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月刊

0439-8041

021-53060399 53069080

200020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乙)社联大楼4F

学术月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推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宗旨,倡导学术探索与争鸣。在发扬哲、经、文、史优势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国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发表海外作者的学术论文及各类学术短文和综述,报道学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反补贴规则是优化还是异化——基于保护市场经济的视角

    沈伟苏可桢
    9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贸易体系的基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竞争,避免补贴等政府行为对市场运作的干预。全球反补贴规则正面临变革。WTO既有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ASCM)明确了补贴的定义、类型和救济手段,但ASCM在公共机构认定等四个方面受到批评。以"美欧日改革方案"、《外国补贴条例》(FSR)和美国"汇率补贴新规"为代表的新型反补贴规则更新ASCM规则,具体体现在拓展规制范围、引入竞争法规则和细化补贴专向性认定等方面。补贴行为具有经济学意义的低效性,其"扭曲市场"性质取代"损害产业"成为新型反补贴规则的关注点,但从规范对象、适用情况与真实目的等维度看,反补贴新规对市场经济的维护效果存疑。

    补贴规制市场经济SCM协定市场扭曲自由主义

    数字资产属性的界定及其证成

    房慧颖
    113-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数字资产属性的界定与法律解释,需在法秩序统一性视野中,在统筹协调多部门法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思考。数字资产财物属性的界定,在宏观层面具有国家战略目标法律化的明显特征,与国家政策的价值导向相符合;在中观层面能得到民法规范与刑法规范的相互印证与支持,与法体系内的治理规则相融贯;在微观层面体现了数字资产的保护必要性、保护可能性和保护有效性,与数字资产的价值属性、管理属性、交换属性相契合,由此实现对数字资产财物属性的正向证成。经由破除技术主义路径依赖,破解数字资产相关财产犯罪中数额确定难题;通过财物概念统一性、利用规则竞争性,回应数字资产所依托底层数据代码的可复制性质疑;利用观念上的判断而非事实上的永恒,解答自然期限论对数字资产的不稳定性诘问,由此实现对数字资产财物属性的反向证成。

    数字资产法律解释财物属性刑民互动法秩序统一

    社会生命的再启蒙——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社会学观察

    张巍卓
    12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现代学术史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对思想界产生过总体影响的一部经典著作。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说,《手稿》从关于社会本体的思考探入社会内部,由社会学的经验感与历史感出发,基于人的社会性生存构思社会生命,进而将社会生命推向历史,向着由唯物史观解释社会生命之历史源流的思想方案迈进,乃马克思社会学思想历程中的一次关键性的奠基。在此进程里,它内含的三重思想维度,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人类学,或者说人心、现实与历史,仍为牢牢锚定我们对"时代精神"理解的三根支柱,也是《手稿》持续涵养、激活中国当代学术潜能的三个思想维度。在我们身处的这个亟需回应时代总体变革问题的当下,三者可谓构成了一种整体性社会学意识的不可分割的环节。

    社会生命再启蒙政治经济学经验感历史化

    文明演化中的中国法律与社会:瞿同祖对梅因思想的推进

    李宏基
    13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瞿同祖一生的中国法律与社会研究具有强烈的文明关怀。受到梅因思想的深刻影响,瞿同祖对传统中国法律与社会的研究形成了法律儒家化、古代社会秩序论乃至文明变迁的三重视野。首先,通过对梅因法律与社会演化思想的比较,瞿同祖留意到从汉至清的法律儒家化的法律演进趋势,它反映出以家族和阶级为基础的古代身份社会。其次,瞿同祖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两次重大变革,周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以及清末变革引发的现代转型,由此修正了梅因的静止中国论。最后,瞿同祖通过中国古代法律实现对传统社会秩序的观察,展示出与梅因志趣相近的文明演化视野,由此发展出具有中国文明关怀的法律与社会研究。

    中国古代社会法律演化法律儒家化梅因文明研究

    《贵州苗民》与林耀华早期民族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考察

    罗仕韶黄剑波
    14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耀华的博士论文《贵州苗民》是其由汉人家族研究转向少数民族研究的首篇作品。1940年文章写成之时,国家正面临分裂危机,该文凝聚了林耀华的学术洞见和家国情感。林耀华借助历史文献、人类学理论、民族志材料为《黔南职方纪略》所述苗民历史与社会特点作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围绕体质、语言与文化因素进行西南民族分类,林耀华通过历史研究发现,西南地区历史上的政治集团为族群边界提供框架,西南族群天然具有政治内涵,体质、语言与文化只是族群边界的表达形式。现代国家建设需要实现边疆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方式变革,《贵州苗民》通过社会习俗研究发现,边疆地区存在平等主义和等级主义两种社会状态,现代国家要求实现等级主义向平等主义的转变,这促成了林耀华的彝族和藏族政治制度研究。《贵州苗民》发现苗民存在不善积累财富、慷慨消耗财物的经济心态,这与林耀华关于彝汉经济和彝族现代化的思考一脉相承。林耀华运用史料、民族志材料形成的苗民社会判断和实地调查的功能主义分析相结合,也是中国民族学"南派"和"北派"研究取向相结合的典范。

    林耀华《贵州苗民》民族国家方法论

    海德格尔现象学与美学关联的思想线索

    仲霞
    157-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期海德格尔建立了实存现象学,但由于此在之生存一操心的单向意向性结构以及"畏"之否定性的意向性主题,与现象学美学的结构、主题不相容,故未能与美学发生关联。中期海德格尔一方面改变了前期实存现象学的主体性意向性结构和否定性主题,建立起本有—居有之被给予性的逆意向性结构和真理主题,从而展开其本有现象学。同时,他以接受柏拉图的爱欲美学思想为契机,基于本有结构和真理主题,使本有现象学与美学发生关联,建立了本有现象学美学,提出"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的观点。后期海德格尔接续中期隐伏下来的爱欲现象学思想线索,以存在为生存的根据和人与世界的共在,建立了以存在为结构、以爱为主题的交互主体性双向意向性结构,即"天、地、神、人"游戏的存在现象学。依据存在的双向意向性结构和爱的主题,实现存在现象学与美学的关联,建立了存在现象学美学;即通过"诗意地栖居"实现自由的生存,回归存在的同一性。

    海德格尔现象学现象学美学意向性结构意向性主题

    神经美学视角下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象创构

    胡俊
    168-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审美脑机制方面,中国山水画具有审美体验的文化独特性和差异性。中国山水画运用线条勾描和水墨笔法来再现物象,在审美早期快速激活大脑视觉皮层中的视觉神经元和视觉神经通路,使欣赏者能更快识别物体、更流畅进行审美感知加工。中国山水画采用"以大观小"等空间构图审美法则,在审美中后期激活了大脑的情感边缘系统、内颞叶的记忆创造系统、背外侧前额叶的推理系统、颞极的语义系统等,引发主体对真实山水的想象、情感记忆及社会意义的赋予,创构出充盈生命和性情的山水意象,达到言志、抒情和悟道的目的。中国山水画将实境和留白的虚境融为一体,虚实相生中气韵生动,生成意境之美。这主要是通过大脑反思内省的默认网络与镜像神经元系统、奖赏系统等区域的高同时性激活,达到"情"与"境"的高度统一,在情感共鸣中进行审美深度体验,创构出丰富的审美意象,产生了愉悦的审美情感,营造了萦绕于心、悠长辽远的审美意境。

    神经美学中国山水画审美意象审美意境

    跨文化视野中的性别协商——中国现代文人与伍尔夫女性主义

    俞晓霞
    179-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人对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品评与接受始于20世纪上半叶,由几位与伍尔夫有过交往或接触的中国文人率先开启。徐志摩最初对伍尔夫抱有"背女性"的偏见,几年后却成为伍尔夫女性观忠实的拥戴者与传播者;对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的认同强化了林徽因的写作焦虑,并由此形成了林徽因女性书写的个人特质;受伍尔夫通信的鼓励及其著作的影响,凌叔华隐忍而模糊的女性写作意识开始趋于鲜明而坚定;40年代萧乾对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评析则带有了更多客观与理性的色彩。这些中国文人对伍尔夫女性主义观点的悦纳、认同、借鉴与述评,共同彰显了当时中国知识界敏锐、开阔的跨文化视野,以及在中西文化对话语境中渐趋审慎和理性的接受轨迹。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性别协商中国影响

    论孙恩、卢循起事中身份构建的转变

    董刚
    188-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晋安帝时期,依靠天师道信仰驱动教众起事的孙恩集团一度成为晋末政争中迅速崛起的新势力。孙恩在起事之初,事实上即展现出宗教与世俗领袖的两种身份形象特质,唯后者未付诸更多实践。其继任者卢循则因应局势变动,屡次提出与桓玄、刘裕等势力同为"建义之党"的新型政治话语,同时于内、外构建完整的"方伯"形象及其意识形态,使该集团从失败的泥潭中成功复起。同时,此种身份构建的转变还与卢循势力在岭南重建之主要兵源发生改变的史实密切相关。上述发现反映出孙恩、卢循起事中以往未被充分关注的现实主义倾向及其背后持续一贯的演进脉络。

    孙恩卢循叛乱教主方伯身份构建

    近代中国蚕业国族话语的兴起和传播

    冯志阳
    203-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蚕业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但"蚕丝祖国"的观念至20世纪初才出现。它的起源与国族话语在近代中国的兴起和传播有关。蚕业国族话语在蚕丝国际贸易的语境中产生,并与近代中国的国族转型密切关联。20世纪初,中国蚕丝出口被日本赶超,蚕学界人士在焦虑和不甘中,试图用"蚕丝祖国"观念激励国人奋起直追。他们将传统文献中零散的蚕业"记录"整合为具有整体意义的"中国蚕业史",并结合蚕业考古,系统论证"蚕丝祖国"观念,使之得到学理支撑,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常识。"中国蚕业史"是近代中国蚕丝国际贸易、蚕业学术共同塑造的,成为当下蚕业学科体系进一步推进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丝蚕丝贸易蚕业国族话语中国蚕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