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藏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藏科技
西藏科技

高志勇

月刊

1004-3403

xizangkeji@vip.163.com

0891-6824843

850001

西藏拉萨市北京中路93号

西藏科技/Journal Tibet's Science &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由西藏自治区科技厅主管主办,是全区唯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本刊旨在宣传党中央、自治区党委有关科技的方针、政策,介绍国内外各领域科研成果及推广应用,宣传西藏的科技事业发展,并为政府决策部门及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拉萨市秋季鸟类的多样性

    汪兆翔周吉乾胡继平刘善思...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鸟类多样性是生态保护的重要指标,为进一步了解拉萨市秋季鸟类的多样性组成情况并掌握其居留信息,于2021年秋季在拉萨市的五县三区开展了鸟类多样性的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2目34科88种.在区系组成上包括古北界鸟类58种、东洋界鸟类5种、广布种鸟类19种、特有种鸟类6种;居留型中留鸟64种、夏候鸟4种,冬候鸟12种、旅鸟8种.从生境和鸟类多样性关系上看,灌木林的鸟类多样性程度最高.拉萨秋季鸟类以雀形目种类占比最大,雁形目鸟类数量最多.濒危和受保护鸟类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0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濒危1种,易危6种,近危8种.被IUCN列为濒危2种,易危2种,近危5种.列入CITES附录Ⅰ的2种,列入附录Ⅱ的11种.

    拉萨秋季鸟类多样性鸟类区系环境保护

    乌奴龙胆组培快繁体系研究

    鲁跃东尼珍央金拉姆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建立乌奴龙胆的组培快繁体系,该研究选用采自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羊达乡境内的乌奴龙胆植株进行组培快繁实验.实验对乌奴龙胆的合适外植体、HgCl2溶液最佳消毒时间、最佳不定芽诱导分化培养基、最佳生根培养基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带节茎段适合作为乌奴龙胆组培实验中的外植体,叶片块不适合作为外植体;HgCl2溶液最佳消毒时间为6min,平均未污染率为66.67%±3.33%,平均成活率为63.33%±3.33%;最佳不定芽诱导分化培养基为:P7处理组(MS+0.1g/L肌醇+30g/L蔗糖+5g/L琼脂粉+2.0mg/L 6-BA+1.0mg/L IAA pH5.6),平均芽增殖倍数为2.47±0.12,平均芽长度为17.07±1.56mm,平均未玻璃化率为80.00±5.57%;最佳生根培养基为:T5 处理组(1/2MS+0.1g/L肌醇+30g/L蔗糖+5g/L琼脂粉+0.3mg/L NAA+0.3mg/L IBA pH5.6),平均生根率为100%,平均生根数为3.63±0.09条,平均根长度为39.03±0.30mm,平均根健康率为85.27%±1.22%.

    乌奴龙胆组织培养快繁

    西藏天敌寄生蜂两新记录种

    李宏亮刘桓吉张彦周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藏境内进行昆虫天敌资源调查时,采集到大量的农林重大害虫皱大球蚧、樱桃球蚧、绛蚧,并饲养出2种花角跳小蜂(膜翅目:跳小蜂科),即不列颠花角跳小蜂Blastothrix brittanica Girault,1917(寄生皱大球蚧、樱桃球蚧)和中国花角跳小蜂Blastothrix chinensis Shi,1990(寄生绛蚧),经文献及数据库查询确定为西藏新记录种,这2种花角跳小蜂均为重要的膜翅类天敌寄生蜂.对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分布和寄主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并给出了花角跳小蜂属中国种类的分种检索表.该研究将有助于西藏地区生物防治工作的开展.

    膜翅目跳小蜂科花角跳小蜂新记录西藏

    拉萨地块东部石炭—二叠系地层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及启示

    吕龙颜家强吉风宝
    24-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拉萨地块东部连续出露石炭—二叠系海相地层,研究其物源对揭示松多古特提斯洋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工布江达娘蒲和林芝龙得地区石炭—二叠系地层开展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定年结果表明该套地层最年轻的年龄簇为314 Ma~322 Ma,指示其沉积时代不早于晚石炭世.综合对比前人报道的澳大利亚Canning和Perth盆地石炭—二叠系地层碎屑锆石年龄谱、拉萨地块内松多古特提斯洋演化岩浆作用记录和增生杂岩碎屑锆石年龄谱,笔者认为该套地层中石炭纪年龄的碎屑锆石主要来源于松多古特提斯洋演化过程中岩浆作用;工布江达娘蒲松多群(AnOs)地层与直孔—松多地区的松多组(C2P1s)为同一套地层,是松多古特提斯洋增生杂岩的一部分;林芝龙得地区诺错组(C1n)地层与当雄来姑组(C2P1I)地层类似,是松多古特提斯洋边缘稳定沉积.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晚古生代松多群诺错组

    康布麻曲"5.28"山地灾害致灾雨情的天-地协同调查

    平措朗加刘双其米多吉李伟...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5月28日,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西藏自治区亚东县康布麻曲流域暴发暴雨山洪灾害,地处流域下游的沿河战备公路出现多处崩塌与河岸坍塌,部分路段严重受损,电力、通信、交通运输中断,威胁下游军民生命安全,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军备物资正常供给.通过实地调查,明确了灾情险情,并联合卫星遥感和地面雨量监测数据研判了致灾降雨过程.结果表明:持续降雨和短时强降雨的叠加作用是山洪、边坡崩塌(含落石)、河岸坍塌等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崩塌等局部性山地灾害与站点监测雨量变化有密切关系;卫星监测显示,下司马镇西侧为主要的暴雨中心,局部区域5月25~28日的持续降雨以及26和28日的两次短历时暴雨过程,激发了山洪及山地灾害.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此次灾害的发生时间并非主汛期,现场调查表明部分河岸和边坡仍存在垮塌的可能,应尽快加固边坡和河堤.总体来看,站点监测雨量更倾向于解释崩塌等局部性山地灾害,而卫星监测则易于判识区域性山洪形成的主要源区,协同两种监测手段则可能有利于流域山地灾害全方位多尺度的监控与应急响应.

    喜马拉雅山南坡暴雨山洪山地灾害天地协同监测公路灾害

    西藏不同海拔地区藏族青少年生长迟缓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刘松次仁央宗四郎曲扎琼次仁...
    47-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西藏不同海拔地区藏族青少年生长迟缓检出率,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在西藏不同海拔地区四所县中学抽取11~18岁993名藏族青少年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一般状况并进行体格检查.连续型变量以均值和标准差(呈正态分布)进行描述,分类变量以频数和率(百分比)进行描述,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为控制混杂因素影响,采用泊松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生长迟缓检出133人(13.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5.0~17.9岁、性别为男性、出生顺次为第3胎及以上、父亲未上过学、家庭中有3个及以上孩子、家庭月收入<1000元的学生生长迟缓检出率最高.多因素结果显示年龄为13.0~14.9岁、15.0~17.9岁的学生生长迟缓检出率分别是11.0~12.9岁学生的1.662倍、2.574倍.家庭中有2个孩子、3个及以上孩子的学生生长迟缓检出率分别是1个孩子的2.989倍、3.222倍.高海拔到低海拔组、高海拔组、低海拔到高海拔组生长迟缓检出率分别是低海拔组的1.913倍、5.380倍、5.872倍.结论 海拔是藏族青少年发生生长迟缓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家庭中孩子数量同样对生长迟缓具有影响.

    海拔青少年生长迟缓影响因素

    西藏地区高血压幕上脑出血运用多田公式测算血肿体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

    多吉玉杰曹旭东伍刚仁增...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3D-Slicer软件针对西藏地区高血压幕上脑出血血肿量测量结果比较,研究多田公式计算血肿体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46例高血压性幕上出血患者的入院颅脑CT平扫影像学资料,分别采用多田公式和3D-Slicer软件测量血肿体积.将血肿体积分为:<30mL(n=58),≥30mL(n=88);按形状分组:规则组(n=59)、不规则组(n=87).根据血肿大小和形状运用两种方法对血肿体积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46名脑出血患者分别用3D-Slicer及多田公式进行血肿量计算,数据表明采用3D-Slicer计算的血肿量(41.83±22.79)mL高于采用多田公式计算的血肿量(35.65±17.87)mL,此差异是统计学显著的,t(145)=13.078,p<0.001;血肿<30mL数据表明采用3D-Slicer计算的血肿量(18.76±6.67)mL高于采用多田公式计算的血肿量(17.86±5.68)mL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血肿≥30mL组用3D-Slicer计算的血肿量(57.04± 15.74)mL高于采用多田公式计算的血肿量(47.38±12.69)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形态规则组数据表明采用3D-Slicer计算的血肿量(34.29±21.90)mL高于采用多田公式计算的血肿量(30.37±17.36)mL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形态不规则组数据表明采用3D-Slicer计算的血肿量(46.95±22.06)mL高于采用多田公式计算的血肿量(39.23±17.42)mL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多田公式针对高血压脑出血幕上较大量血肿、形态不规则血肿测算结果误差较大、准确性差.

    高血压脑出血血肿体积多田公式3D-Slicer

    藏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开放、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疗效初探

    米玛卓嘎索朗银巴白玛...
    58-6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藏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核酸转阴率和改善临床症状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分初步观察和进一步确证两个阶段.初步观察阶段总样本量为1000例,按照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原则,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4组治疗方案,最终剔除连花清瘟胶囊和金嗓子等联合用药的患者后,共738例患者完成疗效评价;其观察主要指标为核酸阳性指标转阴时间周期,次要指标为核酸CT值的变化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一步确证阶段,总样本量为631例,按照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原则,通过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治疗方案,最终剔除依从性较差或者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后,共603例患者完成疗效评价,其观察主要指标为核酸阳性指标转阴时间周期,次要指标为核酸CT值的变化次要指标为核酸CT值的变化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初步观察阶段的四组治疗方案的核酸转阴时间中位数分别为6天、7天、6天、7天.7天内的核酸转阴率分别为64.32%、67.98%、64.21%、68.11%,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藏药均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确证阶段的2个治疗方案核酸转阴时间中位数均为3天.7天内的核酸转阴率分别为75.84%和82.95%,第二组治疗方案在7天内的累计核酸转阴率显著高于第一组治疗方案(P<0.05).结论 藏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以缩短核算转阴时间,减少无症状和轻症患者的转重率,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使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藏药临床研究

    全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王鸥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全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拉萨市人民医院住院的240例全科老年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全部入选者临床资料,将出现营养不良的患者纳入营养不良组,未出现营养不良的患者纳入营养正常组;统计营养不良组患者临床特征,并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和实验室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全科老年住院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上述影响因素对全科老年住院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住院的240例老年患者中,发生营养不良的患者103例,占比42.92%;营养正常组137例,占比57.08%.全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临床特征主要有体重衰减,皮肤肌肉衰减、粗糙、松弛,口腔溃疡,毛发稀疏脱落,水肿,胃肠道不适、食欲差,视力模糊,其中体重衰减和皮肤肌肉衰减、粗糙、松弛占比最多.两组基线资料中,性别、住院时间、病程、婚姻状况以及文化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营养不良组的年龄、糖尿病以及上臂围明显高于营养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实验室资料对比中,血压、总胆固醇(TC)、血红蛋白(HGB)、空腹血糖(FPG)、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尿酸(UA)、钙(Ca)以及磷(P)对比无差异(P>0.05);营养不良组的TC水平明显高于营养正常组,营养不良组的HGB水平明显低于营养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上臂围、糖尿病、TC以及HGB是全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并绘制ROC曲线,年龄、上臂围、糖尿病、TC以及HGB的AUC值均>0.70,说明上述指标对于全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结论 年龄、上臂围、糖尿病、TC以及HGB等影响因素,对全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临床治疗中可依此及早识别全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状况.

    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临床特征影响因素

    高原低氧环境下"长新冠"的临床特征及藏医药的应用

    加永泽培章松扎加次成...
    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现场调查了解在高原低氧环境下"长新冠"的临床特征.依据《四部医典》理论,提供藏医药在"长新冠"治疗中的用药思路.方法 本研究由县、乡医务人员协助,流行病专家指导,并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通过面对面采访以及体检的方式完成.调查包括人口信息、性别、年龄、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结果 参与者总共有2563人,调查时间为自患病后的第3个月至第6个月,有72%的人报告了至少一种新冠后遗症: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疲劳、记忆力减退(脑雾)、肌肉疼痛、咳嗽、头痛、胸痛、心悸、味觉异常、头昏、焦虑、抑郁、失眠、皮疹、腹泻等.上述症状的持续时间在3个月至8个月不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治疗部分症状逐步减轻.在4个海拔组中"长新冠"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调查中发现,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年龄在40-60岁之间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新冠后遗症,并且症状持续时间更长.文章总结基层若干名老藏医的临床经验,探讨藏医药在"长新冠"治疗中的价值.结论 高原低氧环境下"长新冠"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通过临床实践发现藏医药治疗"长新冠"具有明显疗效.

    长新冠高原低氧藏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