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月刊

1007-5968

xxdj@163.com

027-50769366

430079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78号18楼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ournal Xuexiao Dangjian Yu Sixiang Jiaoyu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教育系统唯一党建期刊,受到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和全国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专家、学者的关心和重视。它以探索新时期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服务学校党政领导、政工干部、辅导员为宗旨。宣传典型、传播经验、探讨问题;突出理论性、前瞻性、实用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大数据促进高校思政课"讲道理"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

    余永跃李忆辛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运用大数据促进思政课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文章立足当前大数据快速发展的现实背景,从如何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三个方面揭示了大数据促进高校思政课讲道理的独特作用;从思政课大数据"如何来、如何选、如何用"的基本维度分析了运用大数据促进思政课讲道理的内在逻辑;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观念、平台、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运用大数据促进思政课讲道理的关键策略.

    高校思政课大数据讲道理解释

    高校思政课教学加强历史自信教育略探

    张佩佩苏洁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学加强历史自信教育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能够深化大学生对国家、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构成了历史自信的强大底气,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加强历史自信教育的重要依据.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从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强化课程内容供给和优化课程教学形式三个方面加强历史自信教育,帮助大学生增进历史认知、把握历史主动.

    高校思政课历史自信教育历史自觉

    高校思政课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理论逻辑、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骆笑陈思
    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出的重要要求.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有内在的理论逻辑,以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为理论渊源,以思政课的系统与运行为逻辑场域.同时,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是高校思政课一脉相承的教学规律,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从尊重双主体的地位、推进内容供给侧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方面发力.

    高校思政课灌输性启发性

    试析"红色微视频"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熊平安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视频时代为高校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新思路,组织学生拍摄"红色微视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纲要"课实践教学模式.拍摄"红色微视频"必须遵循为实现"纲要"课价值目标服务、尊重历史、避免娱乐化的原则.教师应在实践教学各环节,包括布置任务、编写剧本、演绎剧本、展示成果、挖掘特色等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

    高校"红色微视频""纲要"课实践教学

    民法典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探析

    江舟江勇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法典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八五"普法任务的内在要求、培育德法兼修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和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思政课教师应立足德法互彰,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树立问题导向,聚焦当代大学生现实生活;坚持知行合一,以培养法治行为习惯为旨归,通过重构教学单元、优化案例教学、丰富实践体验等方法,提升民法典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

    大学生民法典教育"思想道德与法治"课

    爱国主义融入"纲要"课的三重维度

    魏灵学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弘扬爱国主义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目标.爱国主义融入"纲要"课可从知识探究、情感内发与教学实践三个维度展开,在知识探究层面,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引导大学生从宏观的历史演进中把握爱国主义"是什么";在情感内发层面,要在解读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切实增进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心理认同;在教学实践层面,要搭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立体式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史料展示、课堂互动与社会活动让大学生将爱国主义的知识、情感外化为生动实践.

    高校爱国主义"纲要"课课程教学

    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情怀研究

    冯茜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情怀建设,应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重要论述,以党的全面领导筑牢思政课教师思想根基,以特色协同教研体系打造思政课教师职业成长平台,以系统性自我教育激发思政课教师情怀内驱力,切实提升艺术院校思政课实效性,落实培养德艺双馨文艺人才的教学目标.

    高校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情怀

    善用"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的进路

    王雪刘世华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育时代新人要善用"大思政课",而善用"大思政课"的关键抓手是建设"大课堂"、建强"大师资"、建好"大平台".建设"大课堂",即将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网络云课堂、专业课堂有机结合,实现不同课堂空间的联动育人;建强"大师资",即在提升专职教师能力的同时打造校内外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实现不同教育主体的协同育人;建好"大平台",即通过开发利用特色教学资源,整合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网络和现实教学资源,实现不同教育资源的合力育人.开展好"大思政课"建设能为时代新人培育提供更广阔的育人空间、更多元的育人主体、更丰富的育人资源.

    "大思政课"时代新人大课堂大师资大平台

    高校共青团"团建式"课堂育德模式研究

    袁永强张亚席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共青团作为"育德"的重要主体,在新时代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以提升高校共青团"育德"效能为出发点,创新"团建式"课堂这一"育德"模式,通过"讲授型""参与型""互动型""探索型"四种不同类型的课堂形式,着力构建学生的道德知识体系、营造学生的道德感知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辨析思维、形塑学生的道德伦理观念,在高校共青团育德框架下,由学生自主形成"育德"过程中一致性的道德研学、道德认同与道德自觉,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水平的目标.

    高校共青团育德模式"团建式"课堂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李瑶曦徐兰格
    6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智能化、精准化、全域化.价值维度上,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应了时代所需,契合了学生主体需求,助力了教育数字化变革;现实维度上,该领域也存在弱化教育引导功能、固化青年认知模式和泛化数据监管风险等负面问题;实践维度上,教育主体、教育内容、传播渠道、教育对象和育人实效等要素在转变中不断被激活和优化.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性与能动性对于推进以智化人、以智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