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媒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媒观察
传媒观察

沈志强

月刊

1672-3406

025-84702171

210092

南京管家桥65号

传媒观察 /北大核心CSSCI
查看更多>>为传媒相关人士提供新颖、实用、有价值的新观念、机关报思维、新经验、新技巧,促进传媒在新的背景、新的框架下改进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连为一体到融为一体:互联网三十载的记忆与愿景

    熊澄宇
    1页

    中美互联网30年:数字时代的"双雄记"——技术、资本和政治驱动下的合作、竞争与博弈

    方兴东钟祥铭王奔
    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美关系是全球最重要、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互联网关系近年来也备受关注.30年来,中美互联网交织着技术、产业、资本和政治等一系列综合因素,成为两国之间极具能动性和变革性的要件,也是全球互联网发展中十分关键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因素,甚至成为全球地缘政治的关键变量之一.中美互联网经历了从1990年代的初始合作,到2000年代的合作竞争和2010年代的博弈转折,再到2020年代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文章从技术、商业、资本、治理等多层次,梳理和总结中美互联网关系的逻辑和进程,发现中美彼此的影响远比通常认为的要深入得多、复杂得多.重新考察中美互联网30年,既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过去,更可以明晰双方的未来.期待中美互联网回归相对纯粹的技术、商业和资本主导的逻辑,重新回归企业家精神,共同弘扬造福人类的互联网初心.

    中国互联网30年数字地缘政治网络安全科技战中美关系

    从"新事物"到"新世界":中国互联网的关键技术隐喻及其演变(1994-2024)

    杨小雅吴世文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于公共话语中催生诸多技术隐喻,架构着"技术-使用"的"后台-前台"之间的桥梁.本文以关键概念隐喻节点为视角,探究中国互联网技术隐喻的演进及其折射的互联网认知史.研究发现,我国互联网发展历程中涌现出四个关键技术隐喻节点,分别对应着1994年前后出现的"路"与"桥",2005年后流行的"云"与"流",2010年后流行的"平台",以及21世纪10至20年代逐渐为公众所接受的"人工智能"与"元宇宙".关键技术隐喻意涵的流变,折射着人们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认知与想象的更迭,而技术隐喻所呈现的断裂的历史性,与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推广的节律同步.其中,"术语化"与"垄断化"的不同历程,是一些互联网技术隐喻生命周期中的关键节点.回望互联网技术隐喻的历史演变,不失为了解互联网技术史与公众互联网认知史的一次必要尝试.

    隐喻互联网历史关键隐喻技术隐喻技术想象

    插件:理解媒介的一个新基点——基于文化技艺理论视角的分析

    程博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插件在计算平台与社会文化交织背景下的崛起,特别是其作为ChatGPT、文心一言等大模型的扩展工具所发生的角色转换.通过结合计算机的历史,从软件研究和文化技艺理论视角分析插件,揭示它如何成为技术革新和社会文化转变的参考系统,并且构成二者交接转化的本体节点和本体操作.在人人皆有望成为开发者的时代,以"原媒介"更新"元媒介",旨在回归和重构元媒介与计算机的开放性、扩展性和实验性等多重属性之间的关联,探询插件开发作为微观实践调节人类生活世界的可操作性.将插件作为媒介研究新的关键词,为我们理解媒介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进行媒介实践提供了新基点和新视角.

    插件软件研究文化技艺原媒介操作本体论

    第一家布尔什维克机关报开创的群众路线传统

    孙芳季为民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进报》(Bnepë∂)是列宁于1905年初在日内瓦创办的第一家布尔什维克机关报.列宁发扬旧《火星报》时期的优良工作传统,把真正践行党报群众路线作为这一报纸的创办原则,从参与写作成员构成、撰写内容类型以及通信工作等方面阐明了党报"写作"的特殊意义.本文通过考证《前进报》文本以及列宁在报纸创办前后的相关论述,对列宁的党报思想进行了探讨,明确了列宁关于创办党的机关报的一个重要原则——贯彻与践行群众路线.

    列宁党报思想《前进报》群众路线党报"写作"

    媒介行动能力:媒介如何促成公益诉讼——基于32个案例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

    陈雨冯锐
    4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益诉讼案件频发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媒介在公益诉讼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探讨媒介如何促成公益诉讼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国内2015-2023年32例典型公益诉讼事件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比较研究分析(QCA)方法进行"媒介技术逻辑"、"媒介内容逻辑"和"媒介体制逻辑"的模型建构,以"媒介逻辑"作为核心框架,系统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媒介逻辑如何共同作用于公益诉讼这一特定的社会领域,探寻公益诉讼演变的内在机制与传播逻辑.研究发现,相比地方传统媒体,中央媒体发表明确支持性报道对公益诉讼结果发挥了更显著的作用,公益诉讼案件在传播过程中中央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权威媒体态度"是核心条件,即绝大多数情况下公益诉讼成功离不开该因子的作用;而"媒介机会"、"网络互动"以及"媒介体制属性"又是公益诉讼获得法院支持的三个关键因素.

    媒介行动公益诉讼定性比较分析

    偶然新闻接触对公众政治参与的影响:事实和感知政治知识的中介作用

    常明芝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偶然新闻接触成为替代性新闻获取方式,其对公众政治参与有何种影响,尚未得出一致结论,尤其缺乏基于中国本土的经验研究.本文通过1600名中国网民的调查数据,基于政治心理理论,分析政治知识在社交媒体偶然新闻接触与政治参与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偶然新闻接触对线上和线下政治参与有正向预测作用.事实政治知识在社交媒体偶然新闻接触与线下政治参与之间发挥负向中介作用;感知政治知识在社交媒体偶然新闻接触与线上和线下政治参与之间发挥正向中介作用.

    偶然新闻接触政治参与事实政治知识感知政治知识

    从"游"到"民":DNA数字游民公社的组织力量与乡村嵌入

    陈拓李立杰王珏
    7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社会形态演变的浪潮中,数字游民群体横空出世,形成了"互联网人才散落乡村"的奇妙景观.通过对16位数字游民及4位利益相关者的深度访谈,本研究着力分析了DNA数字游民公社的群体行动模式与再组织力量构成,发现其在"承诺-工具-协议"的框架视域下形成了新集体主义的行动模式.该模式虽能系统性地调和群体内部多元个体共存,却无法直接凝聚个体意志,将其转化为群体对外行动力,呈现出群体能动性不足的"困境".而此时,新集体主义框架下"再组织"实践正尝试以情感动员与群体性支持催生组织吸引力,进而弥补行动力不足的缺憾.但事实证明,数字游民受限于社会资源的集中式分布与社会生存的不确定性,在群体内部的本体性支持与社会大环境下的隐性焦虑中徘徊衡量,在嵌入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中陷入困境.通过探究该组织的群体行动模式、组织行动力及其在地实践的现实困境,或将为其它地区的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参考路径,助力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层优化.

    数字游民公社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新集体主义数字乡村建设

    跨国移民的身份认同与社会世界:基于媒介生成性的视角

    陈洁雯
    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度媒介化时代,跨国移民的日常生活与媒介相伴,他们由交往建构的社会世界与媒介深深交织在一起.研究比照罗伯特·E·帕克的移民研究,通过对加拿大华人移民为期1年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探讨当代跨国移民的身份认同特点,描述媒介为移民生成了怎样的社会世界与认同,以及这种认同与媒介生成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与帕克所在的报刊时代不同,融入或同化不再是移民群体的必然选择;媒介及其基础设施的脱域化和无边界化重塑了移民的社会世界,他们对周遭世界与共同世界、全球与地方、虚拟与实在之间的感知逐渐模糊,地域不再是身份认同明确或唯一的支撑,媒介创造出与地点无关的认同和归属感.在这个意义上,媒介生成了跨国移民新的身份认同,而且这种认同往往是混杂的、纷乱的、碎片化的、不定向的.媒介基础设施的脱域性和无边界化弱化了曾经跨国移民身上独有的漂泊情结,维系着他们与母国千丝万缕的勾连,保留着其精神世界的认同和归属.

    跨国移民身份认同社会世界媒介生成性

    数字跨国:中国留英学生网络社会支持获取行为研究

    张帅
    9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轫于前互联网时代的跨国理论在当前人类数字化生存的背景下有了再度审视的必要,跨国者的网络社会支持获取行为则为其提供了一种视角.研究择取了中国留英学生这一存在着学术张力的跨文化群体,以"信息饱和"为原则招募了63名留英学生及其家长、教师、朋友等10位相关人士进行半结构访谈.研究发现了四类留学方式影响下学子获取网络社会支持的平台使用策略.第一类学子以获取学位回国发展为目标,国内平台使用呈现出广泛而精细的状态,国外平台则是基础和粗放式的.第二类学子抱持体验型心态,在国内平台上保持必要联系,将国外平台视为外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进行广泛接触,但卷入度相对有限.第三类学子以融入英国为目标,转而将国外平台作为网络支持主阵地.第四类学子为留学多年后因故回流至国内者,使用国内平台获取支持时表现出探索性、功能性和反思性特点,国外平台使用则出现适度简化及较多获取国内信息的回返式状态.基于上述发现,研究提出"数字跨国"概念,更新了跨国理论的概念范畴,指出数字跨国场域正由传统二维实景转变为虚实结合的多元空间,并将跨国媒介实践的整体性认知发展为既有共同路线、亦有以关系为核心的异质化行动.

    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网络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