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研究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耿晓东

月刊

1674-8883

Xwdk66@163.com

023-63907845

400012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Journalism Research Herald
查看更多>>《新闻研究导刊》是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部刊物《新闻导刊》的基础上改版而成。该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媒体时代基于乡村振兴的师范生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应丽莎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心理学是师范类教育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的实质和内涵,体验教师这份职业的使命担当,涵养教育情怀.因此,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使命感,成为当前师范生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践研究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媒体时代师范生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探索.文章研究发现,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乡村教育的振兴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情怀、有能力的乡村教师.而师范生正是这些乡村教师的后备军.要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使命感.而在教学实践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融合乡村振兴是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研究发现,新媒体时代,教师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搜集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教育心理学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源,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能够有效加强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理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互动式、讨论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职业观,从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教育使命感的优秀乡村教师.

    新媒体乡村振兴课程思政教育心理学师范生

    新媒体时代民办本科网络思政话语权构建策略研究

    林霄古梦雪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深入剖析了新媒体时代民办本科网络思政话语权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一系列构建策略,旨在增强民办本科教育机构在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权重.考虑到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多样性与即时性,以及民办本科院校相对薄弱的思政教育资源,研究的重点聚焦于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透彻地评估了民办本科教育在网络思政领域的特色及其话语权表现.研究发现,民办本科网络思政话语力量尚弱、内容创新不足、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平台资源整合不够有效、网络舆论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创新网络思政内容以提高吸引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提升专业能力、搭建平台资源整合体系以及优化网络舆论环境以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等策略.结果表明,实施这些策略不仅能够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研究的价值在于为民办本科教育机构提供了针对性的网络思政教育发展路径,同时也意识到每所院校在执行时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此外,考虑到新媒体技术不断迭代更新,未来工作中还需面对策略更新和适应性等方面的挑战.本研究的新颖之处在于提供了系统性理解和应对策略,为民办本科教育机构在新媒体背景下稳步推进网络思政工作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新媒体时代民办本科教育网络思政话语权构建策略网络思政专业能力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策略探析

    葛鸿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以独特的传播方式、广泛的覆盖面和高效的互动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工具.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媒体教学课堂,巧妙设计师生互动环节,这不仅可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境,还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文章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深入探讨新媒体的内涵与特征,从教育平台拓展、教育吸引力提升和与时俱进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在此基础上,文章探索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策略:积极改进教育理念,主动应用新媒体平台;注重课程教学规划,加强新媒体的应用;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优化课程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文章旨在提升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

    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提升

    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文化传播和全民数字素养提升研究

    刘庆庆左莹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驱动力.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新质态,关键在于让数字化融入文化传播,为传统文化传播和全民数字素养提升注入强大动能.文化新质生产力凭借多维前沿数字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和促进数字文化成果全民共享,增强沉浸式交互体验和引发用户情感共鸣,创新文化演绎形式和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为传统文化传播和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带来全方面革新.然而,数字技术的应用也为传统文化传播与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带来技术壁垒、"数字鸿沟"、内容隐忧、监管难题、认知差异和价值冲击等挑战.文章认为,为应对技术挑战,政府应主导跨界合作,搭建合作桥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共享资源、互补优势,引进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共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框架;为应对内容与监管难题,需深挖优秀文化内涵,把关内容质量,强化技术监管和法律宣传,规范公众行为;为应对认知风险,需从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培养内容上加强教育推广,全方位提升公众数字素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传统文化传播生态,促进文化繁荣与文明进步.

    新质生产力传统文化传播数字素养机遇与挑战策略

    新媒体时代许昌三国文化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孙静张静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是一座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旅游是宣传文化的重要手段.河南省许昌作为三国时期的汉魏故都,拥有丰富的三国文化遗产.近年来,许昌市非常重视旅游对三国文化的宣传与营销功能,但目前许昌三国文化旅游营销形式单一、知名度有待提高.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态,为旅游营销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机遇.旅游城市或企业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提升旅游知名度.文章首先分析新媒体在旅游营销中的应用,借助新媒体能够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实时互动、精准分析用户的需求等.然后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等方法,梳理许昌现存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基于文化基因理论,文章挖掘许昌三国文化基因,从显性物质文化载体和隐性精神文化载体两个方面构建许昌三国文化基因谱系.同时分析许昌三国文化旅游营销中的短板,如三国文化宣传形式单一、三国文化知名度低且尚未形成品牌、缺乏新媒体营销手段等.最后,文章从打造三国文化品牌与IP、搭建新媒体营销平台、开发数字化营销系统、设计体验式旅游项目等方面,优化许昌三国文化旅游营销推广途径,以期为许昌三国文化旅游营销提供参考.

    新媒体许昌三国文化旅游营销基因谱系

    国际传播语境下外语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周莹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传播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特别是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如何有效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向世界传递真实、客观的中国声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外语人才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此,文章重点探讨在国际传播语境下,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阵地的高校,应如何有效培养外语人才,以促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文章采用文献分析和归纳总结等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明确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和外语人才的角色定位,并归纳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策略.外语人才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执行者、推动者,是国际信息的精准传播者,发挥着其他人难以替代的作用.为了有效培养外语人才,高校需要优化教学设置、深化国际合作、完善激励机制,注重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体技能.通过实施上述策略,有助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现中国形象.

    国际传播外语人才中国声音交际能力国际视野

    智媒时代AI手语主播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重构与伦理审视

    李星婷王岩杰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促使媒体传播格局的解构与重构.新闻报道的外在技术环境发生改变,智能化叙事的媒介生态形成.AI手语主播作为新技术环境下的产物,因手语规范性强、形象逼真度高而被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一定程度优化了听障人士的新闻获取体验.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探讨智媒时代AI手语主播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以及应用中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研究发现,AI手语主播通过数据化用户认知、多元化使用场景和奇观化视觉呈现等手段,增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力度,拓宽新闻访谈类节目的应用边界,扩展数字经济跨领域合作前景.但是,其应用中可能引发算法歧视、权益损害、情感缺失等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分别因设计者根据一定算法逻辑的"数据投喂"、基于"拟真仿像"理论的"灵韵危机"和以"离身"模型方式映射的"数字孪生"所致.

    人工智能AI手语主播新闻报道听障人士"数字孪生"

    体育赛事吉祥物创新性发展思路研究——以"冰墩墩"和"江南忆"为例

    申宁涛王静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赛事吉祥物作为城市吉祥物的重要类型之一,在体育赛事活动的宣传推广、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体育精神的传播、观众与赛事的情感维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赛事吉祥物是城市文旅品牌塑造和城市文旅资源转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吉祥物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文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体育赛事吉祥物设计开发项目往往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其生命周期不应局限于体育赛事期间.文章以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杭州 2022 年第 19 届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为研究案例,分别从吉祥物项目的设计定位,形象、名称和数目,平台规格,营销宣传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文章认为,大型体育赛事吉祥物应在体育赛事结束后完成"生命蜕变",作为独立动漫IP和城市资产的一部分来进行持续性品牌化包装、营销和推广.文章旨在为大型体育赛事吉祥物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思路参考.

    吉祥物大型体育赛事城市文旅城市品牌形象吉祥物经济

    粉丝经济视域下图书直播路径探析

    张昊许金琼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销售模式,凭借独特魅力和强互动性,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在出版领域,直播带货已经成为提升图书销售业绩、扩大图书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文章深入研究粉丝经济视域下图书直播的路径,认为要提升直播带货效果,出版机构首先要深入认识粉丝经济的内涵,认识主播作用.直播带货不只是一种销售手段,更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其充当着粉丝与品牌之间的情感纽带.这种纽带基于价值认同,一旦建立便会激发粉丝强烈的消费意愿.出版机构应善于运用直播带货,通过实时互动、直观展示和个性化推荐等途径,强化与粉丝的情感联结.其次应提升知识服务水平,精心维护粉丝社群.出版机构需敏锐捕捉行业发展动态,持续提升直播内容品质,强化传播效果,抢占市场先机.最后应建构消费符号,打造出版业生态品牌.通过数据分析,为粉丝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推荐.

    粉丝经济图书直播直播带货情感纽带消费符号品牌

    高职院校新媒体矩阵建设现状与策略研究——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为例

    姚姝裴玮艳徐晨怡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媒体育人工作面临全新挑战.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网络育人模式瞬息万变,推动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教育管理"上网融网",搭建新媒体矩阵已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文章研究发现,当前高职院校新媒体矩阵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在建设思路、构建机制、运维策略、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亟待完善.文章认为,高职院校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融合校园媒体育人功能,实现构建新媒体矩阵的路径探究.矩阵成员在宣传联动、舆情联处、资源联享等方面,要充分利用所辖新媒体平台进行高效互动,定位栏目建设、搭建媒体矩阵、加强有序管理,构建"三层级一整体"的立体化新媒体矩阵搭建体系,有计划地逐步完善学校、学院(部门)、教师、学生的四级垂直网格系统,形成以"两微一端一抖"为中心的校园新媒体矩阵,以此避免出现学校官方平台"单打独斗"、二级平台"一盘散沙"的无序运营局面.此外,矩阵平台要共同发声,互帮互促,形成校园新媒体融合发展、共同传播学校好声音的局面,使"校—院—师—生"新媒体矩阵真正做到"建得好、管得了、用得上",切实发挥校园新媒体矩阵的育人作用.

    新媒体矩阵校园媒体育人作用新闻宣传教育管理网络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