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章育良

双月刊

1001-5981

JXTU@xtu.edu.cn

0732-8292143

411105

湖南省湘潭大学期刊社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湘潭大学主办的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设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哲学、历史、汉语言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教育研究及湖湘文化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詹姆斯·提普特瑞的"隐性"创作与"她科幻"书写

    叶冬
    143-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詹姆斯·提普特瑞是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崛起的一大批女性科幻作家的代表,推动了科幻小说由"黄金时代"向"新浪潮"和"后新浪潮"时代转进.她以传奇性的人生经历、"隐性"的科幻创作和独特的"她科幻"理念,在科幻作家中独树一帜;她对"她者"逃离,或"性别消融"的未来社会的描绘,被人们称为女性主义最危险的"寓言",也是对男权社会最骄傲的挑战.

    小詹姆斯·提普特瑞女性主义科幻文学"隐性"创作"她科幻"

    论米兰·昆德拉小说中"存在密码"的诗性形式——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

    童真徐佳宁
    148-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存在密码"诗性形式的背后是米兰·昆德拉为"哲理诗化"开创的一套隐含了其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小说诗学体系.其中包含对小说运思原则的强调:一是小说中的哲学思考应当具有不确定性,呈现为思索过程的价值;二是小说中的哲学思考应当具有情境性,表现为"具体的形而上学";三是小说中的哲学思考在小说史上应当具有实现"发现的延续"的价值.此外,这套体系还包含了昆德拉将上述运思原则运用至小说创作实践的方法即"存在密码"的种种诗性形式,包括从"存在密码"的雏形、命名再到修正的整个过程.

    昆德拉存在密码诗性形式

    "中国好故事"数据库国际传播数字产品叙事的实证研究

    何国平廖云静
    153-159,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主题配额抽样方式从"中国好故事"数据库(英文版)抽取329份有效样本展开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该数据库中国际传播数字产品的多媒体特征显著,注重借助新闻人物/消息源表达情感,以中立与正面情感为主,而国际化故事元素与交互性特征不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多媒体性与交互性、交互性与情感性维度间存在相关性.由此建议中国国际传播数字产品应更广泛运用国际化故事元素,增强贴近性、互鉴性与说服力;更充分运用多媒介元素,多模态讲述中国故事;加强互动叙事,增强用户黏性;通过情感性策略仪式丰富情感表达,实现共情促共鸣.

    "中国好故事"数据库中国国际传播数字产品数字叙事国际化故事元素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的现代化协同治理机制:基于"事件—传播"的研究

    向青平雷跃捷
    160-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风险社会及深度媒介化时代的到来,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往往由事件与传播双重逻辑耦合引发,常使国家陷入不确定性风险传播的被动响应中,因此需要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的现代化协同治理机制.在事件属性层面,应化解社会矛盾冲突、建立常态化社会治理机制,将数字技术作为提高舆情治理能力的基础设施,以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舆情风险治理的现代化;在媒介属性方面,要提高新型主流媒体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力,从舆情风险研判、预警及处置等层面进行全过程的舆情风险防范与治理.从整体性治理视角而言,建立网络舆情纵横协同应对,国家与社会、社会治理与传播治理的协同治理机制.通过现代化网络舆情风险协同治理机制的建立以提高国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的韧性,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的需要.

    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风险治理国家韧性

    秦法"真-夏"身分秩序与臣邦统属关系——兼析刘敬"和亲"策略中的"风谕以礼节"

    王一义
    165-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代以来,华夏形成了以婚姻方式缔结与异姓国家政治统属关系的传统.身居西戎的秦人也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并在经营巴蜀等臣邦的过程中采取了类似做法,通过塑造"真"与"夏"的身分秩序实现化夷为秦的目标.后来,刘敬也基于此种观念提出和亲匈奴.他十分清楚汉匈在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上的差异,所以格外强调对匈奴"风谕以礼节",使之树立政治统属关系与宗法等级秩序同构的观念.长时段看,秦法中"真夏"的身分构建与刘敬的和亲政策都源于华夏文化中的"亲亲""尊尊"意识,又是在新形势下对这一意识的创新性实践.特别是后者不仅在促使匈奴进入华夏天下秩序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后世王朝处理边疆问题的新范式.

    "真-夏"身分臣邦统属和亲风谕以礼节

    1932-1937年"左翼影评人"群体探析

    张晶宇贾亚蕊
    172-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左翼电影运动的深入发展,"左翼影评人群体"从无到有,迅速崛起.部分受党指派的中共党员、左翼戏剧工作者及进步知识青年基于地缘结构、学缘路径的联结,业缘路径的支撑及政治主张的趋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聚合在一起,初步形成一支以电影批评为锐利武器并初具组织形态的影评群体.左翼影评人以《申报》《民报》《大晚报》等报纸的电影副刊为主要阵地展开斗争,在斗争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政治自觉,提升理论素养,完成群体的塑造和巩固,为党在电影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左翼电影批评左翼影评人群体塑造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及现实启示

    宋子铃王铮刘文霞
    180-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在资本全球化背景下,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对资本的辩证审视.马克思从占有、生产和消费三个阶段分析批判资本逻辑破坏自然界的过程.同时,他还揭露并批判了资本逻辑危害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样态,即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单向度化、物质变换"断裂"以及金钱至上的价值思维.深刻认识资本逻辑破坏大自然的发生机制,发挥资本的积极因素,克服资本的消极影响,对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即要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多维度发展、把握好资本与生态之间的张力以及培育公众的生态道德观念.

    马克思资本逻辑生态批判美丽中国建设

    "互联网+"时代在华非洲留学生的食物交流与跨文化适应

    刘田丰李嘉颖
    186-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时代,食物①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符号,在文化行为映射、文化身份认同以及构建多元文化社交这三方面对于流动群体的个体化表征具有重要意义.在华非洲留学生通过互联网食物消费构建社会生活互动链,产生社会身份的变化和社会关系的调整.食物在其中发挥"文化粘合剂"效能,使得中非大学生在日常情感交互中自觉生成"全民一体感".这一新饮食文化认同感的构建过程,为思考来华外国人的社会融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些许启示.

    在华非洲留学生日常生活跨文化适应食物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