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廖兵

季刊

1004-8405

xws@gic.ac.cn

020-85231297

510650

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368号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广州市1122信箱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Journal Journal of Cellulo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
查看更多>>《纤维素科学与技术》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季刊。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4-8405;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36/TQ。自1993年创刊以来,已先后入编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刊源”、“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办刊宗旨是反映纤维素科学技术成就,报道纤维素及其伴生物化学、物理、生物化学以及植物资源转化和利用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技术研究新成果,评述国内外发展动向,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我国纤维素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辟有研究报告、综述评论、研究快报、工艺技术、科技简讯、广告之窗等栏目。读者对象是国内外科学技术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聚氨酯膜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羧甲基纤维素柔性温度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孔晨光史珺王杭州黄有诚...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具有高温度灵敏度和可靠重复性的柔性温度传感器在新兴的电子皮肤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羧甲基纤维素(CMC)溶解在氧化石墨烯溶液(GO)中,在化学还原后使用聚氨酯膜(PU)封装合成了具有机械柔性的温度传感器件。该传感器具有优异的温度灵敏系数(1。54%/K)、快速的响应时间(9。2 s)以及可靠的监测重复性。值得注意的是,CMC的引入增加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片层间的导电势垒,这有效地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温度灵敏系数。同时,PU 膜的封装阻碍了氧气和水分子的干扰,极大增强了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此外,该柔性温度传感器在连续温度监测和呼吸频率测量等实际应用中表现出卓越的检测精度和稳定性,展现了其在电子皮肤领域中如医疗监测、智能机器人平台和环境探测等应用场景的广泛适用性。

    羧甲基纤维素还原氧化石墨烯柔性温度传感器电子皮肤

    抗紫外线生物质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汤雷韩雁明汪嘉君蔡照胜...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天然生物质材料制备功能性强复合膜材料备受关注。文中以纤维素、酶解木质素和聚乙烯醇为原料,通过共混交联的方法制备一种力学性能好和抗紫外线能力强的生物质复合膜。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纳米纤维素和木质素纳米粒子,复合膜的抗拉强度达到 47。6 MPa,膜的紫外防护性能提高了 49%,并保持可见光透过率 45%以上。此生物质复合材料在包装材料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生物质复合膜抗紫外线木质素微纳米球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征稿启事

    12页

    基于纤维素膜的聚乙烯醇基抗溶胀水凝胶柔性传感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黄有诚史珺孔晨光王杭州...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基于水凝胶的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然而传统的水凝胶在水环境中的膨胀,限制了其应用。文中以聚乙烯醇(PVA)为基体,通过缩醛反应将 4-乙炔基苯甲醛引入网络中,成功地制备了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抗溶胀水凝胶。该水凝胶通过破坏 PVA 分子链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降低溶胀的驱动力,π-π 堆积增强链间相互作用减小孔隙度,抵抗水分子的渗透,使得溶胀率维持在 5%。同时网络交联密度增加,改善了分子链间的间距,赋予水凝胶更高的韧性(断裂应力=1。4 MPa,断裂伸长率=528%)。考虑到生物相容性以及水环境的应用,使用无毒纤维素膜与水凝胶构建出一种用于人体动作监测的柔性应变传感器,拓展了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潜在应用。

    聚乙烯醇水凝胶抗溶胀纤维素膜传感材料

    铂修饰有机铟纳米材料对丙酮的选择性响应

    熊小燕龚云鹏胡悦孔晨光...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水热合成法分步合成了铂―有机铟(Pt/Organo-In)纳米八面体结构,并且探究了它对丙酮、三乙胺、乙醇、甲醛等气体响应性能。当主要原材料硝酸铟水合物为 0。33 g对应 2 mL 5%的氯铂酸溶液的时候是最优比例,复合材料对丙酮的响应性能是最好的。在丙酮气体浓度为 20 ppm,测试温度为260℃时,材料的响应值为3。83,响应时间为 12 s,恢复时间为21 s。材料对于丙酮气体有较好的选择性,对于 20 ppm下的其他干扰气体响应值很小或者是几乎没有,一定程度说明了气体传感材料的可靠性。通过SEM、XRD、BET、FT-IR和XPS的表征与分析,证明了铂―有机铟复合材料的成功合成,为后续研究人员探索有机铟领域提供了经验。最后,研究还设计丙酮传感报警器电路示意图,为后续商业化应用做铺垫,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验经验。

    有机铟纳米材料丙酮传感器

    功能化壳聚糖基聚合物粘结剂在硅碳负极中的性能研究

    李智琪石元昊付玉林桂雪峰...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壳聚糖为基石,巧妙地引入羧基以提升其水溶性,并进一步接枝苯硼酸基团与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OH)进行交联,成功制备出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聚合物粘结剂(CFPO)。这一创新设计不仅使粘结剂的水溶性得到显著提升,还增强了其与活性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在电池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更高的稳定性。此外,引入的柔性链段PDMS为锂离子的传输构建了高效通道,而接枝的苯硼酸基团中的硼元素则有助于锂离子的去溶剂化,进一步加速了锂离子的传输。因此,该粘结剂赋予电池卓越的锂离子扩散系数(充放电锂离子扩散系数均达到 3。98×109),使电池在高电流密度下仍能维持优异的比容量,显著提升了电池的倍率性能,并实现了高达 96。27%的首圈库伦效率。凭借其强大的粘结强度和高锂离子扩散系数,本研究所制备的粘结剂在硅碳负极中表现出色,为电池在高倍率循环时提供了快速且稳定的性能保障,因此,这种CFPO粘结剂无疑是硅碳负极中的杰出之选。

    硅碳负极硼酸壳聚糖锂离子扩散系数水溶性粘结剂

    逆流冲泡法快速测定植物纤维原料热水可溶物的分析方法研究

    殷顺阳彭丽娟李梅余盛江...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水可溶物含量的高低可以间接反映植物纤维原料制浆造纸性能的好坏,快速、准确判断其含量对于传统制浆造纸、纤维素纤维纯化等相关产业是必要的。但是,目前国标采用的热水静置提取法需 3 h的抽提时间和至少 6 h的干燥、平衡时间,如此耗时的检测过程对于热水可溶物含量的快速判断是不利的。鉴于此,采用多次逆流冲泡法对植物纤维原料进行快速萃取,并对后续高温干燥过程进行了研究。优化得到可快速且相对准确测定热水可溶物含量的条件为:待测植物纤维原料质量为 1。50±0。2 g、粒径为60~80 目,单次冲泡液体量为100 mL、冲泡次数为4 次(冲泡总耗时约 15 min),干燥温度为 120℃、时间为 3 h。方法准确性验证结果显示,此方法的重复性与普适性均较好,可以作为相关工厂或科研院所相对快速、准确分析植物纤维原料中热水可溶物含量的替代方法,具备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造纸纤维原料热水可溶物逆流冲泡法摩卡壶快速分析方法

    不同形态二氧化钛对二醋酸纤维素浆液黄度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

    陆彩瑞刘涛贾晓龙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比研究了添加有两种不同形态的二氧化钛的二醋酸纤维素丙酮溶液(浆液)的黄度和流变性,其中一种是浓度为 60%的二氧化钛水分散液(市场调研的液体成品),另一种为纯固体二氧化钛。结果表明,在二氧化钛添加量相同的条件下,添加有液体二氧化钛浆液的YIE值和B值小于添加有固体二氧化钛浆液和现场浆液的YIE值和B值;液体二氧化钛改善浆液黄度的效果优于固体二氧化钛的效果。两个样品的浆液都属于剪切变稀的非牛顿流体,添加有液体二氧化钛的浆液的结构粘度指数小于添加有固体二氧化钛浆液的结构粘度指数;添加有液态二氧化钛浆液的动态流变曲线较添加固体二氧化钛浆液的动态流变曲线光滑;添加有液体二氧化钛的二醋酸纤维素丙酮溶液的流变性优于添加有固体二氧化钛的二醋酸纤维素丙酮溶液;依据 GB 15193。3-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对本次调研的液态二氧化钛进行毒性测试,测试结果为LD50>10 000 mg/kg。

    二醋酸纤维素丙酮溶液二氧化钛黄度流变性

    纤维素的改性及传感应用

    陈俊为靳晓雅陈开留王汉琛...
    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讨论了纤维素衍生物的分类和制备方法,这些衍生物通过化学改性显著扩展了纤维素的应用范围,其中重点介绍了纤维素的物理和化学改性技术。详细讨论了纤维素在压力传感器、应变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摩擦电传感中的应用。纤维素的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使其成为制造高性能、低成本、可生物降解传感器的理想材料。文中提到的一些研究实例展示了纤维素基传感器在检测环境湿度变化、能量收集和人体健康监测方面的潜力。最后,对纤维素基材料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如化学改性过程中的溶剂成本和环境污染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纤维素材料将在未来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纤维素纳米纤维素物理改性化学改性传感应用

    纤维素基功能材料及其增强策略研究进展

    孙鑫龙潘佳俊何琦刘金凤...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纤维素作为自然界中储量最丰富、分布最广的可再生资源,具有可降解性、无毒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构稳定性以及优异的机械性能。近年来,纤维素基功能与增强材料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推动了高端制造、医药卫生等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文章综述了纤维素基功能材料及其增强策略研究进展,包括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在增强材料中的研究,重点论述了构建纤维素多尺度材料的界面工程策略。最后提出通过精确设计纤维素材料的多尺度结构,实现材料在纳米、微米和宏观尺度上的协同性能提升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纤维素功能材料增强策略多尺度界面工程策略纳米纤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