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论坛
学术论坛

月刊

1004-4434

xslt@163.net

0771-5860201;5859278;5854760

530022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新竹路5号

学术论坛/Journal Academic Forum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社科学术理论刊物。刊物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寺思想性、学术性及应用性的办刊原则,追踪学术前沿,倡导理论创新,关注社会动向,弘扬时代精神,努力为社会主议“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博士论文在原子论科学哲学史上的地位——基于对古希腊原子论概念系统演进的厘清

    文兴吾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地评价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价值,需要厘清古希腊原子论的概念逻辑以及原子论的演进。马克思对古希腊原子论的科学假说本质有着深刻的把握。马克思从科学假说的视角出发,为伊壁鸠鲁备受争议的原子偏斜运动辩护,指出"在原子中未出现偏斜的规定之前,原子根本还没有完成",即是说,仅当伊壁鸠鲁提出原子偏斜运动以解决原子间的碰撞问题之后,原子论假说才获得了一个相对完成的形式。同时,马克思看到,伊壁鸠鲁把原子的直线运动与偏离直线运动都作为原子的基本运动形式,这已经表明原子的直线运动与偏离直线运动都不是原子运动的基本形式,唯有大量原子相互碰撞的排斥运动才是原子的基本运动形式。马克思论证了伊壁鸠鲁在原子论上的贡献,也为深入理解近代化学原子论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马克思博士论文伊壁鸠鲁原子论科学假说

    青年马克思经济学术语刻画存在逻辑的哲学叙事——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方法论的一种考查

    涂良川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哲学只有进入历史的维度,才能产生深刻的思想、反映鲜活的现实并展望人类历史的未来发展。青年马克思面对"物质利益的难题",受到费尔巴哈的启发,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国民经济学"的"整个实证"进行了批判,将原本用于表达现存逻辑的经济学术语升华为刻画存在逻辑的哲学概念,把现实经济运行的逻辑转化为分析人的存在的理论逻辑,从而使"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成为"历史之谜的解答"。这是一种通过哲学方法论的创新,使现实进入思想、让思想成为现实的哲学叙事。如今,我们重返青年马克思的这一哲学叙事,不仅是为了深入理解与确认马克思哲学观念变革的思想逻辑、理论逻辑和学术逻辑,更是为了在当今时代思考与推进哲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方法经济学术语哲学观变革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与推进路径

    王秉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为了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持续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和增强国家安全能力,从而使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过程。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提出,其遵循的基本理念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政治原则是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理论基础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学理论,目标导向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保障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因此,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和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重点任务。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推进路径包括强化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加强统筹协调和高效协同、突出实战实用实效导向、强化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注重科技赋能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基层基础以及重视国家安全主动塑造和韧性提升。

    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体系国家安全能力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式现代化

    金融高水平开放与国家金融安全:逻辑起点、内在机理及协同路径

    赵德起周广
    3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文章通过构建"逻辑起点—内在机理—协同路径"的分析框架,系统研究了金融高水平开放与国家金融安全的逻辑关系和协同路径。首先,基于"必然维度—应然维度—实然维度"逻辑次序,分析了金融高水平开放带来的国家金融安全问题,并以此作为研究金融开放和安全关系的逻辑起点。其次,基于"物质层面—体制层面—法治层面"逻辑方位,揭示了金融高水平开放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内在机理。金融高水平开放通过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强金融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从而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通过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加强现代金融监管,从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通过完善金融法律体系、强化金融法律执行、促进金融法律交流,从而推动金融法治建设,由此全方位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最后,从国家金融安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金融制度型开放、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三个方面,构建了金融高水平开放与国家金融安全的协同推进路径。金融高水平开放必然产生国家金融安全问题,但也能通过多种作用机制来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应当多路径协同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和国家金融安全,助力实现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

    金融开放国家金融安全金融强国新安全格局

    常态化监管与算法分类分级治理模式更新

    陈兵董思琰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算法成为了加速新质生产力生成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在对算法实施分类分级治理的过程中,我国对数字经济监管也走向常态化监管。分类分级理念及原则所涵摄的安全、创新发展及可信可控的价值要求与算法治理的基本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与常态化监管的实践特征具有高度契合性。然而,当前常态化监管思路与算法分类分级治理尚未充分融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算法治理面临技术迭代与监管模式调整的双重变化,存在治理规则适应技术变化乏力、多元主体治理协同力量不足、治理手段与工具难以适配现实需求等挑战,还难以实现常态化监管与算法分类分级治理的有效融合。为此,文章建议在现行算法安全综合治理格局下,根据常态化监管的理念、原则及架构,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下算法治理作出调整,转变当前算法治理的基本价值目标、完善治理具体规则、明确治理主体与治理对象及其相应义务与责任、创新治理工具,通过刚性约束与柔性治理相结合、多主体共商共建共治共筑相平衡、丰富治理手段与创新治理工具相同步等举措,不断健全常态化监管下算法分类分级治理模式,提升算法分类分级治理实效,实现算法安全发展、创新发展、规范发展的目标。

    常态化监管算法治理分类分级安全发展创新发展规范发展

    税收优惠公平竞争审查标准优化研究

    郑德群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什么标准治理税收优惠措施是我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难题。税收优惠措施名目繁多,很难从立法层面对它们进行统一规范,合法标准对税收优惠措施治理并不具有普适性。由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环境目标所决定,税收优惠措施公平竞争审查应采取非歧视标准。鉴于比较是歧视界定的基本方法,对税收优惠措施进行歧视性审查必须有客观可比情形存在,客观可比情形应根据税式支出优惠措施的目的及其所属税制的性质或结构来进行确定,税式支出优惠措施所属税制是税收优惠措施赖以依存的基准税制,因此税收优惠公平竞争审查之非歧视标准涉及基准税制、税式支出优惠措施和客观可比情形三个要素。

    税收优惠公平竞争审查合法标准非歧视标准

    中国美学本土话语的科学化建构和阐释

    赵耀李志宏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科学化美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中国美学的本土话语,对审美活动的内在机理作出不同于西方传统本体论美学的新阐释:事物的外形与事物本身及其内在价值之间、事物内在价值与人的需要和情感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这种情形内化在人脑认知神经系统中的表现是:对事物外形的知觉构成了知觉中枢,对事物内在价值的领悟构成了意义中枢,对事物的情感反应构成了情感中枢;当人知觉到一个对象事物时,这三个中枢在瞬间被依次激活,形成暂时神经反应连接链。这一神经反应连接链的特定性和稳定性使之成为与某一事物相对应的功能性认知模块。在认知模块已然构成的前提条件下,人再遇到与此认知模块相匹配的事物,就能直觉性地形成认知和情感。当人处于没有急切利害性需求状态时,就不关注事物的内在价值,因而意义中枢不被高度激活;但知觉中枢和情感中枢仍可被高度激活,从而形成二者间的直接关联,构成新型的、可审美的认知模块。其外在表现就是事物外形直接引发了愉快情感。这时的情感不与利害性需求相关联,被称为无利害的美感。引发美感的对象事物因此被称为美的。这一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论述的基础之上,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生命结构方面的具体表现,可有效地对康德美论及文艺的功利与非功利等现实理论问题作出科学化分析。

    中国美学本土话语科学化美学认知论路径认知神经美学

    重构数实融合的制度环境:逻辑与路径

    夏杰长张雅俊
    7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传统的经济活动和产业体系发生深刻变革,实体经济的内涵不断丰富,范围不断扩大,与数字经济呈现强劲的融合发展态势,数实融合实践不断深化。数实融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实体企业经营运作的内在逻辑、生产范式、活动空间和外部环境。从重构逻辑来看,企业活动空间向线上转移,制度环境构建也应转向在线空间。由于市场特征、运行机制和竞争格局发生深刻改变,制度环境的竞争治理效能有待提升,尤其是数实融合推动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现有制度环境的兼容性不足。不同于传统制度环境的构建和变革逻辑,数实融合对制度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形成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制度体系越发难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数实融合的制度环境需要根据其具体特性和发展需求进行适应性重构。然而,当前存在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产权制度尚未形成、互联网平台监管体系不完善、新型数字营商环境建设有待加强等制度缺项。为匹配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律和数实融合的发展需求,亟须构建与数实融合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产权制度,构建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数据基础制度,优化平台经济监管制度体系,营造适应数实融合的一流营商环境,从而持续释放和激发实体经济的发展活力。

    数实融合制度环境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新质生产力

    制度型开放畅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思路与推进策略

    孙军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外经济关系经过了从国内外循环平行运行到交叉运行、国际循环主导、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开启三大历程,对外开放的主动性日益增强。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但也由此暴露了长期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内在缺陷,再加上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已是历史必然。制度型开放突破了过去开放理念的设限,是我国将超大规模经济体转化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内和国际经济循环之间形成正向反馈机制的关键连接纽带,但当前我国仍面临大多数规则的制定权和控制权被欧美等发达国家掌控、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制度对接不畅和冲突、制度的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大以及国内部分行业和区域市场壁垒仍然比较明显等诸多问题。由此,畅通双循环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加快制度型开放的步伐,通过制度的纽带效应实施对外开放、对内开放和自我构建,打破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制度壁垒。具体在实践推进层面,通过引进国际规则、规制、标准和管理等先进制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大市场之间的耦合性和兼容性,实现国际制度国内化;以制度创新推动国内制度国际化、国内外制度协同化和国内制度一体化,最终形成一个"以我为主"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新局面。

    制度型开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对外开放RCEP

    数字化转型与农业数据资源配置的法治化路径研究

    齐爱民许偲炜
    10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将传统农业转变为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农业数字化转型不仅依赖数据资源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需要良好的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法治环境。为实现农业数字化转型,必须建立符合农业数据要素特点的资源配置体制机制,针对农业数字化转型中数据资源供给不足、利用不充分和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以优化农业数据资源配置为目标,构建适应农业数据资源市场和政府配置要求的法律制度和机制。应加强农业数据资源配置的基础法律制度建设,明确农业公共数据的国家持有权和政府对特定农业数据的专属采集和利用权;从保障政府配置农业数据资源的公平性和高效性出发,规范政府对农业公共数据资源的生产、供给、共享以及农业数据资源高效利用的行为,落实政府在农业公共数据资源开发生产和共享方面的职责,规范农业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行为,明确政府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领域和具体措施;从市场高效配置农业数据资源的需要出发,完善农业数据交易当事人适格性审查、事先评估、定价、履行、善后处理规则;健全农业数据和数字技术市场反垄断、公平竞争审查和反不正当竞争机制,维护农业数据及数字化技术市场的公平竞争。

    农业数字化数字化转型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