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媒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媒观察
传媒观察

沈志强

月刊

1672-3406

025-84702171

210092

南京管家桥65号

传媒观察 /北大核心CSSCI
查看更多>>为传媒相关人士提供新颖、实用、有价值的新观念、机关报思维、新经验、新技巧,促进传媒在新的背景、新的框架下改进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博里的中国:当代舆论生态的新转向

    陈阳
    1页

    习近平媒体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发展逻辑与实现路径

    郑保卫郑权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丰富实践和习近平总书记各阶段执政经历的时代背景,系统总结和阐发其关于媒体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明确其在实践层面的全方位引领.研究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守正创新,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媒体融合的战略意义、目标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以及发展方向、方式、动力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国新闻媒体改革创新、走在时代前列提供了理论遵循.对此,我国新闻媒体须坚持正确方向、一体发展、移动优先、科学布局、改革创新等理念,把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转化为新闻一线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媒体融合时代背景思想内涵实践要求

    "当事人发声":数字新闻形态在平台内容生产中的制度逻辑——基于胡鑫宇失踪事件的个案研究

    白红义简丹丹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平台化使得不同行动者借助各类实践活动方式参与到平台内容生产秩序构建中,逐渐成为塑造数字新闻业新闻形态的一股力量.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当事人新闻这一数字新闻形态视作构建平台内容生产秩序的隐喻,基于工具性个案胡鑫宇失踪事件中的"当事人发声"过程讨论背后的制度逻辑.研究发现,数字新闻形态在平台内容生产秩序中的具体建构过程遵循三重制度逻辑:首先,事件当事人通过发声为数字平台提供价值观、信念等新闻事实,在流量逻辑下确定数字平台传播的主要内容;其次,数字平台通过社群等方式确定传播内容的具体文化象征符号,进而通过关系逻辑塑造媒体报道的话语形式;最后,数字媒体通过在报道实践中对平台文化象征符号的使用,从专业逻辑层面完成对新新闻形态的权威赋予.数字新闻形态是在多重制度逻辑下完成的,本研究只讨论了每个环节的主导制度逻辑,未来可对各类制度逻辑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作进一步讨论.

    平台社会新闻生产新闻形态制度逻辑

    "黏连剂"与"节拍器":网络舆论议题的主题演化——对李佳琦"怒怼网友"事件的多维社会网络分析

    董晨宇林琦桁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网络空间中的公共讨论呈现娱乐性与社会性交织的特征,舆论场中议题的主题摇移与长尾效应凸显.传播学领域的相关探讨存在面向单一、逻辑断裂、缺乏纵深考量等问题.本文尝试将"主题演化"分析思维迁移至传播学中,选择网红李佳琦"怒怼网友"这一极具代表性的事件,从主题、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出发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并跨阶段具体论述在时间脉络推进下各节点的特征、关联与演化逻辑.研究发现,主题与情感、行为呈现联动偏移态势,显示出行为横跳、情绪起伏的表征,但在极化与撕裂中也存在网络结构的延续性;在演化过程中,情感与行为分别扮演着"黏连剂"与"节拍器"的角色,主题演化结构呈现出时空交织的复合状态.受以上研究过程启发,本文提出整合协同演进的网络分析新思路,即一种横纵整合、网络间协同、动态演进的分析视角.

    主题演化社会网络分析网红产业李佳琦情感行为

    "#"意味着什么?中国社交媒体平台超级标签的多重化身与热点生态制造——对新浪微博2023全年热搜标签的计算分析

    吕行杜莉华
    3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回到"'#'如何形塑了社交媒体平台的热点生态"这一基础性问题,基于《2023年微博热点趋势报告》,系统性地考察作为"内容媒介"、"表征媒介"与"行动媒介"的标签三重化身在热点发生、发酵与调控三个平台热点生态制造的关键节点中的独特作用逻辑.研究发现超级标签特征在热点生态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既存在差异又相互纠缠的化身作用:在"上热搜"的过程中,显性共情、故事化结构与采用细节视角的超级标签制造了平台热点高可见性的启动与循环;"常规、节律与偶然"超级标签形成了对于热点可见性的交替建构仪式.而在"抢热评"的过程中,研究发现了宏大叙事与诉诸情感在超级标签制造舆情过程中的"反叛效果".最后,在"控热度"的过程中,宏观视角下的带有明显情感倾向的超级标签更容易被用户通过"强化性使用"转化为观点"扩音器";"隐性情感倾向"的超级标签则更多被行动者应用于规避平台审查的迷因制造;而"替代性使用"则成为了粉丝个人与群体使用"标签便车"进行热度调控的关键性行动策略.研究的重要贡献在于为重新理解中国社交媒体平台超级标签影响平台运行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提供了一个在地化的整合性视角.

    超级标签新浪微博热搜标签化身计算传播平台方言理论

    全球共通:重新定义国际传播——重估国际传播的本体与时代使命

    方兴东钟祥铭谢永琪何可...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传播如何走出经验和现象,首先在于本体的确定.将全球共通确立为国际传播的本体,是国际传播理论的一次历史性构建,也是中国自主理论体系的一次突破.既契合当下中国发展的需要,也契合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趋势下人类总体发展的需要.共通作为国际传播的本体,既明晰了国际传播努力的方向,也确立了国际传播的价值观,使得国际传播超越了跨文化传播、对外宣传、国际新闻、国家形象、全球传播等过去相对分立的层面和领域,得以实现更全面的融合,还明确了虚假信息、舆论战、意识形态战等一系列"反共通"行为加剧国际撕裂和碎片化的现实挑战.国际传播从信息传播走向全球共通,呼应了新闻传播学科新的时代使命,也呼应了全球紧密互联的数字时代人类文明发展和命运共同体的取向与进程.

    国际传播全球共通数字共通互联网元架构反共通

    新闻"边界域":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媒介场域的再造

    徐天博严康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界工作"是研究新闻从业者如何通过特定的话语策略来维护自身职业地位与合法性的经典理论框架.然而,ChatGPT和Sora等技术的开发应用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具备多模态内容生产能力,套用"边界工作"理论中的扩张(expansion)、驱逐(expulsion)和自主性保护(protection of autonomy)三条阐释维度已不足以说明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新闻生产的种种实践进路.受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启发,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伊亚尔(Gil Eyal)提出基于关系视角的"边界域"(Boundary zone)理论.本文认为,新闻"边界域"为毗邻新闻业的其他社会场域中的行动者提供了活动的机会空间,技术行动者和职业行动者获得平等的实践身份,新的社会场域由此得以诞生.媒体主导的新闻场域和科技公司主导的技术场域之间的"边界域"成为未来新闻实践的主体网络.

    生成式人工智能新闻生产边界工作边界域ChatGPT

    作为体验的新闻:受众媒介化情感的生成与表达

    周芳夏琼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的新闻生态使情感话语成为公共话语空间的突出类型,情感经历了语言学或文化转向后,也需思考媒介化转向的问题.从媒介中的情感到媒介化情感意味着认同媒介不仅仅是承载情感的容器,而且媒介的结构特性会影响情感的生成和表达方式.在将新闻作为体验的过程中,受众的情感不仅会受到新闻文本中情感话语的影响,也可能酝酿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在媒介化情感的表达维度里,基于个体经验的新闻回避已然成为不可忽视的负性情感现象,它反映了受众从传统"认知时代"中的"信息主体"向"体验时代"中的"情感主体"转向的过程.而基于集体表象的媒介化情感表达则被赋予了更多社会关系,它暗含着更多道德情感要素,可以被视为一种健康的理性,并具有情感共通的可能.

    数字新闻媒介化情感体验时代心态

    三重属性下的社交媒体:美国封禁TikTok缘由及全球影响

    杨乐崔保国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交媒体作为21世纪使用最为广泛的新媒介,极大地赋能了个人表达和传播效能,但以TikTok为代表的短视频社交媒体应用却正在遭遇美国的完全封禁管制.为探寻数字时代国家媒介管制及其影响,本文首先阐释了兼具媒介、数字平台和科技企业三重属性的社交媒体核心特征;其次透过TikTok的三重属性分别对美国国内舆论、数字资源获取和中美博弈产生的影响,分析美国封禁TikTok缘由;最后从美国打压TikTok的封禁措施扩散、数字媒介的安全化风险和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三方面说明国际秩序主导者美国打压TikTok的全球性影响.本研究对美国打压TikTok缘由和全球性影响的分析,有助于理解数字地缘政治时代数字媒介发展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相互作用,客观评估社交媒体的影响力.

    社交媒体数字平台科技企业TikTok中美竞争

    叙事转向:突破信息内卷的新闻话语危机

    张立伟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业危机之一是新闻话语危机.多年践行的传递信息的新闻话语,因内卷化和信息超载而陷入僵局.突破僵局,亟需叙事转向.媒介观需从"传递信息的媒介"转向"生产意义的媒介",受众观念需从"信息短缺相对无知的受众"转向"信息超载相对知情的受众".叙事转向,主要运用五大纪实手法:结构、时间、空间、视角、编码,协调事实、图景与真实性、客观性的关系,为受众报道公共生活的真实图景.

    信息僵局叙事转向媒介观受众观真实性纪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