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媒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媒观察
传媒观察

沈志强

月刊

1672-3406

025-84702171

210092

南京管家桥65号

传媒观察 /北大核心CSSCI
查看更多>>为传媒相关人士提供新颖、实用、有价值的新观念、机关报思维、新经验、新技巧,促进传媒在新的背景、新的框架下改进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互联网人类学的时代之问

    陈庆德
    1页

    通往数字世界的修辞学:融合新闻叙事的数字修辞体系构建

    刘涛刘锦鹏
    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修辞学和叙事学具有内在的关联结构和通约逻辑.有别于经典叙事所擅长的语言修辞模式,数字叙事客观上呼唤"数字修辞"这一全新的修辞理念.所谓数字修辞,意为面向数字文本的一种修辞观念、形式与实践.融合新闻叙事的数字修辞原理,可以从修辞本质、修辞语法、修辞情景和修辞效果这四个维度加以综合分析.在修辞本质方面,融合新闻超越了传统的修辞劝服模式,越来越多地转向界面引导,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义生成方式——引导式生成,即在用户的参与中实现某种"共享"的意义生产.在修辞语法方面,融合新闻通过语义规则维度的程序设定、文本结构维度的时空操控、意义路径维度的情节决策,重构了一种基于互动的叙事语法.在修辞情景方面,融合新闻的情景修辞主要体现为对故事情景的创设,对新闻现场的模拟,以及对混合情景的再造,从而在情景维度上重构了文本语义感知的元语言系统.在修辞效果方面,融合新闻沿着文本故事和体验场景两个维度,拓展了新闻叙事的情感向度,构建了一种基于情感认同的现实认知模式.

    融合新闻新闻叙事修辞叙事数字修辞学

    结伴:数字媒介与流动的社会关系——川藏线背包客的联结实践考察

    孙信茹王智勇
    2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采用线上田野和流动民族志的方法,对G318川藏线背包客的流动实践进行考察,探讨背包客在现实与虚拟空间中生成的社会关系和联结方式,由此提出"结伴"的概念.本文认为,结伴是流动性社会和数字时代背景下,人的连接和群体组建的一种形式,它强调的是在特定的空间、时间内,参与者主动和自愿生成的短暂、临时的伙伴关系.结伴作为一种新社会性的表现,展现出人们游走于熟悉与疏离、个体与群体、线上与线下等多重复杂场景之间的变化样态,为观察处于媒介技术和流动性变革下的群体关系和联结方式提供深度的个案剖析和新的理论视角.

    结伴社会关系川藏线背包客互联网人类学

    花的"旅行":短视频实践与网红地的生产——斗南花市的互联网人类学观察

    杨星星谢翔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数字媒介与网红地点的塑造有诸多研究,但深入现场探究技术与人的互动,会发现这一议题仍有丰富的研究拓展空间.在对云南斗南花卉市场的田野观察中发现,短视频多元实践主体通过将花从实体物转变为虚拟物的打造过程,实现人、物和地点的多重连接与互动,最终达成斗南的网红化与意义的建构.透过物的视角理解网红地点生产的新意和重要价值在于:实体空间中的实存之物向虚拟空间中象征物的转化过程,是技术实践者将自身文化框架和情感表达注入人地关系的过程.这为我们理解人、物、技术与信息流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短视频实践网红地斗南花市

    "做一日蟳埔女":短视频打卡如何建构集体想象——对一个网红话题的田野考察

    王东林朱岚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视频打卡推动了特定人、物和地点的加速网红化,但鲜有研究关注打卡过程.研究对游客在一个网红社区的短视频打卡过程进行媒介人类学考察,发现网红话题"做一日蟳埔女"是打卡核心参与者集体想象的结果.这个过程从视觉想象开始,经由对他者生计方式的操演,最后抵达对当地文化传统的理解.这代表了居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全球旅游产业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当下想象和模仿特定地方文化的尝试.围绕短视频打卡生成的集体想象,揭示出个体和群体在全球时代的一种生存和创造的基本能力:将某些新事物和元素据为己有,同时按照自己的偏好在相互叠加的文化空间中建构起丰富的生活形式.

    蟳埔女短视频打卡集体想象网红

    "改造我们的学习":准确、全面地引证马新观经典论著

    熊壮陈力丹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文章中,一些早年的引证不够准确、全面,后人未经核查跟着引证的情形持续很多年无人纠正.笔者对4例这方面的问题做了详尽分析,发现文章的作者都是专职研究者,不是事务性人员;引证差误比较明显,且错引率均在95%以上.笔者从知识积累和研究规范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者提出5方面的要求.以上情形与习近平总书记"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的要求距离太远.由此,毛泽东的老话现今需要重温:"改造我们的学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论著准确且全面引证经典论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数字在场":社交媒体时代视觉图像的传播范式重构

    胡正荣李涵舒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重构万物互联时代的传播范式.万物互联致使媒介不断溢出其所属边界,延伸至传播主客交融动态群,将自身转化为图像思维范式,嵌入"日常生活化"的泛媒介与算法技术浪潮中.图像以崭新的话语生成方式,改变信息流动规模与量级,在视觉文化转向与传播媒介形态革新中,凸显媒介载体对信息传播松散耦合与分布式的交互协同关系.阐论图像传播范式及其谱系重构有益于改善视觉传播对传播理性的损害,创新性架构将促使视觉传播修辞范式完善进程,从秩序、表征、整合修正图像传播革新,以学科互涉的协作、流动,促动图像传播谱系重构从应然走向实然.

    万物互联图像传播视觉范式算法鸿沟

    "解读"抑或"留白":数据新闻语图结构的认知效果研究

    惠一蘅方洁董晨宇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据与可视化技术不断发展,数据图表常现于新闻报道,与文字共同传达信息.在种种新闻体裁中,数据新闻最能直接体现语图内容结构之间的配合.本研究以LC4MP为理论框架,基于对76名被试的实验研究,测量数据新闻中五种语图内容结构(图表统摄、文字统摄、语图重合、语图对话、语图协商)在三个认知阶段(编码、存储、回想)的认知效果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语图结构在不同认知阶段效果差异明显,文字统摄的短期认知最佳,最有助于长期记忆的内容结构是语图重合和文字统摄.研究进一步评估了读者长期记忆中的信息质量,发现语图重合与文字统摄结构使读者认知的信息质量整体上更高.值得一提的是,图表统摄会让读者记住更多中心信息,也有利于读者对信息的再应用,促进新闻报道内容的知识化.文字在受到新技术冲击的情况下仍处于数据新闻的"招牌"地位.根据对不同类别信息的传播效果期望,新闻制作者可选择合适的内容结构进行灵活组合.

    新闻实践数据新闻认知效果语图关系LC4MP

    场域博弈:地市级媒体子公司媒体融合的困境突围

    孙梦如吕澄欣吴飞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市级媒体子公司是媒体融合研究的重要一环,但是先前的相关研究却对此关注较少.探究地市级媒体子公司媒体融合实践难题,可以推动我国各级媒体融合进程进一步深化.媒体融合实践背景下位置、资本和惯习是理解地市级媒体子公司媒体场域的关键点,在媒体场域中地市级媒体子公司位置边缘和流动、资本缺乏和兑换、惯习牵制和突破,呈现出内外部竞争与合作的两条主线.地市级媒体子公司内部场域尽管在品牌效应和信息共享方面进行一定合作,但是内部竞争带来包括内部渠道流失、资源竞争、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和管理僵化等问题;外部场域中地市级媒体子公司与省级县级媒体争夺渠道和广告盈利,同时也面向外部社会力量进行技术和业务合作.整体而言,地市级媒体子公司的媒体融合进展呈现出偏向内部竞争和外部合作的趋势,这两条主线突显了地市级媒体子公司场域博弈不断流动的张力.

    场域地市级媒体媒体融合子公司内部竞争

    从自发到自觉:儒家礼学发展的传播符号转向

    祝东张殷婷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发运用符号进行交流建构社会性意义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然而自发运用符号并不等同于符号自觉,关注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才能把人类带入符号学的自觉阶段.就中国符号学思想史的演变而言,礼学的发展对其影响巨大."礼"可以被视为一套表意符号系统,它制约着人的表意行为.先秦礼学经过礼的起源、兴礼作乐、礼崩乐坏及礼学形成等不同阶段.但只有在秩序失范的春秋时期,人们才开始思考礼乐仪式与文化象征等意义关系,这才意味着中国先民开始进入符号学自觉的时代."礼制颓而礼学兴",礼学兴而始有符号传播的自觉.本文从符号学视角进行溯源和分析,揭示了先秦儒家礼学发展的传播符号转向,为华夏礼乐传播及符号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礼制礼学符号传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