益实践,注重与士人的交往,而且在日常生活与经商过程中,孝养父母,讲求诚信。这些行为不仅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利益,也获得了民众的尊重和好感。官方与士人将商人的行为与成功归因于儒家文化的影响,通过褒奖或者撰文等方式不断宣扬他们的事迹。明清商人社会地位与形象的改善间接表明,只要接受儒家文化,践行儒家伦理规范,便会得到国家与士人的认同,这使得民众看到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实质性益处。研究表明,明清商人基于自身体验,践行儒家伦理规范,有效地传播了儒家文化。作为传播媒介,明清商人不仅传承了儒家文化,也有效地弘扬了儒家文化,从而拓展了儒家文化的传播渠道,扩大了儒家文化的影响范围,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明清商人儒家文化伦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