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匡镜明

月刊

1001-960X

adge@bit.edu.cn

010-68912292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5号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Journal Academic Degrees & Graduate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高等教育专业理论刊物。贯彻国家有关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方针,围绕研究生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开展研究与探讨,交流各高校、科研单位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学术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贯彻落实学位法,加快推进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建设

    梁传杰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学位法颁布为契机,高校应关注学位法新规制、教育改革发展新变化、稳定有序发展新要求出发点,全面把握改革发展形势;找准需要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改革导向关键点,系统谋划整体方案;找准制度层级性、规制新变化、重点领域改革、公文写作规范切入点,科学修订制度文本;找准组织领导、修订顺序、修订程序、制度宣贯着力点,合理规划实施路径.

    学位法整体方案制度文本实施路径

    学位授予具体标准制定权的法理省思

    魏文松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颁布的《学位法》第22条是国家立法对学位授予具体标准制定权进行赋权的法律依据,构成了这一权利的规范基础.法律授权与大学自治的双重授权逻辑,能够解释学位授予具体标准制定权正当性基础的基本法理.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核心是这一权利生成的深层次法理.行政法规赋权难以构成上位法依据、司法权介入学位授予纠纷受到限缩以及大学自治面临合法性与合理性危机,是学位授予具体标准制定权在适用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遵循法律保留原则、正当程序原则、比例原则,能够促成对学位授予具体标准制定权在原则层面的多维度约束.对学位授予具体标准制定权的合理规制,应当基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这一目标,并以此作为价值基础.在立法上可以采取统一规定与列举情形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明确学位授予具体标准制定权的行使限度.在司法审查环节需要实现程序性审查与合理性审查的双轮驱动.此外,现代大学自治也应当保持一定的谦抑性.

    学位授予具体标准制定权法律授权大学自治人的自我实现

    学术评价的本质属性及其可诉性初探——以学位申请的"论文评阅"环节为例

    周详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首次在学位领域的法律与行政法规中新增了"学术评价"概念,学术评价活动从传统惯习成为法律规制,具有了法定身份.学位申请中的学术评价属于研究生培养质量"出口管理"的重要环节,决定申请人是否能够获取学位证书.梳理历年来与学位相关的司法案件可以发现,司法介入学位纠纷通常回避了论文评价等实质性内容,使其成为司法实践中的灰色地带.作为学术评价的重点内容,高校设定论文评阅环节具有上位法依据,但论文评阅结果能够直接影响学位授予行为,因而也引发是否可诉的争论.与此同时,论文评阅又是论文评审专家专业意见的独立表达,是学者独立行使学术判断权利的重要领域,不构成完整的行政行为,不应具有可诉性.论文评阅具有双重属性,在学位论文评阅过程中,学校在尊重评阅专家的学术自主判断的同时,需要适当设定并严格履行程序,履行告知和审核的各项义务,规范学位申请审核行为.这是《学位法》严格质量控制、依法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位制度学术评价学位申请论文评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角色伦理:演进逻辑、概念厘定和功能定位

    张艳宁薛晨肖敏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扮演重要角色、担当重要责任,其角色责任的演进经历了初步成型、恢复发展和明确规定三个阶段,遵循着从关注数量规模逐渐转向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的责任目标定位、从单一学术指导转向全面培养发展的导师责任内涵深化、从国家外部管理转向高校内部管理的导师管理规制完善、从导师"终身制"转向全过程动态监测的导师评价标准规范的演进逻辑.以角色伦理为理论依据,提出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角色伦理的概念,是指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的角色扮演中,遵循着由责权定位、伦理期待和道德规范构成的伦理行为模式.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导师角色具有多重性、社会性、规范性和秩序性的特征,进而其角色伦理发挥着价值引导、责任培育、行为规导和和谐互动的功能.

    第一责任人角色伦理研究生培养

    论我国导师—研究生关系的优化路径——一个"契约关系"与"特别权力关系"融合的视角

    翟翌杨頔赵伟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高校既有的导师—研究生关系实际上是围绕传统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构建的.导师对研究生的权力是一种兼具管理性和学术性的复合权力.传统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下的导研关系存在不适应权利保障及依法治校要求、导师权力较大不易构建维系和谐导研关系、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以契约重构我国导研关系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可以《研究生与导师协议框架》《导师—研究生培养协议》《补充性协议》等为参照,探索优化导研关系的具体契约形式,通过将契约与原有机制相融合,完善既有制度.这种融合主要体现在通过具有行政契约性质的导研契约调整及协调现有的管理制度,明确和优化导师权力与研究生义务的边界.

    导研关系特别权力关系契约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扩招背景下的大团队学术指导链建设研究

    龙宝新周莎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研究生扩招背景下,大团队学术指导现象日渐普遍.全面提升学术力成为研究生学术指导面临的挑战,其集中体现是:师徒式学术指导难以为继,学术指导服务供给侧不足,研究生学术放养、指导延滞现象飙升.破解这些问题的科学思路是:在知识创新链理念指引下,建立学术指导的功能性链接与结构,致力于破解学术指导服务供给侧困境.研究生学术指导链建设的基本机理是:"双链"融合、纵横交合与节点链合.在该机理指引下,适时引入"三全"建设理念,针对性开展指导服务链的延链、补链、强链工作,是全方位提升学术指导链实效与性能的有力之策.

    研究生扩招大团队指导知识创新链学术指导链研究生教育

    导生线上互动缘何存在信息壁垒:特征、模式及破解路径

    叶飞尹珺瑶田鹏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导生线上互动逐渐成为数字时代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要形式之一.探究导生线上互动的主要模式与信息壁垒对于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导师和研究生匹配的访谈与问卷调查文本编码数据,提出信息速度、信息密度和信息精度三维特征,归纳出高效精准、条件制约、供需错位、表面应付、单向付出和消极无效等六种导生线上互动模式,揭示了导生线上互动的能力、感知、利益、权力和情感方面等信息壁垒.据此,从制度、技术和导生双主体层面提出了破解信息壁垒的路径建议.

    导生互动线上互动信息特征信息壁垒研究生教育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5年征订启事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
    53页

    校企"双核协同"培养工程类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

    周迨琛杨帆刘欣邓方...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校企协同育人合而不深、培养路径存在偏差、育人保障机制不能充分适配现实需求等问题为切入点,构建了学校与企业"双核协同"工程类研究生培养路径,基于北京理工大学开展校企"双核协同"工程类研究生培养创新实践,分析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介绍了"双核协同"培养模式取得的效果.

    工程类研究生校企合作双核协同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

    卓越工程师培养要素再造的实施路径探索

    何静秦安安王磊吴江浩...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政产学协同新需求,推动产教融合深度发展愿景,从培养要素再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出发,提出培养要素再造的总体思路.形成"四举措、三交替、双改革、一驱动"的实施路径,促使卓越工程师培养从原有模式变革为新型模式.通过四项举措统筹人才培养流程,完善项目制育人机制,实现培养流程再造;采用三重交替融通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工学结合新方案,推动培养方式再造;双向改革转变人才培养内容,促进多元化有机融合,满足培养内容再造;通过一体驱动强化人才培养动能,激发教育新质生产力,探讨培养动能再造.

    卓越工程师培养要素产教融合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