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姚维传

季刊

1674-8638

ahxzxb@163.com

0551-63454847

230059

安徽省合肥市望江东路115号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改革开放,研究公共管理理论,促进公共管理实践,构建理论探索与应用实践沟通的平台。主要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与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务员制度建设有关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交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反映公共管理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为新形势下政府公共管理研究和公务员培训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大国小农"国情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及政策体系优化

    孔令刚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小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发展现实是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面.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我国农业进入全面转型升级和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新的战略阶段.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亟须从增产导向型转变为质效和竞争力导向型,形成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目标,以镇为基本单元的跨行政村小农户就近就地产业链式协作发展的新格局,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大国小农根基性产业正外部性农业现代化农业新质生产力政策体系优化

    社会融合视角下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探赜——基于Logistic模型的实证研究

    王敦辉甘满堂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进而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文章基于2023年873份农民工问卷,在社会融合视角下,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实证研究表明,只有58%的农民工具有城市定居意愿.农民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家庭随迁人口数量、城市迁移时间长短等因素对定居意愿均没有显著影响;参加本地医保、身份认同、经济收入、健康状况、承包地等因素对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影响较大;社会参与度、闲暇生活、居住证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民工的定居意愿.如何持续提升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文章从社会关系融合、经济收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农民工社会融合视角城市定居意愿logistic回归模型

    中国城乡融合研究进展、热点探析与趋势展望——基于CNKI和WOS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彭宜红方伶俐
    1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融合是中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内容.文章使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和WOS数据库相关文献制作研究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中英文文献城乡融合研究热度呈上升趋势,与英文文献相比,中文文献研究呈现起步晚、发展快、成熟度高的特点.当下该研究的重点是中国城乡融合,主要聚焦于中国城乡融合机理的分析,在中国城乡融合理论体系搭建、时空层面演变机理探索、城乡融合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可视化分析乡村振兴数字经济

    绿色发展视角下增强脱贫群众减贫韧性的实践路径

    杨志萍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我国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面对来自内外部的各种风险,脱贫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不足,极易出现返贫.所以,亟须以绿色发展的可持续性来应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强脱贫群众的减贫韧性,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脱贫地区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逐步解决绿色发展中的问题,在增强乡村治理韧性、金融支持韧性、产业发展韧性、人才支持韧性、自我发展韧性等方面发力,不断增强脱贫群众的减贫韧性,实现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绿色发展内生动力减贫韧性绿色金融共同富裕创客

    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优化路径研究

    方堃蔡金平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以"党建引领+集体重塑"的模式,成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文章通过对全国典型——"烟台经验",以及安徽省芜湖市和宿州市萧县的典型案例的分析,指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在实践中亟待解决如政策统筹不够、专业资源短缺、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应加强党建引领,政策层面加大统筹支持;优化资源,因地制宜培育重点产业;利益联结,内生提质促进各方共赢.

    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农村基层农村党建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有效的实现路径——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刘雨昕陈建
    4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基于复合治理理论,文章以27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索治理主体、治理资源、治理工具、治理空间、治理价值五个条件变量对乡村治理有效的复杂因果机制和组态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多元治理主体是乡村治理有效的必要条件;多元治理主体通过协同共治、价值兼容、空间搭建与资源配置三种路径驱动乡村治理有效性提升;治理价值的兼容可以和治理空间搭建与治理资源要素配备的条件组合相互替代,进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乡村治理有效是多因素作用下的复杂因果关系,在具体的乡村治理实践中,需要根据已有的治理要素,灵活选择乡村治理路径.

    乡村治理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复合治理理论治理有效

    新时代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逻辑、现实难题和制度保障

    张文羽张远新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新时代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具有深刻的必然逻辑,它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是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仍面临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农民发展能力及信心相对缺乏等难题.新发展阶段,应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完善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为新时代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新时代农民共同富裕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干部驻村机制的历史轨迹、演进逻辑和变迁动力

    罗碧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部驻村机制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村工作的有力抓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密码.文章以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为关键节点,研究发现,干部驻村机制在作用发挥上呈强化—弱化—再强化的变迁轨迹;在变迁模式上具备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因素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漂移和转换实现渐进性变迁,存在以动员手段实现国家权力在场的路径依赖;变迁的动力是制度环境从强调权力下沉、权力回缩到权力嵌入的改变,观念从阶级斗争、经济建设到共同富裕的转换,行动主体间基于利益追求的互动.在全面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干部驻村机制还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干部驻村机制变迁轨迹变迁逻辑动力机制乡村治理

    粮食安全战略中的粮食流通行政执法探析

    李凌云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政执法是推动粮食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法律制度,具有特定性、职权性、程序性、裁量性的鲜明特征,可类型化为行政许可、行政备案、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方式.通过行政执法有助于贯彻粮食流通法律规范、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护公众合法权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前粮食流通行政执法尚有不足,具体表现为主体单一且能力偏弱、行为方式失范、程序不够规范以及保障相对欠缺.为完善该项制度,一要以协同执法开拓监管新模式,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加强与其他部门、社会力量的协作;二要运用法律解释机制进行优化,确保行为方式的合理性;三要构建"平战结合"的程序,促进常规程序与应急程序并重;四要塑造多元化的保障机制,改进信息技术、监督协调、行刑衔接等措施.

    粮食安全粮食流通行政执法行政过程论协同治理

    以人才培养助力和美乡村建设的现实境遇与时代进路

    刘欢许川川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关键在人,人才对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人才培养迎来诸多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乡村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不相适应、乡村人才培养主体力量发挥不充分、乡村人才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乡村环境对人才吸引力相对偏弱等现实难题.鉴于此,要从结构性改革、主体共同体构建、体制机制建设、乡村环境改善等方面出发,为乡村人才培养助力和美乡村建设提供路径选择.

    和美乡村建设人才培养乡村振兴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