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建华

双月刊

1672-7835

xuebao@hnust.edu.cn

0732-8290354

411201

湖南湘潭市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双百” 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社会科学各领域的探索研究和学术交流,关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开拓创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赋能金融强国建设的内在机理与政策选择

    汪伟李骏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养老金融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关键工具,同时也是中国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领域.我国的养老金融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推动金融强国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深刻理解养老金融概念和金融强国时代内涵的基础上,阐释养老金融赋能金融强国建设的机理机制,并剖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通过分析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金融强国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养老金融赋能金融强国建设的建议.

    养老金融金融强国高质量发展人口老龄化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中刑事责任的规定方式与内容

    程红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在我国已经跨越了学术倡议阶段而提升成为国家任务.刑事责任的设置是《生态环境法典》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涉及刑事责任的规定方式与具体内容.就规定方式而言,《生态环境法典》仍应沿袭传统的法律责任规定模式,在责任编中设置刑法的引致条款.在具体内容上,应在维持统一刑法典模式的前提下,在环境犯罪的体系化与罪状明晰化上做出突破性努力,并可以引入环境修复措施作为一种刑事责任承担方式,以弥补目前刑事责任在修复被害方面的短板.

    生态环境法典刑事责任规定方式内容

    环境法法典化视野下的环境犯罪法益识别

    高巍
    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法的法典化具有必要性.受制于现有的立法结构,环境法的法典化形式不具有完整性,特别是在环境犯罪的规制层面.如果在环境法典中设置环境犯罪保护法益的一般性规定,就不应当脱离于环境犯罪的具体构成要件.在具体识别环境犯罪的保护法益时,不应把超越实定法的应然法益类型或体系作为环境犯罪的保护法益,而应当根据实定法的规范目的确定保护法益.具体而言,立法者通过刑事立法在环境犯罪的规制中设置了何种保护法益,就只能描述和析取出这种法益,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环境犯罪的一般性保护法益.

    法典化环境犯罪应然法益实然法益

    论统一生态环境法典中行刑衔接条款的设置

    黄明儒刘涛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列入"一类项目",意味着我国开启了继民法典以来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编纂工作.基于环境法律体系化的政策要求、法律衔接统一化的法治需求、环境犯罪罪状填补精准化的实践需求,有必要在生态环境法典中设置行刑衔接条款.相比之下,形式转致模式和附属刑法模式都存在较大缺陷,实质转致模式更符合我国的立法传统与统一法典化趋势.在实质转致模式下,应当注重规范保护目的的重合衔接、构成要件的从属衔接、追责的回转衔接,以恪守刑法的谦抑性.

    生态环境法典环境犯罪行刑衔接附属刑法实质转致模式

    习近平关于奋斗精神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王海亮王永贵
    11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关于奋斗精神重要论述,着眼国家和民族、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揭示出奋斗精神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聚焦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人、中国青年四个承载主体,阐明了奋斗精神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内涵;突出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文化自强自信、坚守网络阵地等要求,指明了奋斗精神培育弘扬的关键和重点,科学回答了"为何培育弘扬奋斗精神,何为奋斗精神,如何培育弘扬奋斗精神"等重要问题.这一论述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深化了奋斗精神的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习近平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自我革命:大党独有难题的破解之道

    郑敬斌傅寒青
    126-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党独有难题是一个结构性、系统性问题,表现为大党易散、大党易病、大党易骄、大党易弱四个基本向度.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淬炼先进性的政治禀赋,是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和立志千秋伟业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成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关键之策.从二者关系看,自我革命之所以能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在于刀刃向内的革命态度是承认问题存在的基本前提、坚决彻底的革命精神是正视问题难度的必然要求、紧迫长期的革命时间是应对问题顽固的重要保障、鲜明先进的革命品格是回应问题独特的显著优势.新征程上,需要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在加强政治建设、高举思想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严格正风肃纪、开展反腐败斗争上下功夫,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定向、领航、固基、提振、清障.

    大党独有难题自我革命

    刘向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以《说苑·反质》为聚焦点

    潘善斌姜新平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向在《说苑》一书中阐述了"质"与"文"的关系,包括以质为本以文为调节、先质而后文、抑制文而推崇质、文质互相配合不可偏废等."反质"意味着回归事物的本质,力戒奢侈淫靡,做到质朴节俭."反质"思想是古代政治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儒家所倡导的"文质彬彬"治国理念一脉相承."反质"思想中包含的民本思想、禁欲戒奢、以身作则、敢于进谏、尊贤礼士、重在实践等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当今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刘向反质社会治理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情感意蕴

    张华
    140-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十分浓厚的情感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党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信仰之情;二是党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推崇之情;三是党对人类现代化历史的敬畏之情;四是党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担当之情;五是党对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奉献之情.从情感维度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以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之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情感意蕴

    现代国家取向下清末新政时期警察形象的建塑

    肖宗志
    14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警察制度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构件,警察形象是警察制度的组成部分.清末新政是一场以现代国家为取向的改革,警察制度的建立和警察形象的建塑是新政向西方学习的主要成果.因此,警察形象建塑不得不打上现代国家取向的印迹.官方和社会从多方面建塑警察形象,在短短的 10 年时间里,警察形象发生了本质性变化.这些变化既是新政的结果,也为新政创造了条件,更为警察形象的持续向好,进而为警察制度和现代国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新政警察形象建塑转变现代国家取向

    民主协商与劳资合作:1949年前后北京市劳资集体合同运动研究

    黄利新张丽
    15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9 年前后,为恢复和发展生产,中国共产党强调劳资合作,北京市劳资集体合同运动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在党的领导下,劳资集体合同的签订不再只是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更是以实现发展生产为目的,以"劳资两利"为原则而进行的劳资合作,民主协商精神贯穿合同签订与执行的全过程.通过劳资集体合同运动,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民主、平等、两利、契约"的新民主主义劳资关系,对今天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

    劳资集体合同新民主主义劳资关系民主协商劳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