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藏发展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藏发展论坛
西藏发展论坛

牛治富

双月刊

1673-2669

0891-6850460

850000

西藏拉萨市鲁定北路9号

西藏发展论坛/Journal Theoretical Platform of Tibetan Development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关注探讨西藏改革发展中的热点、焦点理论与实践问题,为西藏广大党政干部提供学习、研究理论、政策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张培高邓姗姗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从不是毫无意义的运动.以《乌托邦》一书的出版为起点,世界社会主义已走过500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征程的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全面总结,深研其中所蕴含的价值意蕴,有利于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的正统地位,有助于我们守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世界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脉络

    何艳宿造营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开始探索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围绕不同时期的主题与任务,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新时代新征程,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脉络,有利于总结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经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筑牢道路根基、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演进发展脉络

    新时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的三重维度

    杨帆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重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社会环境,为其提供了更加广阔而深刻的实践舞台,更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的驱动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是回应时代挑战、解答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从认知维度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的构建根植于对理论的深刻认同、系统学习与持续创新之中.从价值维度考量,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加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从实践维度探索,理论认同需优化马克思主义表达和传播方式,超越传统"文本框架",注重"人本关怀";理论学习需由被动接受的"外在教育"向主动探索的"内在自为"转变,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创新由"单一封闭"向"开放共享"转变,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回应时代课题中焕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西藏的大众化研究

    卢怀科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创新理论,其推广和普及对于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维护西藏边疆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做好西藏工作的重要前提.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和普及党的创新理论,西藏采取一系列措施,涵盖以上率下、抓住关键、深入基层、广泛普及、学理阐释等多个方面.这些举措展现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全覆盖、重实践等鲜明地域特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夯实了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西藏

    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吴韬钟启超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历史等条件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以及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都存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等突出问题.相较发达地区而言,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状况下,边疆民族地区理应循着历史、理论和实践的内在逻辑,探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生产力跃迁之路,加快形成区域新质生产力.边疆民族地区应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统筹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和口岸经济,构建具有边疆民族地区优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要素保障、创新动能与开放活力,推动旧质生产力向数智生产力进行质态演进,进而实现数智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结构跃迁.

    新质生产力生产力布局数智生产力边疆民族地区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对政权机关领导的制度载体与方式探索

    杨昊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在局部执政条件下的根据地执政党,其领导方式也具体体现在对于革命根据地的执政方略中.194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逐渐实现了从苏维埃政权向抗日民主政权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理论也已经成熟,这为"三三制"的民主建政原则做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具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纲领与边区"根本大法"双重属性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提供了制度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权机关中的如何实现自身的领导方式.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西藏融入成渝经济圈的精神卫生法治面向——基于公共法律服务视角

    刘维新马亚菲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西藏如何有机融入意义重大.西藏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相对薄弱,既应成为融圈入群的应然之维,也应以法治工具助力护航.公共法律服务作为一个法社会学中的政治化、法治化、本土化概念,在现代法治坐标体系中的价值独特重要,其规范意蕴和血缘谱系应首先予以厘清.在理性检视西藏精神卫生法治的公共法律服务面临的三重困境基础上,即地方立法滞后、法治力度不够,关键要素缺乏、体系架构不全,专业人才稀缺、理论研究不足,进一步从三个向度对其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规范进路进行拟制,即强化政治共识、推动政策共融,夯实自身基础、强化法治建设,把准体系要素、搭建融合平台,以期快速提升西藏精神卫生法治的公共法律服务水准.以此为样本,亦可为西藏融圈入群发展中更多结构要素的参与和激活,提供可鉴性理论范式和实践进路.

    西藏法治经济圈精神卫生公共法律服务

    拉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工具选择——一项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

    朱华鹏朱思杰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归纳拉萨市现行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政策工具的类型及特点,探讨优化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政策的途径和方法.以《拉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研究对象,构建政策工具——老年人需求层次的二维分析框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政策工具维度中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三类政策工具分别占比25.97%、59.61%、14.12%.老年人需求层次维度中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分别占比46.15%、35.58%、4.81%、11.54%、1.92%.拉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工具使用中呈现环境型政策工具偏重、供给性政策工具不足、需求型政策工具缺失的特点,应进一步优化政策结构,加强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同时,积极关注老年人中高层面的养老需求,推动高质量、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发展.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政策工具内容分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职教助力相对贫困治理研究

    包金运张春梅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作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大部署,并强调"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等内容,为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职教助力相对贫困治理确立了根本指南.然而,就实践看,当前西藏职教之"供"与地区相对贫困治理之"需"间还存在着衔接不畅和匹配不当等问题.为此,文章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研思理路,拟定了优化路径:价值取向上应致力于实现"由助力脱贫攻坚转向服务乡村振兴、由技术培训转向赋权增能、由宏观普惠转向精准对接",路径选择上须聚焦于实现"在制度赋能中优化基层环境、在多元主体共建共享中构筑'职教共同体'、在模式创新中对接乡村振兴、在精准结对中激发社会潜能",以期为新时代西藏的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乡村振兴职业教育相对贫困西藏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提升策略

    杨英李双龙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教育政策经历了初始、发展、深化、高质量发展四个时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政策有着深层次结构,即始终将思想政治作为其主要内容,也是其基本特征,其演进遵循着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及时代逻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时代问题,因此,要通过跨越时间与空间,构建价值生成式的课程内容;贯通情感与理性,实施家国在场的教学;打通认知与实践,开展知行合一的的实践活动等策略不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政策的效果.

    历史制度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政策演进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