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前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前教育研究
学前教育研究

冯晓霞

月刊

1007-8169

xqjyyj3@163.com

0731-84036168

410100

湖南长沙星沙特立路9号

学前教育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及时反映国内外幼教研究成果为特色,以有效指导我国幼教实践为宗旨,是我国最高级别的学前教育专业期刊,全国惟一一本幼教理论刊物。读者和作者群主要是我国的幼教理论研究工作者、幼教管理工作者、各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幼儿园园长以及广大的幼儿园教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村幼儿园教师缘何缺乏地位认同?——基于10省22县(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涛刘善槐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地位认同是农村幼儿园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关键路径.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对 10 省 22 县(市)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幼儿园教师普遍缺乏主观社会地位认同,75.36%的教师认为自身社会地位处于中层及以下.描述统计表明,农村幼儿园教师地位认同在年龄段、婚姻状况、职称、编制身份、行政职务、有无教师资格证、是否为师范专业毕业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及夏普里值分解法探究农村幼儿园教师地位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因素贡献率,发现经济收入、职业发展、尊师氛围和工作量四个维度的 13个变量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地位认同有显著影响作用,四个维度影响因素贡献率存在差异,其中经济收入是影响作用最大的维度.为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地位认同,应从提高经济收入、促进职业发展、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减轻过重工作负担方面综合发力.

    农村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地位认同影响因素经济收入

    乡村幼儿园教师地方感的构成要素及生成路径

    闵慧祖刘静宜
    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感是人们对特定地方的感知,地方感的培育是乡村幼儿园教师"留得住、教得好、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地方感"为主题,对 25 位乡村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所得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地方感由情感依恋、文化认同、资源运用、人际互动、活动参与五个要素构成,其中,情感依恋提供联结枢纽,文化认同提供信念支撑,资源运用提供物质基础,人际互动提供驱动力量,活动参与提供实践情境,同时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地方感萌发于教师完整的乡土生活,与园所课程紧密相依,并能够反映出乡村的文化样态,其生成是一个具有渗透性、具身性和交互性的过程.基于此,本研究从乡土文化氛围、课程资源建设与社交互动空间三个方面提出乡村幼儿园教师地方感的培育建议.

    乡村幼儿园教师地方感乡村学前教育

    家庭教育如何促进儿童完整成人

    谢颖婷刘铁芳
    2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阶段作为个体生命的开端,其身心发展自有其独立价值与完整内涵.儿童依托家庭对世界产生整体性感知,逐渐从模糊存在走向人格自觉.父母承担教养儿童的主要责任,基于亲子关系的家庭教育对早期儿童的发展尤为重要.家庭是独立的教育场域,父母为儿童提供原初的生活世界,以人性的呵护与历练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家庭有亲密的教育关系,父母为儿童提供完整的道德原型、联结人际环境产生的共情之爱与道德行为主见,帮助儿童顺利走进学校形成学习动力;家庭有丰富的教育活动,父母促进儿童多方面能力的成长,以生命力为整体发展的核心,儿童由自然向着社会敞开.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儿童,重新理解家庭的教育意义,以此为基础,重构家庭教育的实践路径.首先,要建立亲子共在,唤起儿童仁爱的生命体验;其次,要健全儿童德行,萌发儿童充分的心智自由;最后,要呵护儿童天性,激励儿童以勇气进入世界.以仁、智、勇三者具备为范型促进儿童走向完整成人.

    儿童家庭家庭教育完整成人

    家庭电子媒介文化资本如何影响儿童的行为问题?——基于8057个3~6岁儿童样本的链式中介模型分析

    袁晗姚秀娟司慧
    3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家庭电子媒介文化资本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8 057 名 3~6 岁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儿童在行为问题的部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胎次的儿童在家庭电子媒介文化资本、儿童媒介实践、睡眠质量以及行为问题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家长自身媒介使用习惯与儿童的媒介实践、睡眠质量以及行为问题均呈显著正相关,家长媒介干预与儿童的媒介实践呈显著正相关,与儿童睡眠质量以及行为问题中的品行问题和心身问题两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学习问题、冲动—多动以及焦虑三个维度不相关;家长自身媒介使用习惯和媒介干预通过儿童的媒介实践和睡眠质量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问题.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家长应当重视家庭场域中电子媒介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方式,充分发挥优势家庭电子媒介文化资本的力量.

    电子媒介文化资本儿童媒介实践睡眠质量行为问题

    0~3岁婴幼儿家长托育服务需求现状及优化策略——基于Kano模型的分析

    勾嘉雯刘丽伟张可欣尹晨...
    5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托育服务是我国老龄少子化背景下重要的民生工程.为探讨 0~3 岁婴幼儿家长对托育服务的需求层次结构并对托育服务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基于魅力质量理论与Kano模型,通过访谈法与现有文献资料确定了 0~3 岁婴幼儿家长对托育服务的 6 个需求维度与 41 个需求要素.本研究通过Kano问卷收集 0~3 岁婴幼儿家长的托育服务需求信息,根据Better-Worse系数与平均满意度指标(ASC)确定了 2 个基本型需求维度、2 个期待型需求维度、1 个魅力型需求维度、1 个无差异型需求维度以及 12 个基本型需求要素、8 个期待型需求要素、13 个魅力型需求要素、8 个无差异型需求要素及其重要性排序,并据此对家庭托育服务需求特点开展讨论.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提出了以下四条托育服务优化策略:完善机构监督制度,保障托育服务质量;健全师资准入培训,提高托育人员素养;做好个性需求管理,提供多元服务形式;加大政策宣传普及,加快普惠托育建设.

    0~3岁托育服务托育需求Kano模型魅力质量理论

    蒙以养正——幼儿德育的历史流变、时代新解与实践路径

    周明侠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幼儿道德的发展具有系统性、连续性以及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对它的追求即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人的社会角色和行为模式的价值预期.当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生活与交往方式的变革对幼儿道德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诉求,成人当以更宽广的视角来审视幼儿道德与其整全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赋予幼儿德育更丰富的内涵.《周易》提出的"蒙以养正"的儿童发展理念为新时期幼儿德育工作的优化提供了思想启迪,应将对"德"的理解从伦理道德拓展到人类个体为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社会而所应具备的各项基础能力和关键品质.成人应从幼儿的全面发展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协同出发,把握幼儿德育时代内涵,优化幼儿德育思维,强化幼儿德育研究,改进幼儿德育方法,建构大中小幼一体、家园社协同的幼儿德育体系,不断提升幼儿德育实效和幼儿发展水平.

    幼儿德育蒙以养正立德树人协同育人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常明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征,幼儿园课程需要走向生活化.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实践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更好地体验生活和感知生命的意义,通过生活化的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来拓展幼儿的经验范畴,全面发展幼儿的能力.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在目标上应为了幼儿的生活,在内容上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在方式上应基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在评价上也应体现生活化的特征.

    日常生活生活化课程园本课程

    基于儿童视角的闽南文化课程实施原则与策略

    蔡冬雅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闽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以儿童视角来实施闽南文化课程可以更好地将闽南文化所蕴含的积极的文化要素用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应坚持适宜性、参与性和渗透性原则,为闽南文化课程的实施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通过设置不同的主题课程来拓展幼儿的经验范畴,通过创设分门别类的游戏区域来促进幼儿的具身探究,使幼儿逐步感知并内化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核.

    儿童视角地方文化闽南文化园本课程

    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家园协作的意义、内容和路径

    赵筱培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实效.家园协作能够更好地帮助儿童经验的连续发展,可以帮助学前儿童从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做好入学准备.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共同讨论和研究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小学的学习要求,建构常态化的幼小衔接家园协作工作机制,建立科学的幼小衔接家园协作工作目标,通过建设幼小衔接教育资源库来提升对家园协作工作的支持性,保障家园协作的有效性.

    幼小衔接家园协作入学适应

    本刊投稿须知

    前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