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媒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媒观察
传媒观察

沈志强

月刊

1672-3406

025-84702171

210092

南京管家桥65号

传媒观察 /北大核心CSSCI
查看更多>>为传媒相关人士提供新颖、实用、有价值的新观念、机关报思维、新经验、新技巧,促进传媒在新的背景、新的框架下改进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媒介化时间转向数字化时间

    胡翼青
    1页

    "传学"简史:"中国传"研究之于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价值重估

    潘祥辉乐和晴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播学引入中国的早期阶段,与"交通"、"沟通"及"传播"等术语一样,"传"及"传学"也是对译"communication"的重要话语概念.这一话语概念最早由余也鲁先生倡导,他试图将"传"提升到与中国人"衣食住行"同等重要的地位."传"是中国古代汉语中传播概念的集中代表,它不仅有传递、传播等动词意义,其含义还涵盖了与传播有关的名物,如传说、书传、传记、驿站等.余也鲁先生倡导的"传"及"传学"研究旨在对接中国传统文化,将施拉姆开创的"communication"研究本土化,这一努力开创了传播学研究中国化的先河,也是早期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宝贵探索.尽管在后续的话语竞争中,"传学"话语影响力逐渐减弱,但用"传学"来对译"communication"仍有其积极意义.它不仅彰显了传播研究的中国文化主体性,也对后续的华夏传播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今,在社会科学界倡导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语境下,重新梳理和审视早期传播学术史中的"传学"话语及其兴衰演变历程,能够深化我们对于中国传播学研究意义、路径与前景的认识.

    传学传播学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技术的越界与触觉的延伸:媒介时间中的抵抗

    卞冬磊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的越界造成人类感官的诸多不和谐,时间的冲突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自然感官的视野出发,认为媒介技术过度介入了视觉和听觉,导致即时和虚拟的泛滥,最终引起触觉的反弹.研究发现,人类的触觉具有抵抗媒介时间的重要潜能,其原因是触觉自身拥有缓慢的时间性,同时难以被技术复制和瞬时传递,因而只能"在场"体验.在现象层面,日常生活中的以慢制快和线下关系重建,均可视为触觉的延伸.尽管延伸触觉只有个体的意义,只能生成有限的愉悦,但这种抵抗在媒介时间占据主导的状况下仍具真实的价值.

    技术触觉媒介时间抵抗

    前馈时间:论数字媒介的时间性

    戴宇辰柳嘉慜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往对媒介时间的讨论大多沿着时间体验的技术建构与分化两条路径展开,强调技术潜能对人类主体感知的塑造.在本文看来,数字媒介远非仅仅只是人类器官与感知的某种"延伸",而是一种斯蒂格勒意义上的"替补".借鉴汉森提出的"前馈"概念,本文将数字时间理解为一种"前馈时间",进而尝试剖析数字时间与传统的媒介时间观念两者的本质性差异.前馈不仅成为我们勾勒新型时间体验的一个精确术语,同时也构成了标识"21世纪媒介理论"的核心主张.

    媒介时间数字时间前馈21世纪媒介

    "未来"的观念变迁及其传播思想史面向

    方惠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未来"的三类观念星丛:神文主义的谶纬和占卜、乌托邦以及科幻文学,并着重论述了19世纪以来未来观念发生的重大变化,即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复魅"过程,它源于社会巨变以及过去的迅速贬值,井深受"三论"的影响,目的论的思维重构了时间序列的因果逻辑,其应用也从军事领域转移到社会领域.晚近以来的未来观念在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未来的冲击》等未来学著作将信息视为社会变革的驱动力量,这种未来观念的影响力迅速蔓延全球,也深刻影响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进程以及新闻传播的学科范式.在工业浪潮以来的"未来"想象、未来主义思潮在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未来"倾向等主题上,未来主义都给传播思想史带来了丰富的议题资源和有待清理的思想遗产.

    未来信息传播技术未来主义思想史

    法国"反拨"盎撒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突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姜飞教授访谈实录

    王天歌赵蕾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文语境下有关国际传播研究的理论资源基本来自英文世界,尤其是英美学术领域,而来自法国等其他国家和语种的文献与视角对于推进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也至关重要,亟需加强重视,这也是文明互鉴的学理要求.中法建交60周年是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分析法国在重构国际传播秩序与国际传播话语权中所采用的策略与实践,一方面为中国构建跨文化传播大格局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另一方面有助于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丰富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知识体系,有益于本土自主知识体系的复兴和重建,也为中法乃至中外在未来继续保持良性互动夯实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通过专访的方式,在直面全球信息和知识茧房困境的基础上,梳理当前全球传播生态变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推进建设中国自主性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战略能力水平,突破国际传播叙事话语的刻板印象,共同参与到互利、客观的国际传播秩序构建,为形成"贯通""平衡"的国际传播理念与传播生态贡献积极力量.

    传播话语权中法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秩序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能人转译:"数商兴农"的媒介技术红利分配机制

    李红刘慧钰
    5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技术红利"的概念视角下,通过深度访谈、扎根理论等多元质化方法,关注农产品电商平台的技术红利为何以及如何经由能人实现再分配.研究通过编码提炼出"资金-媒介-规模的结构化困境"与"技术红利的转译式分配"两个核心范畴:农户在资金储备、媒介技能及经营规模上存在准入平台市场的结构化困境,而能人则是带动农户参与电商红利共享的重要路径.能人、农户、基层干部、电商等多元异质主体组成技术红利共享的行动者网络,其中,能人作为关键转译者:一方面将乡土关系转化为契约理性的经济联结,另一方面建立广大农民对电商的媒介信赖,从而实现电商嵌入及技术红利再分配.此外,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层面建构"能人转译"方法论,既对技术红利理论进行本土化诠释,也对中国发展传播学作出中观层面的尝试,并致力于洞悉人才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乡村振兴数商兴农技术红利转译

    拟像的游移规制:智媒时代临场真实的价值界定与意义重塑

    赵双阁荀莎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媒时代的数字化生存表现为虚拟的符号化生存,超真实符号是现实空间过渡到拟像空间的信息载体,当身体感官借助智能媒介设备进入多维拟像空间时,行为主体凭借新的数字身份参与到信息传播活动中.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超真实符号的失序传播招致了新一轮的主体认知不协调问题,依托于对传统真实观的再认知,超真实符号的意义重塑与价值界定将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有力支撑.鲍德里亚的"内爆"观点在虚实混融的数字拟像空间得到进一步印证,基于拟像理论对超真实符号的智能化生产与传播行为展开分析,诠释智能媒介技术塑造社会临场感的新方式,论述现实真实与虚拟真实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进而探讨"临场真实"这一概念存在的合理性,找寻符号背后蕴含的意义内涵与价值导向.只有将作为参与主体的用户从拟像空间中抽离出来,才能对超真实符号进行象征性意义的审视与临场真实感的理性判断,由此时空压缩下的拟像空间需要参与主体建立新的认知基模与之匹配,从而实现用户在虚拟交互中对拟像空间中超真实符号的认知协调.

    拟像理论超真实符号认知不协调临场真实

    "行政吸纳公共参与":中国基层社会情境的社区媒介研究

    宋奇宫贺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在中国基层生活的社会情境中理解社区媒介?本研究强调社区媒介研究的本土经验性,通过对某地纸质社区媒介的田野调查,发现其新闻采编、经营发行和组织架构均一定程度上嵌入了行政体系,社区媒介所承载的公共参与经过行政规则的把关,是"行政吸纳公共参与"模式.受此影响,该《社区报》的社会功能是"非对称"的,在行政一端起到树立典型、提供媒介内容以及行政考核等功能,而公共性体现不足.本研究在经验层面关注到社区生活中的中心化媒介,与既有文献共同描绘了社区生活中的完整媒介图景;在理论层面扎根中国基层社会情境,创新性地提出"行政吸纳公共参与""拟态公共参与""行政媒介化"等概念,有助于理解中国县级融媒体等各类基层媒体机构,以此贡献于新闻传播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行政吸纳公共参与社区媒介社会情境

    本体、场域、方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建构理路

    王星入
    8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是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核心,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使命追求、价值理念与行动方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思想指导与行动引领.在"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建构面临更加艰巨的使命任务,其建构理路可以从本体、场域、方法三个维度加以阐释,分别体现话语的内涵、语境和策略.目标指向、价值立场、叙事主线、关键内容、重要议题充实了话语意蕴,借助理论话语、政策话语、价值话语三种样态形式,共同摹绘了话语的本体之维.以生产机制保障话语原创性发展、以优势集成实现话语多维度延伸的应然图景与破除话语霸权、整合异质思想、驾驭技术浪潮的实然挑战形成张力,推动话语走向适应性变迁,形塑了话语的场域之维.主体-内容-载体-环体的嵌合结构确立了话语提升的基点和路向,明晰了话语建构的方法之维.三重维度的耦合融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进行体系化建构的内在依据,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内涵逻辑和实践样态,夯实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强国建设、推动民族复兴的话语基石.

    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新时代内涵意蕴实践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