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汪寿阳

月刊

1000-6788

xtll@chinajournal.net.cn

010-62541828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Journal 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 & Practice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会刊。主要刊登有关系统科学、系统理论、系统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系统工程在工业、农业、军事、教育、科研、国民经济以及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等各领域中的应用成果以及解决上述领域中实际问题的科学技术报告;介绍国内外研究情况、人物等的动态报道,科普性综述文章以及书刊评介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个平台排他性交易的理论与反垄断分析

    沈波张宁昕
    407-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存在多个竞争性平台的理论框架,研究了平台的两种排他性合约形式:传统排他性合约和"二选一"合约.区分了优势平台使用这两种排他性合约动机的差异,并分析了不同形式的排他性合约对市场竞争和市场各方参与者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平台之间以及卖家之间的差异化程度是决定优势平台提供不同形式排他性合约的动机以及排他性交易对市场参与者产生的影响的核心因素.当平台之间以及卖家之间的差异化程度均较小时,优势平台选择提供传统排他性合约;而卖家之间的差异化程度较大时,优势平台选择提供"二选一"合约.尽管不同形式的排他性交易均会降低消费者剩余和总福利水平,但对其他竞争平台和卖家利润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传统排他性合约可以同时降低多个竞争平台的利润,而"二选一"合约则可以同时降低多个卖家的利润.本研究为平台不同形式的排他性交易行为提供了理论解释.

    平台经济排他性交易平台"二选一"反垄断

    如何规制强势平台"二选一"——不对称竞争下的平台排他策略研究

    滕文波沈璐
    428-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二维Hotelling模型,构建同时考虑平台与商家差异化的博弈模型,探讨强势平台排他策略选择的原因以及影响.研究表明:首先,强势平台存在两种排他动机,分别为"垄断驱动-排他"和"差异化驱动-排他".强势平台较低的佣金、平台间较低的横向差异化水平、较高的纵向差异化水平以及产品间较高的横向差异化水平均会强化"垄断驱动-排他",弱化"差异化驱动-排他".其次,对弱势平台而言,强势平台的"差异化驱动-排他"对其同样有利.弱势平台可以通过适当降低佣金、增加平台间的横向差异化程度、降低平台间的纵向差异化程度,来避免"垄断驱动-排他"的出现.最后,激烈的产品间竞争能够激励强势平台的"差异化驱动-排他",降低产品间的竞争水平,进而提升商家收益.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强势平台排他策略的驱动因素以及区分排他策略对各方的不同影响,对强势平台的监管和平台行业的反垄断具有重要意义.

    平台市场排他策略不对称竞争反垄断

    深度不确定环境下的系统仿真方法研究

    王刚桥邢邗陈永强刘奕...
    444-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杂决策问题分析经常遭遇超出寻常认知范畴的不确定性,即所谓"深度不确定性".此时,目标系统可能高度未知,且系统行为机理与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仿真实施难度远超常规.如何实现深度不确定环境下的系统仿真已成为系统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对此,本文首先梳理了相关领域关于不确定性、深度不确定性的理解及认知变迁,提出深度不确定环境下系统仿真的关键特征约束,并分类阐述了现有主流不确定仿真范式的核心思想与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数据与模型混合驱动的动态探索性仿真范式,并在交通仿真领域进行方法实例应用,结果表明新方法能够有效提升仿真计算系统对真实系统复杂不确定变化的适应能力.

    不确定深度不确定系统仿真数据与模型混合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多市场接触,寻租与企业绩效研究

    邓新明周强
    466-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竞争行动及其互动是动态竞争理论的重要研究分支之一.本研究以中国上市房地产企业为研究对象,将企业间竞争互动置于更符合竞争实际的多市场接触情境中,同时将行动范畴拓展到非市场领域,探讨多市场接触对企业寻租行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多市场接触与企业寻租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当多市场接触程度高过一个临界值时,相互克制效应在非市场领域产生;第二,企业寻租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负相关,企业的寻租行为并不一定会带来企业绩效的提升;第三,企业寻租是多市场接触影响企业绩效的中介机制,当面临多市场竞争压力时,企业希望通过在非市场领域展开寻租行为提升企业绩效;第四,制度环境会削弱多市场接触对企业寻租的作用效用.上述结论表明,当企业面临多市场接触时采取的竞争策略往往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企业间的竞争虽然在市场领域中存在相互克制效应,但背地里却企图通过非市场竞争行动发起进攻,最终导致竞争溢出到非市场领域.本文研究结论有效拓展了现阶段关于多市场竞争的理论研究,对多市场企业更好地把握企业间的竞争互动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多市场接触寻租企业绩效相互克制效应竞争溢出

    机器人应用如何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杜善重李卓马连福
    485-5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我国机器人应用 日益普遍以及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现实背景,探讨了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显著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其机制在于机器人应用能够发挥治理效应与人力效应.对于非高科技行业以及位于制度环境并不完善地区的企业来说,机器人应用对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更显著.人力效应影响机制的深化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与劳动力需求以及劳动力结构通过发挥"双重互补作用"助力企业技术创新的提升.最后,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异质性检验发现,相较于开发式创新,机器人应用对于探索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本研究为如何推动机器人产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参考.

    机器人应用企业技术创新治理效应人力效应

    注册制改革下的市场反应——基于科创板与创业板的分析

    边江泽余湄汪寿阳顾孟轩...
    503-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立足我国股票市场的注册制改革,考察不同市场板块实施注册制前后变化,并从财务风险因素与企业股权属性两个角度对注册制实施后各板块上市公司的反应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注册制实施后,科创板的平均上市时间最短,同时注册制改革不仅提高了创业板的上市效率,而且对提升主板的上市效率也有促进作用.进一步考察发现:第一,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事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表现出负面的短期反应以及正面的长期反应;第二,在注册制改革中,创业板上市公司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产生了正面反应;第三,整体来看,财务风险较小的公司在注册制改革事件中表现均更好;第四,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对于注册制改革事件的反应更为负面;第五,注册制实施后,不同市场板块上市公司的股价信息含量均有所提升;第六,注册制实施后,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显著增加.本文研究表明不同板块对注册制实施的反应存在差异,可为全面实行注册制改革的政策运用和路径选择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注册制财务风险事件分析法市场反应

    城市创新效率对不动产投资结构的影响研究

    王荣赵华平张所地
    529-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选取2008-2020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FP(Fare-Primont)指数法测度了城市的创新效率,运用面板双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城市的创新效率对不动产投资结构的影响效应;通过构建的住宅-非住宅不动产投资的非线性动态系统模型,分析了不同创新效率城市不动产投资结构的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城市当期与上一期的创新效率均会显著促进非住宅不动产投资比重,并呈非线性作用模式.在不同创新效率城市中,不动产投资结构都存在稳定值,且高创新效率城市的稳定值>中创新效率城市的稳定值>低创新效率城市的稳定值.因此,当地政府应结合城市的创新发展定位,合理运用调控政策,促进不动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应根据城市创新效率水平变化和城市间创新效率差异,因时制宜、因城施策,调整不动产投资结构.

    不动产投资结构创新效率非线性动态系统稳定比重

    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效率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

    何郁冰张思林婷
    546-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生态效率视角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创新流程划分为同化、生长和利用三个阶段,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15个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效率进行测度,并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效率处于中等水平,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产业间差异性和两极化现象显著,需进一步协同发展;三个阶段效率差异明显,利用效率最高,生长效率次之,同化效率最低,演化趋势中,同化效率增长速度最快,利用效率次之,生长效率最慢(负增长);结合产业分阶段效率的差异性发现,"双三高"效率产业尚未形成,无法发挥"创新生态效应"的引领推动作用;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效率可表征为高效率-快增长、低效率-快增长、低效率-慢增长、高效率-慢增长四种类型,不同类型产业可通过流程优化式、机制完善式和双边突破式等路径提升创新生态系统效率.

    创新生态系统静态效率动态效率中国高技术产业提升路径

    具有合作与竞争的鲁棒最优再保险合同

    杨鹏
    563-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了n个合作的保险人与一个再保险人之间竞争下的最优再保险合同制定问题.再保险合同由索赔风险分担策略和再保险价格构成.n个保险人完全相信各自的盈余过程,而再保险人认为每个保险人的盈余过程存在不确定性.每个保险人的目标是,寻找最优的索赔风险分担策略最大化他的终值财富的均值同时最小化其方差.再保险人的目标是,在盈余过程出现最坏情形下,寻找鲁棒最优再保险价格最大化他的终值财富的均值同时最小化其方差.在Stackelberg博弈框架下,通过使用随机控制和随机动态规划技术得到了最优的索赔风险分担策略和再保险价格的显式解,进而得到了最优再保险合同的显式解.最终,通过数值实验解释了模型参数对所得理论结果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新的再保险启示.

    竞争合作模型不确定索赔风险分担策略再保险价格

    区块链技术采纳成本分摊机制与供应链协调研究

    车阿大李芯怡郑本荣
    579-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广泛应用.区块链技术采纳一方面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另一方面对供应链运作决策与绩效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供应链成员合作投入区块链技术的背景,分别考虑比例分摊与Bargaining分摊两类成本分摊机制,通过建立不同分摊机制下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区块链技术采纳成本分摊对供应链均衡决策与利润、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与无分摊情形相比较,成本分摊可改进制造商与供应链系统收益,并能提高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Bargaining分摊机制尽管可实现系统效率最优,但该分摊机制下零售商的利润却低于无分摊情形下的保留利润.此外,运用了收益共享契约,实现了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系统的协调.研究结论为企业区块链技术采纳决策、提高区块链技术合作和供应链运作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区块链技术采纳比例分摊Bargaining分摊供应链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