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汪寿阳

月刊

1000-6788

xtll@chinajournal.net.cn

010-62541828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Journal 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 & Practice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会刊。主要刊登有关系统科学、系统理论、系统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系统工程在工业、农业、军事、教育、科研、国民经济以及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等各领域中的应用成果以及解决上述领域中实际问题的科学技术报告;介绍国内外研究情况、人物等的动态报道,科普性综述文章以及书刊评介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质量敏感度信息、垂直差异化竞争与信息保护政策的福利影响——数字经济时代双寡头模型再探

    连增甘朗郑捷
    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时代,反垄断问题与信息保护问题交叉重叠,向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出巨大挑战.本文在产品质量存在垂直差异且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质量敏感度具有负相关性的市场条件下构建双寡头模型,探究不同强度的信息保护政策对寡头厂商的定价策略与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从福利指标的角度分析信息保护政策的具体效应.研究结论表明,对于消费者质量敏感度呈跨产品负相关分布的市场,强信息保护政策会带来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弱信息保护政策和不实行信息保护并不会带来社会福利的减损,原因在于信息通过促进竞争的方式削弱了寡头厂商的垄断力量.同时,在产品特征不同的情况下,强保护政策和弱保护政策对消费者剩余和厂商利润的影响并不相同,原因在于信息资源介入市场将会带来"垄断效应"和"竞争效应",这两种效应互相博弈抗衡,使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福利分配格局.本文结论对推进我国反垄断与信息保护工作的走深走实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反垄断信息保护政策效应质量敏感度垂直差异化

    平台"二选一"与反垄断

    沈波焦倩孙祥
    2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考虑平台企业之间和卖家之间的不完全竞争,研究非对称平台企业实施"二选一"行为的动机,并系统分析其对市场竞争、消费者和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只有当平台之间差异化足够小以及卖家之间同质性较强时,具有市场优势地位的平台企业才能通过与卖家签订"二选一"形式的排他性合约从而排除其竞争对手.此时,"二选一"行为将通过提高平台制订的佣金水平,进而提高卖家商品的价格,并最终降低消费者剩余以及社会总福利.因此,禁止平台实施"二选一"可以提高消费者剩余以及总福利水平,尽管未必增加卖家与竞争平台的利润.这说明禁止平台使用"二选一"等排他性交易的初衷不应是保护卖家或者小型竞争性平台,而是维护消费者权益以及保障平台市场的效率.本文的结论为平台"二选一"的反竞争效应的判定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为平台经济领域中此类行为的规制提供了实践指导.反垄断实践中是否应当将优势平台"二选一"行为判定为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除了重点关注平台的差异化程度以及卖家之间的竞争程度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平台内卖家的数量、平台"二选一"合约的形式以及平台披露的合约信息等因素.

    平台经济"二选一"行为排他性交易反垄断

    竞争环境下非对称平台的兼并策略及社会福利研究

    周晓阳柯湾扈衷权冯耕中...
    5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双边市场理论为基础,考虑了平台间市场规模不对称的特征,将兼并模式分为强者扩张、弱者自救两种,讨论不同兼并模式采取不同运营策略(独立运营,合并运营)时平台的决策变化,研究了竞争环境下非对称平台的兼并策略,社会总福利变化及反垄断监管等相关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出现"兼并悖论"现象的前提下,若平台选择强者扩张的兼并模式,则其更趋向于选择合并运营策略以获取更大的利润;若平台选择弱者自救的兼并模式,其兼并策略的选择与市场规模差的大小有关;2)在不同兼并策略下,平台兼并行为均有较大可能性增强社会总福利;3)在不同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和兼并后不同的运营策略下,市场监管部门对平台兼并行为的反垄断监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平台兼并市场规模差交叉网络外部性社会福利反垄断

    制造业企业数据价值释放:效应与机制

    张灵冯科孙华平
    6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应用不断深化推动多源异构数据的收集、流通、交互与价值实现,使得经济运行机制发生变革.本文从技术创新视角衡量企业的数据驱动能力,将数据驱动能力和数据要素引入生产函数,剖析数据要素赋能制造业企业降本增效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1)数据的产生、分享和应用可显著提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2)进一步对比不同技术密集度企业数据价值释放的进程与差异发现,数字技术应用和数据要素的投入有效降低了低、中技术制造业企业的制造成本以及高技术企业的销售费用;3)当高技术企业具备更强大的数据驱动能力时,其生产成本反而增加了,表明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尚未实现数据驱动下的产业转型升级.此外,本文基于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将空间因素纳入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产业链视角下,制造业生产全流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数据的融通与开发利用,通过提高区域产业链的协同效能,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本研究拓展了数字经济理论与机制分析的研究内容,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提供证据支持.

    数据要素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机制分析

    数字经济发展是否促进社会代际流动?

    魏下海李胡建
    8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数字经济助推共同富裕,是当前广受关注的焦点话题.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度量,社会代际流动能否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得以改善,却鲜有文献述及.本文试图从理论和经验上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平均而言,数字经济显著降低代际收入自相关性,反映了代际流动性得到改善,经由各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2)机制在于,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家庭子代人力资本积累、激发城市创业活力和优化经济结构三条渠道来改善代际流动性.3)在农村和内陆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代际流动效果更佳.本文研究为数字变革下如何畅通社会流动性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的政策洞见.

    数字经济代际收入流动共同富裕人力资本积累创业活跃度经济结构

    银企数字化促进企业绿色转型的协同效应研究

    丁杰黄金波
    10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2010-2021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银行数字化和企业数字化赋能企业绿色转型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银行数字化和企业数字化均有助于促进企业绿色转型,且银企数字化对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具有协同效应,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银企数字化赋能企业绿色转型的协同效应源于银企数字化具有"信息协同效应"、"信贷配置协同效应"以及"内部治理协同效应".基于企业内部特征的检验发现,银企数字化的协同效应针对非国有企业、小规模企业、重污染企业以及高科技企业更为有效.基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检验发现,银企数字化的协同效应在环境规制更强、银行竞争更激烈的地区以及竞争性行业更为有效.进一步对企业绿色转型的经济社会效应进行检验,发现企业绿色转型有效促进了碳减排,但没有证据表明绿色转型在实现企业碳减排的同时是以牺牲企业的发展为代价.本文研究为发挥好银行数字化与企业数字化的协同作用,以数字化赋能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绿色转型银行数字化企业数字化协同效应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高管机会主义减持

    陆超赵依雯祝天琪赵子颖...
    123-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融合的重要方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近年来企业战略变革的重要方式.本文以2007-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高管机会主义减持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了高管机会主义减持.这一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法(IV)、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等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提振投资者乐观情绪和增加创新投入两个渠道促使了高管机会主义减持.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高管机会主义减持的促进作用在分析师预测分歧度较大、法治环境较差、审计质量较低的样本中更加显著.本文将数字化转型与高管机会主义减持相结合,丰富了这两个领域的相关研究,为治理减持乱象、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为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促进产业数字化提供了有益探索.

    企业数字化转型高管机会主义减持影响机制

    机器人应用与劳动健康:基于宏微观的实证证据

    闫雪凌余沭乐张雪原吴芸杉...
    148-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提高生产效益的同时,是否对劳动者的健康状况也有影响?本文基于IFR机器人数据,从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权和个体身心健康角度切入,先后从宏微观层面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健康效应.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创造了劳动者的健康红利,在宏观层面显著降低了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减少了伤亡人数,保障了劳动者的生命权.微观层面分析显示,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也得到一定提升,尤其是低端岗位的劳动者,工业机器人应用缩短了其工作时长,改善了工作安全、环境满意度,从而起到了重要"托底"功能.本文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前工业机器人应用所兼顾的社会效益,为当前统筹安全与发展、切实提高劳动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精确的政策建议.

    技术进步安全生产劳动者健康工业机器人就业冲击

    移动社交时代的信任重构:社会互动与信息传播视角的双重考察

    李江一荔迪
    166-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信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是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的润滑剂.传统理论普遍认为社会互动和信息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信任,而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与普及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互动和信息传播的方式,但目前关于其是否会以及如何影响社会信任仍不清楚,这为移动社交时代的信任重构带来了挑战.本文使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微观家庭与社区数据,利用社区建立微信群构建准实验,采用双重差分(DID)与三重差分(DDD)模型识别了移动社交网络与社会信任之间的因果联系.研究发现,在本文样本覆盖期间,社区建立微信群可使群成员的社会信任水平提高0.109个标准差,约使该期间社会信任下降幅度减缓了 27%.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移动社交网络对社会信任的提升作用并没有通过促进社会互动这一渠道产生,而是通过扩大正面和负面信息传播所产生的叠加效应,这与社区微信群作为一种弱关系型社交网络而主要发挥信息供给作用的功能特征十分契合.研究还发现,重视移动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监督和管理不仅有助于发挥其对社会信任的"助推器"作用,而且有利于减少社会分割,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移动社交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资本社会互动信息传播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促进劳动力就业吗?——来自"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证据

    杨冕刘萧萧李振冉
    190-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基础设施是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更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公共资源.在此背景下,本文着重关注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将"宽带中国"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DID)深入考察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劳动力就业的直接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使用"宽带中国"试点政策表征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提升试点城市的劳动力就业水平,这一结论在经多种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之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和劳动力配置扭曲缓解效应提升了劳动力就业水平."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效应在行政等级更高、地理位置更好的城市以及高技能劳动力中表现的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促进"数字中国"建设和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劳动力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