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康均行

月刊

1006-4028

yfyxqbzz@tom.com

028-85586157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中学路6号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Informa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国家级)双月刊,主要报道预防医学、卫生学及临床医学领域中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和科研工作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进展。设有论著、综述、述评、调查研究、情报信息、健康教育、实验研究、检验技术、医院感染、译文、学术讲座、国内外学术动态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ARIMA模型与GM(1,1)模型对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的预测效果比较研究

    张明玉周钰博吴建军吕珍...
    1187-1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ARIMA模型与GM(1,1)模型拟合2013-2022年金昌市的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数据,探索比较两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预测效果.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传染病监测收集2013-2022年甘肃省金昌市居民丙肝发病数据,运用SPSS 25.0软件与Excel 2016软件建立ARIMA模型与GM(1,1)模型并进行预测,根据两个模型的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比较评价模型预测效果,检验水准a=0.05.结果 拟合模型后显示,最优ARIMA模型为ARIMA(3,1,1)模型,使用该模型预测2023年丙肝发病率为12.59/10万;而使用GM(1,1)模型预测2023年丙肝发病率为14.78/10万.ARIMA(3,1,1)模型与GM(1,1)模型预测效果评价指标MSE、RMSE、MAE、MAPE分别为0.672、0.809、0.647、10.913%和 16.355、4.044、3.656和 14.911%.结论 ARIMA(3,1,1)模型拟合效果优于GM(1,1)模型,ARIMA模型对金昌市丙肝发病率的预测有较明显的优势,能更精准的处理该类时间序列数据.

    ARIMA模型GM(1,1)模型丙型病毒性肝炎预测

    2016-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及变化趋势

    陈志华苏彦萍孙晓伟吴芹...
    1193-1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北京市通州区近7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据的变化特征,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死因监测子系统中2016-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户籍人口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个案资料,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前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变化趋势、性别和年龄分布特征、地区分布差异.死亡率的差异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变化趋势采用趋势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反应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逐年变化情况.结果 2016-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户籍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较为平稳,2016-2019年标化死亡率分别为的31.74/10万、30.58/10万、30.94/10万和32.93/10万.2020-2021年通州区户籍居民标化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分别为24.48/10万、20.30/10万(x2趋势=-190.05,P<0.01).2022年标化死亡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为36.80/10万(x2=63 565.46,P<0.01).男性居民历年呼吸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2022年80岁及以上年龄组户籍居民死亡率显著高于2016-2021年,85岁及以上年龄组死亡率高达2 000.87/10万.2016-2019年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肺炎、肺部感染标化死亡率较为平稳,2020-2021年均有明显下降,2022年出现反升(P均<0.01).2022年肺部感染标化死亡率12.61/10万,为历年最高水平.2020-2021年86.67%的乡镇街道死亡率较2016-2019年降低,2022年73.33%(11/15)的乡镇街道死亡率超过2016-2019年的水平.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前后北京市通州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总体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存在性别、年龄和地区差异,需有针对性制定防控措施.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和控制

    2019-2023年乌鲁木齐市职业性尘肺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周学荣孟晓元朱瑞雪张丽薇...
    1200-1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9-2023年乌鲁木齐市职业性尘肺病(occupational pneumoconiosis,OP)流行病学特征,为因地制宜优化OP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尘肺病例报告卡》(卫统33-1表)导出的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累计新诊断的乌鲁木齐市OP病例资料,并展开随访.调查结果用Excel 2018表格汇总,采用描述性统计法分析病种、期别、年龄、接尘工龄、死亡OP的根本死因分布和存活OP的企业类别分布.利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计数资料用频数(%)描述,用卡方检验比较病种、期别、年龄、接尘工龄等方面的差异.检验水准α=0.05.结果 随访到的506例OP患者,涵盖7个病种,以煤工尘肺(425例,占83.99%)、矽肺(76例,占15.02%)为主;期别以壹期(422例,占83.40%)为主.506例OP患者死亡44例,病死率8.70%.矽肺的病死率(21.05%)高于煤工尘肺(x2=16.837,P<0.001).叁期的死亡率高于壹期(x2=23.241,P<0.001)和贰期(x2=5.086,P=0.024).不同年龄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521,P<0.001),且年龄集中于"≥60岁且<70岁".不同接尘工龄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009,P<0.001),且接尘工龄集中于"≥10年且<20年".在死亡OP中,10例(22.73%)死因不明,9例(20.45%)根本死因为尘肺,6例(13.64%)根本死因为其他疾病、意外.不同期别居于首位的根本死因:壹期为死因不明、贰期为尘肺、叁期为尘肺.462例存活OP集中于采矿业(404例,87.45%)、私营企业(355例,76.84%)、小微型企业(368例,79.65%).结论 2019-2023年乌鲁木齐市OP病例以煤工尘肺、矽肺为主要病种,壹期占比较大,不同期别、年龄、接尘工龄的病死率存在差异,不同期别死亡OP的根本死因不同.

    职业性尘肺病流行病学调查

    2015-2022年重庆市南岸区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特征及时空分析

    向辉李桃秦静汪燕...
    1207-1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描述2015-2022年重庆市南岸区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流感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描述2015-2022年南岸区流感的流行趋势及三间分布特征,采用描述流行病学、Arcgis 10.6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检验水准a=0.05.结果 2015-2022年重庆市南岸区累计报告了4389例流感病例,发病率在14.68/10万~101.65/10万,呈波动状,年均发病率为56.18/10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为35.91%(95%CI:3.61%~255.57%,P=0.031),提示每年以35.91%的率上升;报告1例死亡病例,出现2个发病高峰,分别为2019年11至12月、2022年6至7月,与重庆市流行高峰时间相近;从病原分型上看,主要为甲型流感H1N1、H3N2和乙型流感.2019年时空聚集性分析发现有明显空间聚集(Moran I指数=0.28,P<0.001);报告病例中15岁以下的病例数占总人数的77.92%(3 420/4389),人群以幼托儿童(26.57%)为主.结论 2015-2022年重庆市南岸区流感呈波动上升的趋势,流行高峰集中在2019年冬季(11至12月)及2022年夏季(6至7月);新冠管控措施同时可降低流感发病水平;在流感高发季节,做好"一老一小"的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健康宣教及疫苗接种动员.

    流行性感冒监测流行病学特征南岸区

    2014-2023年内江市梅毒病例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

    王明强孙毅王美凤于雪岚...
    1212-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4-2023年内江市梅毒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查找防控重点,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工作措施.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2014-2023内江市报告的梅毒病例,利用SPSS 2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和占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变化趋势分析采用趋势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14-2023年内江市报告梅毒病例共9370例,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x2趋势=704.64,P<0.001),年均增长率为10.81%.在梅毒病例构成中,以隐性梅毒为主,占86.58%,发病率呈上升趋势(x2趋势=994.58,P<0.001),Ⅰ期和Ⅱ期梅毒(早期梅毒)发病率从2014年的4.10/10万下降至2023年的2.21/10万(x2趋势=35.11,P<0.001),年均降低6.64%.地区分布中威远县报告发病率最高,呈逐年上升趋势(x2趋势=593.49,P<0.001).男性发病率(29.39/10万)总体高于女性(25.47/10万)(x2=49.79,P<0.001).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65岁及以上年龄组,达到45.65/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x2趋势=194.57,P<0.001).职业主要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的59.41%.结论 2014-2023年内江市早期梅毒发病呈下降趋势,但隐性梅毒报病持续增加,农村地区老年人群梅毒疫情需高度关注,应结合疫情特点制定更有针对的干预措施,控制梅毒的流行.

    梅毒流行特征趋势分析

    2014-2023年攀枝花市医疗卫生机构HIV抗体检测情况

    李春霞蓝羲谭志灵谭琴...
    1218-1226,1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14-2023年攀枝花市医疗卫生机构不同样本来源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及筛查阳性、确证阳性情况,为进一步优化HIV抗体检测发现策略,逐步推广全人群筛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收集2014-2023年攀枝花市医疗卫生机构HIV抗体检测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x2检验分析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不同样本来源的HIV抗体检测情况.结果 2014-2023年攀枝花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HIV抗体检测量从2014年的194426人次上升至2023年的659 360人次,年平均增长14.53%.每年检测量主要来源于一般就诊者且逐年上升,年平均增长10.50%;每年筛查阳性数和确证阳性数主要来源于一般就诊者、自愿咨询检测(以下简称"VCT")、重点人群(包括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检测、女性阳性者子女检测、职业暴露检测、娱乐场所人员体检,以下简称"重点人群")和其他类人群.每年HIV抗体筛查阳性率和确证阳性率均是来源于监管场所样本最高且逐年下降,分别由2014年的61.935‰、48.825‰下降至2023年的14.226%o、5.858%o,其次为来源于VCT和性病门诊就诊者样本.每年来源疾控机构的样本HIV抗体筛查阳性率和确证阳性率均最高,但筛查阳性率呈先升后降,2015年最高51.258%o,2021年最低3.834‰(x2=1 285.782,P<0.001);确证阳性率波动较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07.903,P<0.001).结论 攀枝花市今后应继续加强医疗机构一般就诊者HIV抗体检测;持续强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VCT服务;加强性病门诊就诊者和重点人群检测;最大限度检测发现病例,及早摸清我市疫情基数,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我市疫情的蔓延.

    攀枝花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筛查阳性率确证阳性率医疗卫生机构

    2010-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HIV/AIDS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康晓丽刘君杨德明周义芬...
    1227-1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0-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HIV/AIDS时空分布特征,为政府调整艾滋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重庆市涪陵区报告的新发HIV/AIDS数据,采用GeoDa 1.20、SaTScan 10.1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2010-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共报告1432例HIV/AIDS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01/10万,报告发病率从2010年的4.59/10万上升到2022年的14.71/10万,呈上升趋势(APC=9.42%,t=7.035,P<0.001).2010-2022 年涪陵区 HIV/AIDS 平均报告发病率的 Moran's I值为 0.355(Z=3.060,P=0.003),高高值聚集区分布于北部地区(百胜镇).低低值聚集区主要集中东部地区(白涛街道、大木乡).2010-2022年涪陵区HIV/AIDS存在时空聚集区,扫描出2个聚集区,一级聚集区覆盖11个地区,分别为龙桥街道、蔺市街道、义和街道、新妙镇、石沱镇、马武镇、大顺镇、龙潭镇、青羊镇、同乐镇、增福镇,聚集时间为2016年8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结论 2010-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HIV/AIDS疫情呈上升趋势,疫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北部地区应加强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和宣传,加强检测力度.

    艾滋病时空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空间扫描分析

    2018-2022年大理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孙忠杏杨鹏伟杨竹梅王芹丽...
    1233-1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大理市近年新报告HIV/A1DS病例及时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下载现住址为大理市2018-2022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随访和抗病毒治疗数据,对病例采用描述性研究、x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及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8-2022年大理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接受抗病毒治疗及时率60.44%(327/541),及时启动治疗时间中位数为10d,5年间患者接受治疗及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308,P<0.001),2020年及时率最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治疗及时率比男性高(OR=1.784,95%CI:1.061~2.999);外地报告转入(OR=0.387,95%CI:0.196~0.762)、离异或丧偶(OR=0.563,95%CI:0.344~0.950)、离退人员(OR=0.31,95%CI:0.138~0.696)、来源于医院就诊者检测(OR=0.332,95%CI:0.173~0.639)、来源于其他机构检测(OR=0.448,95%CI:0.221~0.905)、首次CD4细胞计数≥500个/μl(OR=0.445,95%CI:0.220~0.899)、CD4细胞未检测(OR=0.008,95%CI:0.001~0.062)、首次CD4细胞检测时间>14d(OR=0.105,95%CI:0.062~0.181)治疗及时率相对较低.结论 大理市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受报告地区、性别、婚姻、人群分类、样本来源、首次CD4细胞计数、首次CD4细胞检测时间等因素影响,可针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干预,提高抗病毒治疗及时率.

    HIV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影响因素

    2015-2022年绵阳市涪城区梅毒流行特征分析

    蒋珊
    1239-1242,1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5-2022年绵阳市涪城区梅毒流行特征,为调整绵阳市涪城区梅毒预防与控制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2022年绵阳市涪城区报告的2377例梅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率的检验采用x2检验,利用圆形分布,计算r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5-2022年绵阳市涪城区共报告梅毒确诊病例2 377例,死亡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2.46/10万,死亡率0.02/10万,病死率0.04%.不同年度梅毒报告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8.422,P<0.001),报告发病率由2015年的39.07/10万上升到2022年的73.15/10万.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x2趋势=56.313,P<0.001).城区街道梅毒报告发病率高于农村乡镇(x2=188.597,P<0.001).梅毒报告发病无季节聚集性发病高峰特征(r=0.031,P=0.518).女性梅毒报告发病率高于男性(x2=27.250,P<0.001).梅毒报告发病年龄以70岁以上年龄组较高(135.96/10万),不同年龄组梅毒报告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1.971,P<0.001).梅毒报告发病职业以家务及服务业为主(47.79%).结论 2015-2022年绵阳市涪城区梅毒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城区街道梅毒报告发病率高于农村乡镇;梅毒报告发病无季节聚集性发病高峰特征;女性梅毒报告发病率高于男性;梅毒报告发病年龄以7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较高.

    苍白螺旋体梅毒发病率流行特征发病趋势分析

    2013-2022年成都市成华区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龚欢邓晨卉赵晓燕温雅...
    1243-1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成都市成华区百日咳发病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百日咳流行、改善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及成都市成华区百日咳病例个案调查资料,收集2013-2022年成都市成华区百日咳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百日咳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3-2022年成都市成华区共报告百日咳病例21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97/10万,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x2趋势=166.474,P<0.001);百日咳发病存在一定季节性,发病高峰为2至8月;小于1岁组报告发病率最高,为106.038/10万;85.32%病例由6家医院报告.结论 2013-2022年成都市成华区百日咳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以小于1岁儿童为主,需完善百日咳监测体系,优化百日咳免疫策略.

    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