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有机化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

陈庆云(院士)

月刊

0253-2786

bainji@sioc.ac.cn

021-54925244

200032

上海市零陵路345号

有机化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SCI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化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承办,集中反映有机化学界的最新科研成果、研究动态以及发展趋势的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有机化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始性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长叶烯基萘满并N-酰基吡唑化合物的合成、抗增殖活性、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及分子对接研究

    秦丽清林桂汕段文贵崔玉成...
    1967-1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寻新型的抗癌药,以可再生的天然产物长叶烯为原料,设计并合成了 21个新型长叶烯基萘满并N-酰基吡唑化合物,利用FT-IR,1H NMR,13C NMR,HRMS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作了表征。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的抗增殖活性优于阳性对照5-氟尿嘧啶(5-FU)。其中,长叶烯基萘满并N-对氰基苯甲酰基吡唑(6r)(R=p-CNC6H4)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IC50为4。97 μmol/L,长叶烯基萘满并N-对硝基苯甲酰基吡唑(6q)(R=p-NO2C6H4)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株的IC50为8。02 μmol/L,均表现出显著的抗增殖活性。化合物6q(R=p-NO2C6H4)对MCF-7细胞株、人胃癌(MGC-803)细胞株、人肝癌(HePG2)细胞株、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和人肺癌(A549)细胞株的IC50值分别为10。97,11。95,19。78,20。15和23。45 μmol/L,表现出良好的广谱抗增殖活性。此外,利用构建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模型(r2=0。986,q2=0。631)研究目标化合物分子结构与抗增殖活性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子对接模拟目标化合物与Survivin蛋白的相互作用模式。

    长叶烯基萘满N-酰基吡唑合成抗增殖活性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分子对接

    多相铁催化环状醚C(sp3)—H键活化的芳基烯烃氧烷基化

    于蕾盛康李亭唐从辉...
    1978-1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烯烃双官能团化是一种重要的在双键上构建新的化学键的方法,烯烃的氧烷基化反应能够提供同时生成含有碳碳键和碳氧键的产物,然而当前的氧烷基化方法需要使用过氧叔丁醇作为氧化剂。因此亟需发展一类需氧氧化体系的氧烷基化反应。报道了一例温和条件下多相铁催化的苯乙烯及其衍生物的氧烷基化反应,使用空气作为氧化剂和氧源,并进行了详细的催化剂表征、底物范围探索以及机理实验,且给出了可能的机理过程。

    烯烃双官能团化sp3碳氢键活化多相铁催化

    四丁基三溴化铵促进的有机硼酸在无过渡金属条件下的脱硼硒化、溴化和羟基化反应

    田永盛魏斓枫黄嘉为韦玉...
    1987-1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了无过渡金属下四丁基三溴化铵(TBATB)促进的有机硼酸的原位多功能化的简易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各种有机硼能够以中等至优异的收率转化为相应的硒化、溴化或羟基化产物。该反应具有条件温和、无过渡金属、底物适用范围广泛、操作简单等优点,为有机硼的原位功能化提供了有前途的思路。

    四丁基三溴化铵有机硼酸硒化溴化羟基化无过渡金属

    吡唑啉酮与磺酰氯的直接磺酰化合成吡唑磺酸酯

    王斌韩万仓代林林张永红...
    1998-20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吡唑作为核心骨架存在于许多生物活性分子中,在医药、农用化学品和其它功能材料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磺酸酯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中间体,在有机化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毗唑啉酮和磺酰氯为原料,发展了一种合成吡唑磺酸酯化合物的绿色高效方法。该方法简单易操作,无需任何添加剂、金属及氧化剂,只需在室温以水作为溶剂的条件下,可以高效地合成重要的吡唑磺酸酯。克级规模反应和产物的转化应用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吡唑啉酮磺酰氯磺酰化吡唑磺酸酯

    基于七元环三芳胺给体的蓝光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的构筑

    李治李祯龙刘俊杰憨卫国...
    2006-2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合成高效发光材料对于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至关重要。以扭曲七元环结构的9H-三苯并[b,d,f]氮杂(TPA)为给体,设计合成了两种新型蓝光发光分子TRZCz-TPA和TRZ-TPA,并对它们的热稳定性、电化学性质、光物理性质和器件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光谱研究表明,TRZCz-TPA和TRZ-TPA均为蓝光发射,其甲苯溶液中的发射波长分别为455和440 nm。和TRZ-TPA分子不同的是,TRZCz-TPA的受体邻位引入3,6-二叔丁基咔唑(tBuCz),产生较大的空间位阻,使得二苯基三嗪(TRZ)受体构型扭曲,与苯环π-桥平面存在较大二面角,从而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分别转移到tBuCz给体和TRZ受体上,其发光性质由TPA给体到TRZ受体的沿键电荷转移特性(TBCT)转变为tBuCz给体到TRZ受体的空间电荷转移特性(TSCT),单三线态能隙(ΔEST)从0。53 eV显著降至0。04 eV,具有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性质。此外,大位阻的tBuCz给体可以降低聚集态下的发光猝灭现象,因此,TRZCz-TPA掺杂薄膜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为42。0%,掺杂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EQEmax)为 10。4%,而 TRZ-TPA 的 PLQY 和 EQEmax仅为 6。5%和 3。7%。

    有机发光二极管热活化延迟荧光沿键电荷转移空间电荷转移七元环三芳胺给体

    含二硫键的1,3,4-噁二唑和1,2,4-三唑衍生物的合成、抗菌活性及机制研究

    邱雪梅胡伟男王文航覃丽清...
    2014-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索新的抗菌剂,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二硫键的1,3,4-噁二唑衍生物(X系列)和1,2,4-三唑衍生物(M系列),并被用于抗菌活性的评估。研究发现X系列和M系列都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表现出不错的抗菌活性。其中,3-(5-(异丁基二硫基)-4H-1,2,4-三唑-3-基)-1H-吲哚(M1)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表现出强效的抗菌活性,EC50值为(1。51±0。24)μg/mL,优于噻菌酮[(87。97±4。79)μg/mL]和叶枯唑[(66。88±4。06)μg/mL]的活性。在水稻活体方面,M1也表现了优于阳性对照药叶枯唑的抗菌活性。M1对水稻的治疗和保护作用分别为42。37%和38。64%,优于叶枯唑的治疗和保护作用(37。49%和36。55%)。此外,通过对化合物M1机制的相关研究发现,化合物M1展示了抑制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物膜的形成,提高水稻白叶枯病菌中活性氧的水平和诱导细菌形态变化的能力。蛋白质组分析揭示了化合物M1下调了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BC)转运蛋白,影响了水稻白叶枯病菌中的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分解和磷的输运。最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证明,化合物M1通过下调ABC转运蛋白中的磷酸盐特殊转运系统(pst)系统相关基因来发挥其抗菌作用。

    二硫键水稻白叶枯病菌蛋白组学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BC)转运体

    基于苯并吡喃点亮型硫化氢荧光探针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与细胞成像

    刘琳陈琳胡晓玲钟克利...
    2027-2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硫化氢(H2S)不仅参与人体生理调节,也对酒的风味和口感有影响。合成了一种2,4-二硝基苯修饰的苯并吡喃衍生物(DCM-dip),该化合物在二甲基亚砜(DMSO)/磷酸缓冲溶液(PBS)(V∶V=8∶2,pH=8)溶液中没有荧光,H2S与其发生硫解反应释放出具有荧光的中间体,进而实现荧光点亮识别H2S。DCM-dip识别H2S的响应时间为20 min,检测限为2。82 μmol/L,pH适用范围为8~11,且具有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123 nm),避免了背景干扰。应用研究表明,DCM-dip可用于红酒、啤酒样品中检测H2S,可对活细胞中H2S进行荧光成像。

    苯并吡喃点亮型硫化氢荧光探针食品样品

    钯催化SO2插入的炔丙基乙酸酯和碘代芳烃的还原偶联反应

    张倩应垚璐张泓银徐林博...
    2033-2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一种高效的钯催化二氧化硫插入的炔丙基乙酸酯和碘代芳烃的还原偶联反应。该反应使用双(二氧化硫)-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加合物(DABSO)作为气态二氧化硫的替代试剂、还原性锰粉作为还原剂,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底物范围广、官能团耐受性好等特点。

    钯催化还原偶联反应炔丙基乙酸酯二氧化硫

    双子季铵盐氯胺的合成及抗菌应用

    李令东张维伦刘鹏飞周子杰...
    2041-2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5,5-二甲基海因为原料,通过多步合成策略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长度spacer的双子(Gemini)季铵盐氯胺抗菌剂N,N-双(3-(3-氯-4,4-二甲基-2,5-二氧亚基咪唑烷-1-基)丙基)-N,N,N,N-四甲基丁烷-1,4-二铵氯化物(6)~N,N-双(3-(3-氯-4,4-二甲基-2,5-二氧亚基咪唑烷-1-基)丙基)-N,N,N,N-四甲基癸烷-1,10-二铵氯化物(9),采用核磁共振波谱(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表征了前体和氯胺结构。以E。coli(ATCC 25922)和S。aureus(ATCC 25923)为模式菌株,以已报道的Gemini-季铵盐氯胺5为对照,初步测试了氯胺6~9抗菌活性。抗菌数据表明,5~9抗菌活性随结构中spacer增大呈现了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其中spacer为C10H20的氯胺9抗菌活性达到了最佳,明显优于具有"团队"抗菌效应的5~6,这可能是9达到了分子触杀所需最佳的亲疏水平衡状态所致。表明spacer大小决定了"团队"协同抗菌作用的强弱,且双亲氯胺亲疏水状态对分子触杀贡献极大。合成了一系列高效阳离子型氯胺抗菌剂,为今后更高效氯胺抗菌剂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双子季铵盐氯胺化学多步合成抗菌活性亲疏水平衡"团队"抗菌效应

    光促进的串联σ-重排反应合成多取代1,3-共轭二烯

    徐毅栲王泽树何卫民叶龙武...
    2049-20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