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药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王群

双月刊

1673-6281

zyywh@126.com

021-51323038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

中医药文化/Journal Chinese Medical Culture
查看更多>>《中医药文化》由原《医古文知识》改名而来,从2006年起出版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粹,提升中医药工作者学术素养,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以中国文史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主要内容,探求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交流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发扬中医医德伦理,传播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鉴赏水准和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雅俗共赏、格调高雅、国内唯一一本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罗牛黄入华与唐罗关系——医学史视角下的外交

    于赓哲彭李晓
    193-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牛黄稀少且昂贵,比较汉魏观念,唐人心目中的牛黄道地产地逐步向东转移,指向山东半岛.恰在此时,唐丽战争使得唐朝与新罗的关系迅速升温,而双方贡赐关系中物品的选择都煞费苦心.与山东半岛纬度、气候、地理相似的新罗所产牛黄,作为国礼进入唐罗关系中,尤其是龙朔元年(661)开始的苏定方围攻平壤之役,唐罗矛盾初露端倪,由于援兵和军粮问题引发唐方不满,在外交折冲樽俎的同时,新罗牛黄也正式登场,成为双方关系的润滑剂,这种优质牛黄开始为中国所知,逐步压倒了西域等其他来源地的牛黄.宋代朝鲜半岛牛黄在中原的声誉出现了低谷,这可能与宋丽关系受到异族干扰时断时续有关.但明清朝鲜朝天使、燕行使以牛黄制品疏通关节,朝鲜半岛牛黄借着"牛黄清心丸"的令名重新登堂入室,成为中国医药观念中的上等佳品.千年以来,朝鲜半岛牛黄在中原的声誉变化,始终与外交活动紧密相关.

    牛黄唐罗关系国礼医学史外交活动

    何以为药王:明代"药王孙思邈"民间信仰形成探略

    汪翔郭静
    206-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孙思邈被民众奉为"药王"并非当代之事,而是发端于明代,经过韦慈藏、孙思邈两位医药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历史现象.明代前期,韦慈藏与孙思邈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同等重要;明代中期,孙思邈逐渐显现出后发优势,而韦慈藏形象未有更进一步发展;明代中后期,孙思邈"药王"名号的出现与"孙思邈何以为药王"理论阐释的跟进,为其名号在民间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医药人物形象背后属性的变化,是孙思邈最终取代韦慈藏的关键因素;医家医史与民间医药祭祀的良性互动,推动"药王孙思邈"名号的形成与行之久远;地方官府为"药王孙思邈"信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颇为宽松的政治环境.

    明代民间信仰药王韦慈藏孙思邈

    从《伤寒论》研究"经学化"再视清代医学的寒温之争

    戚瑜清郑洪
    215-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清代仲景圣化的背景下,医家们尊奉《伤寒论》为经典,使得《伤寒论》研究呈现经学化特点,即对仲景原文的注释和回归.这一研究特点也引发了伤寒与温病知识的革新,形成清代医学寒温争鸣的现象.一方面,《伤寒论》虽以论治冬季伤寒为主,但其中的六经辨证可被作为多种外感疾病,乃至所有疾病的治疗体系,包括温病在内;另一方面,温病知识脱离《伤寒论》文本,从而建构出区分于六经辨证、指导温病治疗的独立学说,并且通过突破季节、地域的限制和定义温病概念来拓展其应用范围.寒温争鸣的过程促进了外感病学术理论的进步,而其医学知识的生产、变革则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伤寒论》经学化研究伤寒知识温病知识

    中国古代对温泉疗疾的认知与利用

    章红梅
    225-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的相关资料,阐释温泉的命名理据,深入探讨和系统总结古代温泉的医学价值与功能等相关问题.温泉具有调节气机、扶正祛邪、温通经脉等作用,自汉代以来备受关注和推广,被广泛应用于生命赋能、疾患防治以及伤病康复等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认知和实践经验,温泉成为文人墨客创作或记载的主题,也是社会历史文化的载体.古代医学典籍中记载温泉疗疾的应用,主要涉及风寒、皮肤、湿热、呼吸、消化、时疫等多种类型的疾病.温泉防治疾病的效果,除了与温泉温度及其对人体的物理刺激有关外,其中所含的硫磺、丹砂、矾石等矿物质或微量元素也是必要条件.古代对温泉疗疾的认知成果和实践基础,为当代临床运用和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探索方向.

    温泉疗疾康复硫磺丹砂矾石

    出土秦汉简帛经方的流传脉络与发展

    周登威
    233-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北朝时期的《范汪方》《深师方》等方书保留了不少与出土秦汉经方高度一致的药方.通过对读出土秦汉简帛经方文献与传世方书,发现形成于秦汉时期的经方并没有完全失传,其精华已悄然汇入经方医学的历史长河,滋养着后世经方医学的发展与创新.经方本身关系到文化积淀与历史传承,是组成民族记忆与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土经方重要性的一个体现,恰恰在于其与传世经方是一脉相承的,从而为印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延绵不断,提供了医学上的证据.

    出土简帛医药文献经方《和齐汤法》武威医简

    乌程汉简涉医木牍研究

    章婧雯丁媛
    243-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湖州出土的乌程汉简是两汉时期乌程县署遗留的实物,其中有3枚涉医木牍.利用"二重证据法"对简牍进行考证,推测简270中的"疾温",可能是具有传染性的温病.简177是一封吕广写给家人的信牍,据内容显示,当时扬州地区可能发生疫病,吕广是巡行的官员或者医生.简269为一首医方,其中药物多达26味,但未记载主治病证.以方测症,再结合《素问》《后汉书》中相关记载,推测此方可能是东汉元初六年(119)四月会稽大疫时使用过的医方.

    乌程汉简医方木牍疫病

    天回医简《疗马书》校释及其抄写年代考略

    谢明宏
    252-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天回医简《疗马书》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学、音韵训诂学的方法对天回医简《疗马书》的抄写成书年代加以探究,经考辨后认为其抄录于秦统一以前,是书体风格与睡虎地秦简类似的秦系文献.通过分析《疗马书》的秦方言特征,认为它有可能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秦地.将《疗马书》简二二与简一二O缀合,补释"印""初""能""恒""过"等字,将原释"楼"的字改释为"擣",同时分析衍文"如"字的产生.最后,初步讨论《六骜》的篇章性质,认为其是与睡虎地秦简《马禖》性质接近的祷祝辞.

    天回医简《疗马书》睡虎地秦简秦方言

    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法国汉学家腊味爱《内经素问》法译研究

    肖丽萍李俊言
    264-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诊疗技术早在17世纪就已传入欧洲,但直到20世纪,欧洲医学界才开始关注中医理论和文化,掀起翻译《黄帝内经》的热潮.深入研究《黄帝内经》的不同译本对提高中医古籍的翻译水平及探讨中医知识的国际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以法国汉学家腊味爱的法语节译本《内经素问》(Nei Tching Sou Wen,1990年版)为研究对象,从哲学诠释学角度,以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分析框架研究可知,《内经素问》法译本包括全盘接受与"信任"传统中医、西方现代科学知识"侵入"中国传统文化、以应用为目的"吸收"原则,以及还原医古文以补偿语境缺失等翻译特点,对中医典籍的翻译与海外传播提供了重要借鉴.

    《内经素问》法语翻译哲学诠释学翻译"四步骤"理论

    中医经典海外传播研究——以《黄帝内经》海外课堂为例

    王丽慧
    272-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经典海外传播对中医药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中医经典海外传播存在课程覆盖面有限、语言障碍、师资明显不足等困境.通过考察法国汉学家伊丽莎白(Elisabeth Rochat de la Vallée,中文名罗姹)在美国科罗拉中医教学时的《黄帝内经》课堂,发现其以"汉字立论"的跨国际授课方式对中医经典的海外传播与教授具有借鉴意义.未来,中医经典海外传播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保持积极的开放态度,并与更多海外汉学家建立联系.

    人类学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海外教学跨文化传播

    清人程永培生平与《六醴斋医书》考略

    林江峰
    280-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程永培是清代苏州的藏书家,经考证,生于清雍正八年(1730),卒于清嘉庆四年(1799)前.程永培在江南结识的文人与藏书家为其整理《六醴斋医书》提供了诸多帮助.基于济世扬名、桑梓情怀两大因素,程永培汇刻整理了医学丛书《六醴斋医书》.《六醴斋医书》具有实用、校刻精善的特点,是少有的医家善本,在民国时期依旧被人推崇,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医学价值.

    程永培《六醴斋医书》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