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韩宝平

双月刊

1674-3571

0516-83888205

221008

江苏省徐州市三环南路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徐州工程学院主办的双月刊学术刊物,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高等学术文摘》收录期刊,重点栏目:瞿秋白研究、楚汉文化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年学不至于穀不易得也"释义探微

    朱海臣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论语·泰伯》中"三年学不至于穀不易得也"的释义,历来颇有争议,主要集中在字词的考释方面,尤以"至""穀"二字最为典型.然欲解读此句,除却对字词进行考释之外,还需结合此句的文本语境.首先,研究以《论语》文本的句式结构为参照,从宏观上辨析此句句读的多样性,通过不同的断句方式,揣摩其文本含义的变化,以深入解读文本;其次,在对《论语·泰伯》一章进行句式结构分析时,重点对"三年学""至""不易"等进行辨析,通过归纳其在《论语》其他章节中的句式搭配来观照此句句式结构;最后,结合"至""穀""易"三字的考释,探究此句新义.

    《论语》孔子

    贡祀之争:清英缅甸问题交涉的底层逻辑

    蔡梦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1886年《缅甸条款》缔约之前,中英双方围绕着缅甸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外交交涉.在这一过程中,双方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外交手段均表现出明显的虚实转变,特别是关于缅甸的"贡""祀"是否存留,是策略转变凸显之处.清政府为维护自身"天朝"的虚名,借鉴国际法思维,力图维持传统的朝贡体制.然而,这种做法实际上将缅甸的国家地位从中英实际势力范围的缓冲区,转变为在朝贡体制与条约体系之间的一种模糊的缓冲带.这一系列的交涉对东西方两大体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缅甸条款》中英交涉朝贡体制条约体系

    补本覆奏:明宣德年间中旨确认机制探析

    彭博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明朝,补本覆奏作为覆奏的一种特殊情况,针对的是中官传奉圣旨也就是中旨的覆奏.这种形式的旨意没有经过六科的抄发就直接下达六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不是通过官方正规程序下达的皇帝文书,因此需要补充文书进行汇报或作为备录.宣德年间,伴随着中官权力的增长,中旨逐渐呈现扩大化趋势,因此这一时期的补本覆奏主要起到对中旨的确认作用,体现明宣宗对中官的有效监管.在中官权力逐渐增长和宣德皇帝加强管控的背景下,补本覆奏的主体发生了多次转变.

    宣德时期补本覆奏传奉圣旨六科给事中

    融合教育背景下听障幼儿同伴交往的困境与疏解

    万甜甜周艳芳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融合教育背景下,良好同伴交往对幼儿的认知能力以及社会交往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应重视其同伴交往.通过分析典型个案,研究发现听障幼儿同伴交往的典型困境是:交往对象误解、交往行为消极、交往范围狭窄.针对这些困境,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疏解:增强同理心,提高普通幼儿对听障幼儿的接纳度;坚持自然干预,提升听障幼儿社交技能;构建同伴互助机制,扩大听障幼儿的交往范围.

    融合教育听障幼儿同伴交往

    家庭之"爱"的缺失及回归分析

    史叶玥李长伟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之"爱"是青少年道德成长的基础,具有超越性、无私性和平等性等内涵特点.同时,它是家庭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能帮助儿童强化身体教育,建立生命道德观;培养共情同理心,塑造社会责任感;解蔽个人局限,形成团结合作精神.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家庭之"爱"出现了家庭成员主体缺席,婚姻联盟缩减等经验个体缺席现象和家庭之"爱"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当以及婚姻非爱所系等异化现象.究其根由,乃是父母缺乏自觉心、丢失平等心以及公共精神过度扩张等所致.重建家庭之"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通过自觉心的唤醒、平等风气的建设和公共精神的节制等措施,最终促进家庭德育发展.

    家庭之爱德育家庭教育超越性无私性

    基于碳足迹视角的高校校园低碳布局优化策略——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

    闻达韦力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持续推进"双碳"工作和提倡节能减排的时代背景下,建设低碳校园已成为高校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学生作为高校校园的用能主体,其用能习惯和碳排放行为对校园碳排放有着显著影响.研究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结合碳足迹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实测等方法计算和分析学生在建筑、交通、生活等领域产生的碳足迹,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校校园低碳布局的优化策略及实施路径,旨在为建设绿色低碳校园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碳足迹低碳校园高校学生优化策略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