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医疗装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医疗装备
医疗装备

马永春

月刊

1002-2376

YLZBZZS@126.com

010-62016364,62386155

100011

北京北三环中路2号

医疗装备/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Device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卫生部所属一级协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会刊,是国家级重点媒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面与非共面模板在肺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的应用

    陈济鸿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 3D打印共面与非共面模板分别设计肺癌患者的 125I粒子植入治疗计划,比较两种计划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5 月于福建省肿瘤医院进行 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 25 例肺癌患者,均采用近距离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设计共面与非共面模板辅助的 125I粒子植入治疗计划,要求共面与非共面计划的肿瘤靶区(GTV)处方剂量覆盖 90%以上的GTV.比较两种计划的插值针数、粒子数及GTV剂量学参数[包括 90%和 100%GTV体积受照射剂量D90%和D100%,100%、150%和 200%处方剂量的体积百分比V100、V150 和V200,适形性指数(CI)、GTV外体积指数(EI)和均匀性指数(HI)]与危及器官(OAR)剂量学参数(患侧肺接受 20 Gy的体积百分比V20 和平均剂量Dmean、脊髓最大受照射剂量Dmax).结果 共面计划的插值针数、粒子数均多于非共面计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计划的D90%、D100%、V100、V200、EI和H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面计划的V150 高于非共面计划,CI低于非共面计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面计划的患侧肺V20、Dmean和脊髓Dmax均高于非共面计划,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患者采用共面与非共面模板辅助 125I粒子植入治疗均可达到靶区剂量覆盖要求,非共面计划的插值针数、粒子数和剂量适形性等计划参数优于共面计划,重要危及器官的吸收剂量也低于共面计划,但价格较昂贵,故临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125I粒子共面模板非共面模板肺癌治疗计划

    医用直线加速器非标准束流状态下对剂量学输出影响的研究

    梁文杰罗庭军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非标准束流状态对医用直线加速器剂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以Elekta Precise医用直线加速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维修模式调整6 MV束流的伺服参数,模拟常规参数的变化特性,获得 4 种非标准束流状态(以上参数不稳定致使设备报对应联锁,但复位后设备可继续出束),包括剂量率、2R Err(y方向的均整度与对称性报错值)、2T Err(x方向的均整度与对称性报错值)、Hump Err(峰值报错值)联锁.采用UNIDOS剂量仪、MatriXX二维矩阵及ArcCheck三维剂量验证设备分别测量不同非标准束流状态下的绝对剂量、能量辐射品质、均整度与对称性、调强剂量验证γ通过率等剂量学参数,并与标准束流状态的剂量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非标准束流状态下,除 2R Err联锁的剂量学参数与标准束流状态保持一致外,其他非标准束流状态的剂量学参数均与标准束流状态有明显差异.结论 医用直线加速器偶尔报 2R Err联锁不影响设备的剂量学参数及临床应用,但剂量率不稳、2T Err及Hump Err联锁会影响设备的剂量学参数,需及时进行质量控制.

    医用直线加速器非标准束流状态剂量学

    指骨牵引与穿刺导向装置的设计及模拟试验

    李希萌顾清源李岳邓云蛟...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制一种用于指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的指骨牵引与穿刺导向装置,并设计模拟试验测试装置的穿刺精确性、安全性和使用便利性.方法 针对当前指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存在的穿刺精确性低、穿刺次数多及手术辐射性强等弊端,依据现存问题、手术需求和实际工况,结合医院指骨骨折案例,以模块化思路设计指骨牵引与穿刺导向装置.遵照手术流程,设计试验模拟装置的工作过程,初步验证其可靠性,为后续开展临床试验奠定基础.结果 模拟试验结果显示,试制的指骨牵引与穿刺导向装置样机可进行手指前端的直针穿刺与手指两侧的交叉穿刺,适用于不同手指尺寸的患者,可辅助医师进行穿刺定位,节省 1~2名医护人员,定位误差<1 mm.结论 与传统指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操作相比,指骨牵引与穿刺导向装置通过持续牵引及稳定的锁紧与精准的定位功能可辅助医师准确选择入针点和穿刺角度,提供克氏针穿刺导向通道,提高穿刺的稳定性,降低手术强度,并有助于减少对患者的二次伤害及手术过程中对医护人员的辐射.

    指骨骨折牵引固定穿刺定位模拟试验

    不同配准方法在食管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王玮梅长文王书航
    16-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配准方法在食管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22 年 8 月至 2023 年 8 月于医院接受IGRT的 24 例食管癌患者,均于治疗前采用X线容积成像(XVI)系统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且分别采用 3 种方法(自动灰度配准、自动骨性配准和手动配准)进行图像配准.比较不同配准方法的配准结果和耗时;以手动配准结果为摆位误差标准,比较自动灰度配准、自动骨性配准排除摆位误差后的差异.结果 3种方法左右(x)方向的配准结果分别为-1.05(-3.75,0.40)、-1.00(-3.08,0.23)、-0.90(-2.88,0.33)mm,头脚(y)方向的配准结果分别为(-0.78±3.50)、(0.51±3.95)、(0.64±3.97)mm,前后(z)方向的配准结果分别为-2.25(-6.15,0.40)、-3.40(-5.34,0.60)、-3.20(-5.33,0.70)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种方法的配准耗时分别为(2.56±0.42)、(2.17±0.58)、(52.15±14.5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摆位误差后,自动灰度配准与自动骨性配准在y和z方向的偏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动灰度配准、自动骨性配准和手动配准均可用于食管癌IGRT的图像配准,权衡精度和时间成本后,推荐使用自动骨性配准.

    X线容积成像图像引导放射治疗食管癌自动灰度配准自动骨性配准手动配准

    葡萄糖水在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

    王丽青文晓冬廖达林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葡萄糖水在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 年 2-11 月于医院就诊的 160 例拟行肠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 80 例.两组均于肠镜检查前 1 d进食流质低渣饮食,检查当日禁食.对照组的肠道准备制剂为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 3 袋溶解于 1.2 L温水+1.8 L清水,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1.8 L清水替换为1.8 L葡萄糖水(患者自行调整葡萄糖用量).其中,1/3肠道准备制剂于检查前 1 d夜间 8 点开始服用,2/3 肠道准备制剂于检查当日上午7 点开始服用,服用后4 h进行肠镜检查.比较两组肠道准备过程的主观感受(包括肠道准备制剂的口感、饥饿感、腹胀感、恶心感、腹痛及对肠道准备制剂的满意度)、对肠镜检查的满意度、复查肠镜意愿、复查时是否希望加用葡萄糖水进行肠道准备,以及肠道准备质量、进镜时间和检查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结果 试验组对肠道准备制剂的口感评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饥饿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腹胀感评分、恶心感评分、腹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肠镜检查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复查时希望加用葡萄糖水进行肠道准备的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复查肠镜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肠道准备质量优于对照组,进镜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检查过程中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葡萄糖水进行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可改善肠道准备制剂的口感,减少患者的饥饿感,提高患者对肠道准备制剂和肠镜检查的满意度及复查时加用葡萄糖水进行肠道准备的期望,同时可提高肠道准备质量.

    葡萄糖水肠道准备肠镜检查效果安全性满意度

    MRI增强扫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良恶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价值

    许贝贝
    24-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MRI增强扫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诊断良恶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价值.方法 选取 2021 年 8 月至 2023 年 8 月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检查确诊的 76 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增强扫描及DWI检查.以手术或穿刺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良恶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表观弥散系数(ADC),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WI对良恶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并选取最佳ADC阈值,进一步分析MRI增强扫描单一及联合DWI鉴别诊断良恶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价值.结果 76例患者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 25 例、良性 51 例.恶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ADC低于良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WI的参数ADC预测恶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3,最佳阈值为 1.240,此时诊断灵敏度为 86.3%,特异度为 80.0%.MRI增强扫描联合DWI鉴别诊断良恶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MRI增强扫描单一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增强扫描联合DWI鉴别诊断良恶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MRI增强扫描单一诊断.

    MRI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卵巢浆液性囊腺瘤良恶性

    多参数MRI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李佳敏俞丽燕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多参数MRI(Mp-MRI)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医院收治的 78 例前列腺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p-MRI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p-MRI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以及前列腺癌组与前列腺炎组的Mp-MRI参数、成像特征.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78 例患者中前列腺癌 50 例,前列腺炎 28 例.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p-MRI的诊断灵敏度为 96.00%,特异度为 92.86%.Mp-MRI影像显示,前列腺癌组的表观扩散系数(ADC)低于前列腺炎组,信号强度-时间曲线(ST-T)参数中强化峰值高于前列腺炎组,到达增强峰值时间短于前列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病灶多为单侧,而前列腺炎病灶多为双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局灶非结节低信号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组的局灶结节状低信号、占位信号检出率高于前列腺炎组,弥漫性低信号、患侧外周带肿胀检出率低于前列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MRI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可通过不同参数与成像特征进行鉴别诊断.

    多参数MRI前列腺癌前列腺炎鉴别诊断

    准直器角度对局部中晚期中上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动态容积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剂量的影响

    金子川陈长建郗会珍葛双...
    31-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准直器角度对局部中晚期中上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行动态容积调强放射治疗(VMAT)时剂量的影响,为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8 月于医院行VMAT的 18 例局部中晚期中上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在其他治疗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设置准直器角度为 0°、5°、10°、15°、20°、25°、30°、35°、40°、45°、50°,设计11个计划.以准直器角度0°为参考,比较各计划的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PTV)评价指标[D98、D2、Dmean、均匀性指数(HI)、适形性指数(CI)及机器跳数(monitor unit,MU)]和危及器官评价指标[双肺V5、V15、V20,心脏V30、V40,脊髓Dmax和脊髓规划风险量(PRV)(脊髓外扩 0.40 cm得到)Dmax].结果 准直器角度为 15°时,靶区的HI、CI均最接近 1,表明此时靶区的均匀性和适形性最佳.准直器角度为20°时,靶区的HI相比0°时变化明显(t=2.406,P<0.05),双肺的V5、V15 相比0°时变化明显(t=2.959、3.003,P<0.05).准直器角度为 45°时,MU相比 0°时明显增大(t=-3.444,P<0.05).结论 局部中晚期中上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行VMAT时,15°为相对合适的准直器角度,可在保证靶区剂量分布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危及器官,提高治疗效率.

    准直器食管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剂量

    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人群体温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苏玉娟宋振耀屈明玥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早期发现疑似传染病症状、及早采取防控措施,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人群体温监测系统,适用于固定场所、固定人群的体温筛查.该系统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ZL 2021 1 0361897.0)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23SR0903110).系统硬件部分包括测温显示模块、服务器、三脚架及存放箱体,软件部分为体温监测管理系统.系统采用可折叠、伸缩设计,屏幕尺寸较小,占用空间少、携带方便.同时,系统采用高清人脸识别摄像头、红外测温探头等智能化技术,可识别人员基本信息,快速检测人体体温变化,自动识别陌生人员及体温异常人员并给予警报提示.此外,系统可按照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条件统计体温异常情况并生成各种报表,方便进行群体体温监测和管理.试点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快速、准确识别陌生人员和体温异常人员,实现智慧通行,满足对固定人群传染病早期识别防控的需求.

    人脸识别发热症状监测传染病

    某集团化医院数据集成平台的安全建设

    张朝晖唐朝斌潘欣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互通、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医院、移动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各项诊疗业务的方便性、快捷性.同时,各类医疗业务系统数量不断增加,各系统间的数据交互越来越频繁且复杂,数据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该研究以某集团化医院数据集成平台的安全建设情况为例,从数据集成平台的安全性出发,分析平台的运行安全、数据安全、访问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以上问题从应用层面、网络层面、主机层面、制度建设层面完善防护措施,通过实践应用并跟踪,有效降低了平台运行的安全风险.

    数据集成平台集团化医院安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