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月刊

1002-1698

xsjzzs@163.com

0551-63422973 63411542

230071

合肥市潜山路绿地蓝海国际大厦A-1801

学术界/Journal Academics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宪法精神和创新理念,指导办刊,努力追求学术创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探究和解决中国人自身发展问题,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权威和尊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明万历年间李渭祠兴建缘由及其意义

    王进
    113-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渭祠的兴建复议于万历二十二年,时值播州土司杨氏反叛一触即发、国家统一面临严峻危机之际.在此特殊时刻兴建的李渭祠也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李渭特殊的家世、思想特征和为事风格,与播州杨氏等土司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朝中央力图通过兴建李渭祠,展示国家权力和价值倾向,积极引导地方土司归向国家、归化儒家文化;同时也在土司林立之地形成阻隔,建立儒家文化区域,防止土司之间的勾结和不利于国家统一的土司文化的蔓延.作为思想家形象的李渭由此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获得了思想家以外的政治形象.因此,明朝表彰李渭、兴建李渭祠也就不只是出于对其思想的重视,毋宁说更多的是政治的考量.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与政治、政治与哲学、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

    大一统土司李渭祠思想家形象

    直觉主义视野下康德的德性理论

    董滨宇
    124-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直觉主义伦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其与康德伦理学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比较有争议性的问题是,直觉是否在康德伦理学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并且,这种直觉在康德眼中主要是属于理性还是情感?康德伦理学确实蕴含着一定的直觉主义要素,甚至还比较重要,但是康德总体上与当代典型的直觉主义者仍然存在本质性区别,这主要体现为其以纯粹实践理性与定言命令为核心的义务论.不过,从广义的角度看,可以从康德那里发展出一套有特色的道德直觉理论,它既包括道德禀赋,又包括通过后天的道德训练所形成的理性能力,其中蕴含着必要的情感要素,这些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德性概念中,它们主要以道德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一定的道德直觉的功能.

    理性情感判断道德直觉道德禀赋

    鲍姆嘉登及其对康德的影响

    马彪
    13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鲍姆嘉登通常被后世视为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的信奉者或追随者,这一认知虽有其道理,但并不能囊括其思想的全幅内容.事实上,较于以问题和方法为导向的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而言,鲍姆嘉登在哲学史上的贡献虽没那么显豁,但就其对康德哲学的塑造而言却不容忽视.就形而上学方面来说,鲍姆嘉登关于"自然"(本质)的阐释,不仅对前批判时期的康德意义重大,更是对其批判哲学时期的"形式"和"质料"之自然的认知与划分影响深远.而在道德哲学方面,鲍姆嘉登关于伦理学及其奠基、义务之必然性和强制性等理论的阐释对康德的意义同样不容小觑,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康德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就此来说,无视鲍姆嘉登思想,必然不能正确把握康德哲学.

    康德鲍姆嘉登自然形而上学义务

    反外国制裁的反垄断法思维:使命、功能与机制

    董新凯
    144-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反外国制裁面临的诸多挑战需要反垄断法发挥其应有作用.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及其政策性特点决定了其应当在化解反外国制裁难题方面担负重要使命,这一使命在反垄断法、反外国制裁法以及对外贸易法上均能找到相应依据.反垄断法反外国制裁的功能主要有消解制裁提升外国企业竞争力的作用、遏制外国企业对制裁制度的恶意利用、增强我国受制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化解反外国制裁法域外适用的困境等.基于反外国制裁的政策导向,反垄断执法部门需要通过对反垄断法关于各种垄断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的规定进行合乎目的的解释和有针对性的适用,有效震慑推动制裁或者恶意利用制裁的外国企业,维护我国受制裁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应有的市场竞争力.

    反外国制裁反垄断法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

    论私人执法下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条件——基于"域外管辖"和"域外适用"的逻辑关系

    华倩
    159-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私人执法下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区别于公共执法下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体现在私人执法需要考量域外管辖和域外适用的逻辑关系以保护个人权利.目前对私人执法下域外管辖和域外适用逻辑关系的厘定存在一定分歧,可以"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方法释明域外管辖和域外适用之间的逻辑关系.域外管辖和域外适用两者之间并非"前提—结果"的"一对一关系",域外管辖仅是域外适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故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需以属地原则为基础,确立"效果管辖原则",对"效果管辖原则"作出符合属地管辖的扩大解释;明确域外适用"效果原则"中的"影响"为"实质影响""直接影响",其应受到最密切联系地"强制性规则"的约束;明确域外垄断行为诉讼主体及其权利,将诉讼主体区分为存在"直接交易关系"和"间接交易关系"的诉讼主体,厘清适格原告和适格被告,阐明原告享有的合同无效损失赔偿请求权以及被告享有的"公共行为抗辩权""转嫁抗辩权".

    反垄断法私人执行域外管辖域外适用效果原则

    伪劣茶叶与近代中国茶叶出口衰落再认识——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刘章才
    168-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伪劣茶叶问题在中国古代长期延续,至近代时期随着中西茶贸易的发展而蔓延至欧洲,英国作为主要的茶叶消费国自然难以避免且英国人自身亦进行掺假制假,这在英国当时食品安全状况不佳的背景下实属常态,不过,随着英国针对食品掺假造假不断加大治理力度与在印度进行的种茶制茶事业日益发展,英国人开始大力渲染中国的伪劣茶叶问题,塑造了中国茶叶几乎等同于伪劣茶叶的话语,这对中国茶叶的出口衰落产生了重要影响.概而观之,英国进口的中国茶叶中存有伪劣产品既是客观存在,亦在特定背景下被有意识地利用为污名化手段,其背后是随着印度茶业的崛起英国人在本国市场中打压中国茶叶的隐蔽意图.

    伪劣茶叶中英茶贸易印度茶业中印茶叶竞争污名化

    17-18世纪中国对荷兰的瓷器输出

    刁莉龚英姿
    178-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史上,瓷器令人瞩目.中国与荷兰在17-18世纪瓷器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17世纪初,中国保持严格的对外政策,荷兰始终未能突破贸易关系,但在利润的驱使下,荷印公司以贸易和武力为手段,开启了瓷器生意.荷兰先后占据巴达维亚、台湾为贸易据点,热衷于瓷器搜集.明清鼎格之际,贸易流中断,台湾瓷器库存短暂供给了欧洲市场,此后日瓷充斥.中国瓷器的短暂消失并非商品竞争力不足,因此国内形势稳定后,中荷瓷器贸易开始恢复.清政府对外政策松弛后,中荷直接贸易开始,瓷器输出增加.通过分析瓷器贸易规模、结构、价格及利润,发现中国瓷器畅销欧洲市场存在必然性:瓷器的精美、便捷、耐用等优秀属性,赋予了商品强大的竞争力,使其在与陶器、玻璃、木质器皿的竞争中优势凸显.中国在输出瓷器过程中,逐渐吸收经由荷印公司传导的欧洲需求,生产出品种繁多、符合西方审美及习惯的外销瓷器.同时,茶叶、咖啡、巧克力等新型饮品的风靡,引发了作为消费互补品和高价值压舱品瓷器的需求增加.早期瓷器是由上层社会收藏、装饰的奢侈品,自泛滥后,变为大众阶层的日用品,反映为贸易量的爆发性增长以及日益亲民的价格.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完成扩张后,衰落的端倪开始显现.由于瓷器的价格下降,荷兰贸易瓷器的利润率也在下滑,加之英国、瑞典、法国、丹麦等国家与荷兰在瓷器贸易上展开激烈的竞争,荷印公司降低了瓷器在商品经营中的地位.此后第四次英荷战争爆发,荷印公司的瓷器贸易骤减.与此同时,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的地位受到挑战.长期以来欧洲都在探索瓷器生产,18世纪德国终于成为首个发现高岭土的国家,在科学试验和科技革命的潮流下,欧洲不仅掌握了制造瓷器的原料及技术,还逐渐建立工厂流水线以及使用机器化设备生产.技术的改进,使欧洲本土瓷器质量日渐精细,外观、功能设计又比中国瓷器更加符合欧洲需要,加之在运输时间、运输成本、降低破损率上更具优势,中国瓷器逐渐失去竞争力,淡出欧洲市场.

    瓷器荷兰东印度公司贸易利润市场优势

    彼此依存与利益冲突:清代漠北地区内地商民相互关系研究

    柳岳武
    194-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康熙中期后,内地商民就跟随清军前往漠北地区,逐渐形成规模可观的"移民社会".无论是基于生活上的互助,还是商贸上的合作,商民内部存在多层面交往,形成了彼此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利益有别,彼此间又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尽管如此,商民内部有其调解机制,尝试消弭内在矛盾.清代漠北地区内地商民相互关系凸显了该地区"移民社会"内部秩序,同时也展现了其优势、暴露出其不足.这一研究可进一步夯实清代边疆地区商民史、社会生活史等方面内容.

    内地商民相互关系漠北地区清代

    设计较于创造"技术"具有更为基础性的地位

    210-211页

    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是一个动态整体

    2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