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探索
学术探索

江克

月刊

1006-723X

xstsyn@163.com

0871-8317526

650106

昆明市二环西路397号

学术探索/Journal Academic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核心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逻辑、内在关系和实践进路

    刘根旺吴云志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立足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发展.把握这个时代论题需要深刻理解其出场逻辑、内在关系和实践进路.这一论题被自觉地提出来,具有其独特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二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结合"是可行的、有价值的.实现相"结合",要把握其实践要求,明确其实践进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机制及其当代启示

    董方圳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根基,对资本全球化所造就的人类历史整体图景进行了总体分析和科学批判.本文认为,世界历史的生成与发展在马克思的视野中表现为一个包含多维机制层级的理论,这包括关于世界历史的生成机制、演进机制、动力机制和目标机制,这四重机制结构在唯物史观的总体结构层级中依次递进与跃迁,直接指向人类历史的客观进程,由此清晰地展示出了世界历史产生、演变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当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它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在于:第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第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第三,充分认识资本的历史二重性,以辩证的眼光正确驾驭资本;第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历史唯物史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想象"在历史书写中的实践

    朱映占彭野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史学产生起,"求真""垂训"是其最重要的原则.19世纪末,传统的实证主义史学受到挑战,20世纪末到21世纪的世纪之交见证了美国学者哈梅罗提出的"史学革命",而21世纪的后现代史学则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史学书写的客观性问题因为触及历史研究的本质一直是讨论的焦点,历史的可靠性不断受到质疑.基于此,本文拟从"想象"的视角分析历史书写的实践,提出想象是研究者创造性理解过去的方式,它在区别中形塑对象,又在联系中建构整体性社会,这是人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在历史研究中的反映.

    想象历史书写区别联系对象

    明代云南儒学体系的建立及其儒学史意义——以儒学碑刻为中心

    赵成杰
    120-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明永乐辛卯始设科举.明代云南的儒学家族大都迁徙自中原地区,由于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呈现出与中原不同的儒学文化特点.明代云南土司接受儒家熏陶,以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儒学,增进文化认同,推动多民族融合.学宫、书院及社学的建立拓展了儒学的传播范围,官学与私学、内地与边疆进行多元互动,揭橥明代云南儒学对于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儒学史意义.

    明代云南儒学碑刻多民族融合

    主场外交: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互动的中国探索

    郭锐王雪松
    128-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着治理主体缺位、治理赤字增加、治理效能不足等问题,对中国等新兴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责任和要求.近年来,中国举办了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基于自身国内治理经验提出了大量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涵盖了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多个领域,既增强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有力地塑造了大国形象,提升了中国的国家治理水平,又为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完善变革,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强大动力.究其原因,主场外交通过进行信号传递,展示自身理念;编织合作网络,增强动员能力;理顺工作机制,提升地方城市治理能力等方式,实现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内外联动.

    主场外交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中国探索

    面向风险治理的国外韧性社区经验和启示

    张春华
    13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面临的各种突发公共危机威胁越来越多,韧性社区建设是提升城市应对的有效措施.国外韧性社区建设主要基于环境韧性、社会韧性、制度韧性和个体韧性四个维度,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多元共治、推动多维联动和提升自救能力.在韧性社区建设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空间布局不合理影响社区应急内力,共同体构建困境制约社区应急合力,组织间网络失序阻碍社区应急定力,主体意识不够强削弱社区应急活力.为此,我国韧性社区建设以国外韧性社区建设为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社区共同体,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居民应急意识教育,提升社区的环境韧性、社会韧性、制度韧性和个体韧性.

    风险治理韧性社区公共安全社区治理

    老龄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构想

    杨晓奇
    141-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不断转变,传统经济学发展的基础已经发生变化,需要发展老龄经济学,以适应人口的转变.老龄经济学是老龄社会下的经济学,主要研究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经济内生性的运行机制的调整.老龄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不同于人口经济学、老年经济学,它是和老龄社会学、老龄人口学等老龄科学分支并行的学科.在进行老龄经济学研究时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年龄结构分析,二是代际交换分析.

    老龄经济学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研究议题

    "人工智能+教育"的伦理分析及主体重塑

    于秋月刘坚
    14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融合应用,在促进教育机制优化、技术进步升级等方面作用显著,也给学校系统以及师生主体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具有超越技术理性的内在伦理旨趣,因而面临着资源机会均等与数字鸿沟拉大、人工劳动被替代与人才观受冲击、学业效果有限与教育风险提升、技术求"用"与教育守"道"之间的伦理冲突."人工智能+教育"有待经过形式化的去蔽,综合技术、教育和文化的多重视角,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探索发展进路,达成对标个性化品质的学生主体性重塑和对标引领性职责的教师主体性重塑.

    人工智能+教育伦理旨趣伦理挑战主体性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