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陈建龙

季刊

1005-5738

cxq1106@126.com

0891-6327224

850000

西藏拉萨市江苏路36号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建国以来,西藏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自治区唯一的CSSCI来源期刊,创刊于1986年。《学报》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交流。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西藏服务;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学报》突出藏学研究、西部大开发中民族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等研究内容。为高校教师、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关心藏族文化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藏药名称英译规范化研究

    索朗旺姆强巴央金杨艳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医药是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药于公元18、19世纪传入欧洲和美国并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目前我国仍需进一步推进藏医药国际传播来巩固和提高中国在藏医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文章以藏药名称英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目的,分析了藏医药在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藏药名称的特点以及国内外藏药产品和各种文献中藏药名称的翻译现状,提出规范化藏药名称的翻译策略和具体翻译方法,以提高中国藏医药国际传播的实效性,掌握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藏药名称翻译规范化国际传播

    唐朝初期中原与吐蕃佛教交融依存语境解读

    李军周志琴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吐蕃与唐朝因中原佛教结缘,而双方的交融依存发端于唐朝重启了儒家孟子性善论仁道思想,摒弃了过去天赋神权论的儒家思想.儒学扬弃之后在唐朝初期强调"仁"道,唐朝因"仁"和合吐蕃,佛教的中国化也在唐朝初期有了新的面目:"提倡众生平等".儒学的"仁"转化为佛学的"众生平等"理念,形成了吐蕃与中原的基本交往范式,即以佛教为抓手,而以借鉴唐朝的基本思想为内容的事实.这也说明佛教在唐朝真正开始中原化了,而佛教在吐蕃还远未开始吐蕃化,文成公主入藏意味着吐蕃与中原启动了交往交流交融的加速模式.

    唐朝吐蕃佛教交融依存

    文史互证视域下晚清驻藏大臣的咏藏诗探析

    杨茜雯刘波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中央王朝对西藏的统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西藏地方与中央王朝往来频繁,良好密切的民族关系促进了咏藏诗的繁荣.驻藏大臣作为清廷派往西藏的"最高行政长官",长年累月驻扎在西藏,切身感受着西藏的山川美景、风土人情.晚清时期的瑞元、斌良、有泰、联豫等驻藏大臣将边地风情写进了自己的汉文诗歌里,一方面其文学创作完善了中国文学的地理版图,另一方面其咏藏诗又是晚清社会历史的反映,对研究晚清西藏多元主体的互动、多民族的交流等具有存史、补史的作用.

    驻藏大臣晚清咏藏诗:文史互证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中坚——以爱国高僧麻倾翁为个案

    刘永文王妍
    110-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麻倾翁作为僧人进藏学法,研究"五明""密宗",获"倾哉"职位.著《观音三要讲演集》,获尊称"麻坞倾哉".凭借宗教界的地位,在西康参与创建"五明学院"筹建工作,还在内地参与"无锡汉藏佛学院"的组建工作,并主坛念经,消灾弥乱.积极参与调解康藏纠纷与当地寺庙冲突,主动宣传"三民主义",努力于地方稳定工作,巩固边疆国防.在地方与中央召开的相关会议上,积极递交提案,参政议政,力图促进边疆建设.利用自己德高望重的身份参与组建"康藏贸易公司",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抗战.通过报刊传播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进步理念,并积极投身抗日宣传工作.作为康区精英,放眼世界,与内地人士广泛接触,主动参与各类社交活动,加强交流,促进民族团结.麻倾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爱国高僧麻倾翁

    论康巴藏族作家群汉藏文化互融书写

    吴道毅吴行健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巴藏族作家群汉藏文化互融书写,主要包括以茶马互市为轴心的汉藏文化互融书写,以汉藏通婚为轴心的汉藏文化互融书写,以民俗、建筑、宗教等为重心的汉藏文化互融书写.它不仅凸显了汉藏民族对彼此文化的认同感,彰显了汉藏两个民族的友谊与感情,歌颂了汉藏民族"一家亲"的和谐民族关系,而且对汉藏族等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与安定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康巴藏族作家群汉藏文化互融茶马互市通婚

    旧识、新知与共同体叙事:清代文本中的"文成公主"书写

    何文华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以前,"文成公主"书写主要以"唐蕃和亲"历史事件为中心略载于各朝史籍,随着更多清人入藏并撰著,文成公主"西域成圣"的藏地新知开始在汉文文本中流传.文章通过清人志书、诗赋、游记等,论述其在不同时期的书写呈现,从其对内地史籍、"藏人云"与藏文史籍内容陈述中,可以窥见书写者主体在清朝治藏影响下历时性的藏地见闻与感知重构.变化发展的文本书写,呈现出清人对内地与藏地多元文化的并蓄兼收与情感交融,这一时期"文成公主"的书写,实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结晶.

    清代共同体叙事文成公主多元一体

    西藏著名爱国人士邦达养壁生平研究——以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视角

    祁芬莲王小彬
    135-143,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西藏地方著名爱国人士邦达养壁在抗日战争、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的道路选择和思想转变为个案,证以相关史料,探讨近现代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从中管窥以"邦达昌"为代表的康藏人民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历程.

    西藏爱国人士邦达养壁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于县域乡村振兴视角的甘青川藏族聚居县返贫风险研究

    金炳镐崔慧芳
    14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旨在对甘青川藏族聚居县的返贫风险进行研究.样本数据和资料源于对甘青川藏族聚居县精准扶贫及脱贫工作的田野调查.通过调研甘青川三省藏族聚居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从中总结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如迭部县"特色产业模式"、泽库县"拉格日模式"、若尔盖县"跨地域协作模式",发现在实践层面,甘青川藏族聚居县存在扶贫项目的立项随意性的问题、部分脱贫技能培训脱离实际的问题、易地搬迁扶贫模式带来的问题.文章通过返贫风险分析,针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返贫风险甘青川藏族聚居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

    生态屏障建设与农牧民可持续生计资本积累的互促研究——以《规划》在西藏农牧社区的实施为例

    罗绒战堆艾意欣胡文政
    158-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的实施为线索,基于田野调查第一手资料并从可持续生计资本的视角,从以下几点探析了《规划》实施对西藏农牧区环境改善与农牧民生计资本积累的影响.其一,通过法制建设、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以及农村生活能源的替代,有效遏制农牧民生计对自然资本的过度索取.其二,统筹生态治理与贫困治理,尤其是通过给予贫困农户生计角色转换的机会,减轻农牧户对自然资本的过度依赖.其三,对农牧民因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而造成的生计损益进行补偿.上述措施大幅提升了农牧民可持续资本的积累,为西藏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了动力.研究认为,西藏之所以能通过《规划》实施,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生计改善两难全的事业共同推向成功,新中国的制度理念和制度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引领了《规划》的实施并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财力,而且为农牧民增加绿色收入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生态屏障西藏农牧民生计改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

    西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水平与影响因素分析

    唐雨虹毋宁拉旺卓玛
    167-174,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西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对解决我国整体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熵值法从内外部双重视角对西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进行测度,同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影响因素分析、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检验.提出西部民族地区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提升人力资本作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发展模式等建议.

    西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