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有机化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

陈庆云(院士)

月刊

0253-2786

bainji@sioc.ac.cn

021-54925244

200032

上海市零陵路345号

有机化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SCI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化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承办,集中反映有机化学界的最新科研成果、研究动态以及发展趋势的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有机化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始性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氧化碳参与的过渡金属催化的插羰环加成反应研究进展

    李晨龙余志祥
    1045-1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高效构建环状分子的方法,环加成反应一直以来备受合成化学家的青睐。一氧化碳(CO)气体是一种商业易得且廉价的原料,常作为"一碳"组分参与各种过渡金属催化的环加成反应。近几十年来,得益于金属有机化学的深入研究,CO气体参与的过渡金属催化的环加成反应得到了迅速发展。此类插羰环加成反应之所以成为有机化学的研究前沿,是因为它们不仅可以用于构建复杂的环状骨架,还可以引入具有广泛衍生化能力的羰基官能团。这篇文章旨在详细介绍CO气体参与的过渡金属催化的插羰环加成反应,并按照不同反应类型进行梳理和总结。

    环状分子一氧化碳(CO)气体过渡金属催化插羰反应环加成反应

    基于单电子转移的黄素仿生光催化氧化研究进展

    沈都益李玲慧靳鸽梁雨佳...
    1069-1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界的黄素辅酶具有结构简单、无毒、能吸收和利用可见光等特点,常常作为电子载体参与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受黄素催化氧化功能的启发,过去二十年里,黄素衍生物催化以氧气或双氧水为终端氧化剂的两电子氧化反应得到了长足发展;而近年来,由于黄素衍生物丰富易调控的光化学性质,更多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它们所促进的单电子转移反应,相应的有机合成方法学也正在涌现。综述了截止到2023年7月的可见光驱动黄素衍生物催化诸如芳香环、含氮、含氧及含硫等官能团的单电子氧化,生成相应的阳离子自由基中间体再参与后续过程来实现多样化有机转化的相关进展。同时,对底物范围和单电子转移机理进行了讨论,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黄素单电子氧化单电子转移自由基阳离子有机光催化

    硝基化合物均相催化氢化研究进展

    侯梦莹王爱娥黄培强
    1094-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胺类化合物,特别是伯胺,是一类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常用于药物、农药、染料以及各种精细和特殊化学品的合成。硝基化合物还原是工业中生产伯胺,特别是苯胺及其衍生物的重要方法。其中,催化氢化是工业上最高效、最原子经济又环境友好的还原硝基化合物的方法。目前,硝基化合物的催化氢化主要依赖于非均相催化剂。研究者们也大多专注于非均相催化剂的发展与修饰,均相催化方法报道比较少。然而,在均相催化中,催化剂的结构很容易通过改变中心金属和配体进行调整和修饰,从而对催化过程进行调控,实现硝基化合物的高效、高选择性还原。重点从反应活性、选择性、官能团耐受性以及机理等方面,系统总结了硝基化合物均相催化氢化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探讨这一领域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均相催化氢化硝基化合物化学选择性

    氮杂吲哚啉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叶浩张海滨吴亚男吴新星...
    1106-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氮杂吲哚啉骨架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和天然产物中,有着显著的生物和药理活性,受到了合成化学家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氮原子所在吡啶环上的缺电子特性,许多传统用于合成吲哚啉的方法不能有效构建氮杂吲哚啉骨架。近年来,化学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探索氮杂吲哚啉骨架的合成并取得了一些进展。根据反应类型的不同,对近年来合成氮杂吲哚啉类化合物的反应及关键反应机理进行了综述和探讨,并展望了该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

    氮杂吲哚啉合成催化反应

    过渡金属催化C—S键活化与转化研究进展

    郭凯杰符昕姝李靖陈艳...
    112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C—S键的活化,对于药物分子、高性能聚合物和复合材料的制备以及生物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过渡金属催化C—S键的活化与转化更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根据有机硫化物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进行分类,综述了近十年来过渡金属催化C(sp)/C(sp2)/C(sp3)—S键活化与转化的研究进展,采用不同的过渡金属催化剂,着重讨论了底物适用性和反应机理,并对该领域存在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C—S键活化过渡金属催化有机硫化物

    基于指示剂置换法的大环荧光传感平台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进展

    谌泽亚李诗瑶杨留攀王力立...
    1151-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分子荧光传感器可以解决与环境及人类健康相关的检测和成像问题。指示剂置换法(IDA)是一种能够将分子识别所引起的化学变化转化为易于观察的荧光信号的超分子荧光传感方法,为分析物的检测提供了独特且创新的传感策略。近年来,由于其灵敏度高、可调节、实时和无需复杂合成的优点,基于非共价结合的IDA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了满足IDA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超分子科学家们引入了各种超分子大环主体,如杯[n]芳烃、葫芦[n]脲及柱[n]芳烃等。根据大环进行分类,对近些年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重点关注在生化传感方面的应用,为今后基于IDA的新型荧光生化传感平台的构建及应用提供参考。

    指示剂置换法超分子化学主-客体相互作用大环主体

    过渡金属催化的关键反应在异戊烯基吲哚生物碱全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彭天凤赵玉祥浦绍健罗娟...
    1160-1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异戊烯基吲哚生物碱是一类结构有趣和重要的天然产物家族化合物,其典型结构特征是有一个吲哚环或其衍生物(即螺环氧化吲哚或假吲哚),由一个或多个异戊烯基或异戊烯基的残基修饰。异戊烯基吲哚生物碱组成了一个庞大和结构多样化的具有广泛且重要的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家族化合物。自然界以焦磷酸二甲基烯丙基(DMAPP)和焦磷酸异戊烯基(IPP)为起始原料,生物合成了许多异戊烯基吲哚生物碱,而异戊烯基吲哚生物碱的吲哚核心通常来源于L-色氨酸,或者少部分来源于吲哚-3-甘油磷酸酯。异戊烯基化是几乎所有生物普遍存在的过程,是有机合成中的关键转化。近年来,异戊烯基吲哚生物碱因其独特的结构单元和多样的生物学活性,受到合成化学家和药理学家的持续深入研究。迄今为止,发展一类直接和高效的方法来合成结构多样的异戊烯基吲哚生物碱是非常理想的,同时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工作。综述了近期过渡金属催化的关键反应在异戊基化吲哚生物碱全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过渡金属催化异戊烯基吲哚生物碱天然产物手性季碳中心全合成

    阴离子-π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张晓胡密霞杜艳青梁凤英...
    1181-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阴离子-π相互作用是主客体化学中的一种非共价引力相互作用。通常,芳香族π-系统被认为是富电子的,可能与负电荷体系间存在排斥作用。因此,看似违反常理的阴离子-ππ相互作用,自其首次被报道就受到了高度关注,并迅速在分子识别、催化、自组装、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和新型阴离子受体设计合成等领域展现出了广阔而重要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近10年阴离子-n相互作用在理论计算研究、催化、自组装、受体设计与合成、聚集诱导发光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于阴离子-π相互作用在超分子化学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展望,为超分子化学研究提供参考。

    阴离子-π相互作用超分子化学受体合成识别

    氟取代有机空穴传输材料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刘冬张晓晔李战峰
    1197-1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因其性能优异、成本低廉和制备工艺简单,在环境、生态和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空穴传输材料(HTMs)有效调节电池界面势垒、促进空穴传输和收集、降低电荷复合、优化钙钛矿层与电极界面以及改善钙钛矿光吸收层的性质,在PSCs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氟取代材料具有独特的电荷传输特性和光电性能,向有机分子中引入具有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氟原子可以降低分子能级,提高HTMs的空穴迁移率,进而提高PSCs的性能。此综述对氟取代有机空穴传输材料对PSCs光电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材料氟取代有机材料

    一种Y型噻吨酮-咔唑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蓝光和黄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应用

    孙静樊志杰杜纪宽李硕...
    1210-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噻吨酮作为受体,9,9'-(1,3。苯基)二-9H-咔唑作为给体,设计合成了一种Y型分子,命名为TX-Ph2Cz。化合物在稀释的溶液中展示了位于420 nm处的蓝光发射,且其发射峰在不同极性的溶剂中基本不变。在四氢呋喃/水的混合溶剂中,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发射峰红移了 36 nm。从其单晶结构中可以看出化合物具有很多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间的π…π作用有助于实现分子间的电荷转移。化合物TX-Ph2Cz在掺杂器件(质量分数3%)中展示了位于440 nm的蓝光峰,而在非掺杂器件中则展示了位于540 nm处的黄光峰,这是因为在薄膜中化合物自身形成了电致激基缔合物。同时,非掺杂器件展示了更好的电致发光性能,最大电流效率和最大外量子效率分别达到4。91 cd/A和2。64%。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噻吨酮-咔唑Y型结构激基缔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