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榆林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榆林学院学报
榆林学院学报

赵红星

双月刊

1008-3871

ylxyxb@163.com ;ylcwrb@163.com

0912-3891811 3890259

719000

陕西省榆林市文化路北段

榆林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Yulin College
查看更多>>学术类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周时期陕北族群与文化变迁探研

    常雅楠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周时期陕北曾存在有白狄、戎人和林胡,他们在人种、分布地域和文化特点上均有不同.春秋以后晋、魏、赵、秦和义渠开始活跃于陕北地区,并进行了激烈的角逐和对抗,一定程度推动了陕北族群和文化的融合.战国后期,秦占有陕北并修筑了长城,陕北不同的族群和文化,从此完全融入秦帝国,今陕北大部至此也正式融入华夏版图.

    陕北白狄秦国林胡戎人

    论陕北方言谚语的语言特色

    孟万春于婧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北方言谚语是陕北人民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生动地再现了生活在黄土高原的陕北人民豁达的天性和别具一格的幽默感,表现了陕北普通民众的语言艺术创造力,文章在方言学的视角下,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个方面对陕北方言谚语进行考察和分析,揭示其语言特色.

    陕北方言谚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

    习近平民生观的生成逻辑与核心要义

    周辉王海波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习近平民生观以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为理论指导,既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历史的科学总结,又是对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考,也是对习近平同志基层民生实践的发展和创新,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习近平民生观回应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致力于给人民更满意的教育、更充分的就业、更公平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达到新高度.

    习近平民生观生成逻辑核心要义

    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生成的三维逻辑及内在机理

    巨之嫣孙嘉薇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本质特点.习近平的人民主体论是群众史观和群众路线的科学理论逻辑、坚守民本和为民初心的深厚历史逻辑、成长历练和国家发展现实的鲜明实践逻辑的三重统一.其中,理论逻辑是魂、历史逻辑是脉、实践逻辑是根,三者构成相互联系的内在统一体,并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实践中.

    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唯物史观优秀传统文化生成逻辑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防范化解我国外部风险的策略及启示

    张志飞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防范化解外部风险是毛泽东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20 世纪 60 年代,国际矛盾和斗争、国际共运复杂局面、周边紧张环境共同构成了影响我国外交、政治和国防安全的外部风险.对此,毛泽东通过加强党建,凝心聚力;主动联合,积极团结;强化战备,稳定后方三大策略,成功防范化解了政治、外交、国防安全风险.新时代新征程上,要进一步把党的领导、人民至上、底线原则、辩证思维和制度建设作为防范化解外部风险的核心力量、根本立场、基本遵循、关键要领和重要依托加以把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保驾护航.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防范化解外部风险国家安全

    民众参与:陕甘宁边区烟毒治理的历史考察(1937-1948)

    冯晓霞李新雁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烟毒治理是陕甘宁边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区烟毒治理的政策法规规定着烟毒治理的制度执行和目标任务.边区政府在唤醒民众治理烟毒动机的同时,动员民众参与社会组织、通过群众大会"痛诉"烟毒,形成了民众参与烟毒治理的运行机制,勾勒出民众参与边区烟毒治理的历史脉络,展现出边区积极向上的正向社会力量.

    陕甘宁边区烟毒治理民众参与

    陕甘根据地军工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

    仵桂荣杨向卫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甘根据地军工建设历经初步创建和融合发展两个阶段,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苏区军工建设、增强军队战斗力的一个缩影.在极度艰难环境下,陕甘根据地军工建设形成的宝贵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保障,坚持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自力更生和善用外力结合的根本立足点,弹药为主和枪械为辅的建设方针,延揽和优待人才的核心动力,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保障等,体现了党领导苏区军工建设的内在规律,对当前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历史镜鉴价值.

    陕甘根据地军工建设历史经验

    延安解放区西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申朝晖易辰希李俭普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解放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团结与解放的重要基石,它从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民族政策等方面构筑起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在团结御辱、共克时艰的民族解放激流中,少数民族作家纷纷投奔革命圣地延安,究其原因,既有民族解放的诉求,又有个人理想的探寻,也有成长环境的熏陶,他们的文学叙事丰富了延安解放区文学的同一性与多元化.延安解放区西南少数民族文学将时代共振与边地异动的主题相结合,呈现出了延安文艺与西南边陲艺术风格的交融,在语言形式上体现了集体诗学与个体审美的相互关联.通过探究延安解放区西南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利于加深西南边地与中原内陆地区的联结,彰显各民族在共同奋斗中铸就的深厚情感与文化记忆,为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丰厚的精神内涵.

    延安解放区西南少数民族文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古尔纳《天堂》中的他者书写

    张艳玲邱旭
    52-5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天堂》是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小说围绕主人公优素福十二岁离家为父抵债的悲惨生活,描绘了生活在非洲大陆的诸多"他者".本文基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了被殖民他者、女性他者、少数族裔他者,阐述了主人公自我身份追寻的过程,揭示了非洲殖民地人民的悲惨命运.

    后殖民主义《天堂》他者身份

    从"战士"到"文士"——论高适、岑参之边塞身份的认同与转变

    李莹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戎马风尘的边塞生活和雄浑悲壮的塞外书写共同构建了高适、岑参的边塞诗人身份,因而诸家论及高适、岑参也多集中于出塞经历,偏重于二人边塞文人身份,认为"功名只向马上取"是其志向所在.他们在拓边戍守中渴望寻求建功立业的机会,也在人民痛苦不幸的遭际中开始对定边安民有了新的思考.高适诗作中有"激昂仰鹓鹭,献替欣盐梅"之语,岑参也常有"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之论.结合二人"谏臣"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不只将入幕从戎、立功疆场当作唯一的报国之路,也希望谏言立策来解除国家边患,拯民济世.从"战士"向"文士",造成这一身份认同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探究其背后成因对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文人的研究与其诗歌创作尤为重要.

    边塞文人身份认同高适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