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榆林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榆林学院学报
榆林学院学报

赵红星

双月刊

1008-3871

ylxyxb@163.com ;ylcwrb@163.com

0912-3891811 3890259

719000

陕西省榆林市文化路北段

榆林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Yulin College
查看更多>>学术类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安徽省的个案研究

    吕部陈荣曹建磊王娜...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约占四成比例人口的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以乡村产业、乡村旅游、村超村晚等作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探讨乡村旅游、农村文化保护与乡村多种产业的耦合发展,以期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乡村振兴"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论《在细雨中呼喊》的"异化"书写

    侯业智温玉媚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90 年代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亦是余华童年书写的代表之作.这部小说沿袭了80 年代先锋文学的"反叛",为读者呈现了极具非理性色彩的童年世界.在这部小说中,余华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多重"异化",将真实的童年幻化成虚构的回忆性空间,逐一剖析着孩童眼中阴森肮脏的世界,揭示着人性和世界的丑恶.从"异化"角度切入,不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先锋文学的非理性色彩,还可洞悉到异化书写背后蕴藏的独特经历和时代印记.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异化

    "难以被建构的城市"——论城市题材在"十七年小说"中的"困境"

    崔谦
    85-9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七年小说"中,城市题材作品远没有达到如"革命历史小说"、农村题材小说那样代表作家众多、经典之作频出的高度.造成这一文学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学传统上来说,现代文学时期城市题材小说数量有限,而且多表现的是对城市的批判,故没有形成可供"十七年小说"借鉴的资源.从现实层面上来说,随着建国后社会主义制度在城市的确立,对城市的书写逐渐从都市生活转向工业生产,但这却与当代作家的写作经验产生了"错位".此外,农村题材较城市题材更容易实现当代文学对"革命的现代性"的追求,这无疑让城市题材在"十七年小说"题材选择过程中处于了劣势.

    "十七年小说"城市题材乡土小说"工业题材""革命的现代性"

    《沙丘》系列:后疫情时代下的复古未来景观及其文化症候

    何卓伦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丘》系列电影作为维伦纽瓦的科幻代表作,在宏大时空架构之下,为"后疫情时代"展现了一个通向未来的"复古"景观,而其中隐含的文化症候则为全球化的当下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提供了一种认知性的美学呈现.与《流浪地球》系列相比,内在于好莱坞经典叙事框架中的《沙丘》系列提供了不同的未来叙事,体现了东西方对未来的不同想象.电影中的复古未来既是对历史的延续,更在对原著的改编中呈现出后疫情时代特有的危机意识.而从第三世界的自身经验出发,电影叙事中潜在的复调性则为我们重新思考大时代下的"天命"与"自由"敞开了另一种可能.

    《沙丘》系列后疫情时代复古未来景观

    建党过程中陈独秀赞助马克思主义文献的译介和传播活动探析

    刘虎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建党过程中,陈独秀采取了多元并举的方式赞助了马克思主义文献的翻译和传播活动,主要包括构建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的红色报刊传媒平台,为马克思主义文献的译文提供了理想的刊载场所;创建社会主义研究社、新青年社和人民出版社,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译著创设了流通发行渠道;通过发表《谈政治》等评论文章,开展《社会主义批评》等演讲,并与无政府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论战,以译述的形式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陈独秀赞助马克思主义文献的翻译和传播活动塑造了早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建党过程陈独秀赞助马克思主义文献翻译和传播

    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学校德育的融合融汇融通——兼论田家炳"完人教育"思想

    刘颖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育的现实问题难以从某一领域、某一主体、某一环节去解决,而需要运用教育生态理论去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微观德育生态应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五育并举"发展到"五育融合",适应新时代学校德育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中观德育生态应改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三育脱节"现象,转化为"三育融汇",形成德育生态的群体动力.宏观德育生态应规避大、中、小、幼四个学段德育的"四育断链"问题,共同构建"四育融通"的一体化德育生态链,实现良好的生态平衡.

    德育教育生态五育融合三育融汇四育融通

    李子洲为党育人实践及其当代启示

    高振岗侯荣华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史,就是一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接续奋斗为党育人的历史.陕西党组织创立者李子洲以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党组织中的崇高威望为为党育人做好了思想上、文化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并以绥德"四师"为主阵地、以进步刊物为载体、以党的组织为依托书写了为党育人的精彩实践篇章.李子洲为党育人的史实,为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启示,即我们要矢志不渝地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能够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对党忠诚的后继者.

    李子洲为党育人当代启示

    融媒体时代审计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冯彩虹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都十分重要.融媒体时代带来的各种繁杂的信息对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工作模式和工作环境的变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阐述融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审计人员职业素养和思想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分析融媒体时代审计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审计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建议和创新模式,以提升审计人员思政教育的效果.

    审计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伟大斗争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张明王莹
    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斗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相伴而生,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演进,斗争精神已经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斗争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指引.传承伟大斗争精神,需要深入挖掘和阐释斗争精神的核心内容,开展伟大斗争精神的理论阐释与宣传教育,提升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党的事业发展和青年大学生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引.

    斗争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价值路径

    网络直播引发意识形态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郝玮瑷
    12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直播已变成一种新型的生活娱乐模式,吸引着众多网民并成为主播们展示自我个性、寻求身份和角色认可的主渠道.同时,网络空间也日益成为新一轮意识形态斗争的核心区域.因此相关部门做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工作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网络直播作为新生事物有其易被受众群体接受的优势,也因其会有价值引领的偏离、商业价值属性高以及安全共同体意识未铸牢而存在引发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可能性,为此本文以"防"为先手,"治"为后手来规避网络直播带来的意识形态风险,进而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网络直播意识形态风险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