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文科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文科教育研究
新文科教育研究
新文科教育研究/Journal New Liberal Arts Education Research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现代化人力资源赋能新质生产力

    杨灿明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于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宏观背景可以发现,人力资源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对"马尔萨斯陷阱"理论的批判性审视,凸显了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从教育体系优化的视角出发,提升教育质量、强化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以及推广终身学习理念等策略,通过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激发企业家的创新潜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两个毫不动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并构建覆盖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以强化顶尖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人力资源新质生产力创新教育改革

    财政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历史考察——兼论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制度安排

    王宝顺张雅南
    1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它映射了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在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与近代早期、工业革命以及现代社会等不同历史阶段,财政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及其演变特征有所不同.历史证据显示,在国家和全球层面,财政资源配置是所有成功经济体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而财政作用的有效发挥依赖于公共与私人界限的逐渐明晰以及相应法律制度的完善.在推动当前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财政的作用主要通过包容性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持.

    财政经济增长历史考察新质生产力

    移民时代的人类学

    周大鸣
    3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显著的人口增长期和加速的人口流动期,这推动了国内城镇化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现在中国海外移民总数已经超过一千万人,迈入了移民时代.这一趋势伴随着国内社会文化的转型:一是从农业文明向都市文明的转型;二是从地域性文化向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转型;三是中国与全球的联系日益加强.国内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在研究视野上,要有全球视野;在研究取向上,要强调应用取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研究方法上,应注重大数据的运用;研究内容上,要从老移民转向新移民,从关注传统的迁出地到重视新兴的迁入地.

    移民时代文化转型人类学研究转向

    论一种不历史的哲学及其教育意义

    陈建洪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哲学作为一门传统学问是否已经死亡,是否需要一个革新的未来,经常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作为一种对真知的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实际上是一种否定性的理想.这种理想跟任何时代都保持着一种平行关系.就此而言,哲学本身就是不历史的哲学,而不是在历史之中的哲学.不历史的哲学具有其特殊的专业性,它提倡对话、注重文德、追问事物本性,从而扩展心智.培养和维系心智的扩展,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也是哲学教育的根本.

    哲学史超历史否定性专业性

    政治哲学:"有历史的"抑或"非历史的"?

    陈德中
    6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接续近代历史主义传统,当代政治哲学出现了"有历史的"和"非历史的"两种进路的分野.以政治理论中的剑桥学派和施特劳斯学派为例,分歧集中于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存在终极永恒的真理,还是说历史之外无真理?第二,是向上追求智慧和至善,还是向下照顾平庸和人的欲望?第三,是将政治哲学锚定于"积极生活",还是坚持认为政治哲学乃是一种"消极生活"?分歧最终表现为:是在有朽的世俗世界谈论世俗化的政治,还是从全能者视角出发追求超越性的恒久真理与至善?凡此种种,最终造就了两条进路的理论差异,同时也必将涉及两者对于人的欲望动机、理性筹划等观念,以及灵性和信仰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判摄差异.

    有/非历史的(政治哲学)永恒真理历史语境行动/沉思(生活)高阶/低阶(心智)

    数字化背景下企业ESG转型的法治保障

    倪受彬
    7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为企业ESG转型提供动态的数据支撑.当前,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的要求,为企业ESG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支持.然而,国内企业ESG数字化转型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统一的ESG信息披露监管缺失、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来应对绿色发展的外部性.基于前述问题,借鉴境外实践经验,可以采取建立统一的ESG信息披露格式,推进环保、证券和企业管理等跨部门协同管理与信息联动机制完善,并通过ESG评级评价制度实施差异化的企业激励政策.

    数字化ESG转型信息披露ESG评级治理机制

    数字时代我国可持续金融融入ESG体系的法治路径

    叶榅平
    9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ESG(环境、社会、治理)体系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以强大的信息供给能力满足了资本市场各类主体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的紧迫需求,从而成为当下各国金融发展的基本范式.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积极融入ESG体系不仅是我国可持续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加快解决我国可持续金融发展面临的标准缺乏、信息不对称、"漂绿"现象严重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以法治引导和规范可持续金融融入ESG体系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应在深刻理解和把握ESG国际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完善可持续金融法制为根本,以增强透明度为核心,以提升披露和管理能力为保障,促进我国可持续金融在ESG理念与数字时代交融背景下获得高质量发展.

    数字时代可持续金融ESG法治保障

    "有为政府"如何协同"有效市场"推进ESG目标——基于结构耦合视角

    陈洪杰
    11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结构耦合视角下,经济系统对外部环境激扰的回应是以偶联的方式发生共振的,在ESG的社会目标压力下,"泛绿""反绿""漂绿"都是企业在市场逻辑驱动下发生选择分化的正常现象.以此观之,对于我国所追求的ESG目标而言,最为关键的问题则在于,如何通过结构耦合的共振机制和市场选择分化的内在逻辑,恰当界定企业在进行ESG决策时的行为边界和选择激励.结构耦合具有双重表现形式:一方面,系统通过结构耦合增强了对外部环境特定激扰的感知能力;另一方面,对特定信息敏感的系统也相应表现出对其他外部环境信息的漠然.当社会体制尝试运用政治、法律、经济的多重手段去推进ESG的多重目标时,必须在系统之间对各自的敏感和漠然进行调适,提供选择激励,在差异化的结构耦合机制中实现分化整合.

    功能分化目标责任制环保绩效考核总体控制分化整合

    美国农业特色应用经济学学科发展回顾与借鉴

    李春顶裴韬武李董林
    12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美国农业特色应用经济学学科发展历程及其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并以美国康奈尔大学为典型案例展开深入分析,客观总结了美国农业特色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育的优势和经验.当前我国农业院校的应用经济学学科在知识体系、专业特色等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但在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培养理念和平台建设等方面仍与美国一流农业特色院校存在差距.高度重视扩充和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标志性学科人才、建设宽泛的专业口径、树立"新文科+新农科"的培养理念、打造国际化交流平台等措施是助力我国农业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特色应用经济学学科的重要途径.

    新文科新农科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育

    Abstracts

    141-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