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玉米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玉米科学
玉米科学

才卓

双月刊

1005-0906

ymkx@cjaas.com ymkxbjb@vip.163.com

0431-87063137,87063141

130033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开发区彩宇大街1363号

玉米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刊登以玉米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论文。《玉米科学》为双月刊,双月15日出版,大16开本,152页,每期定价15.00元,全年90.00元,邮发代号12-137。近年来,玉米科学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惟一的玉米学术刊物,在玉米界具有较大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糯质诱导系

    高嵩何欢岳尧海郑淑波...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在玉米育种中应用广泛,糯玉米育种中常用的单倍体诱导系均为硬粒型,与糯玉米杂交后子粒呈角质状,不利于标记识别.通过构建诱导系×糯玉米自交系的F2∶3群体,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双诱导"技术,实现糯质诱导系快速创制.结果表明,吉糯诱15(诱导率8.6%)在28个新糯质单倍体诱导系中综合性状最好,可为糯玉米单倍体育种提升效率.

    糯玉米糯质诱导系诱导率分子标记

    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农业遗传改良中的潜力与挑战

    朱末闻竞徐晨张艳...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气候不断变化和人口日益增长的时代,通过育种和生物技术手段进行作物改良,培育具有良好营养品质和气候适应型作物,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是保证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文中归纳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我国在本领域取得的成绩,分析我国分子设计育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为我国分子设计育种领域发展提供参考.

    玉米粮食安全育种技术分子设计育种

    玉米雄穗分枝数Meta-QTL及候选基因分析

    曲文利房海悦张春宵周小辉...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雄穗分枝数是影响玉米产量及抗逆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挖掘玉米雄穗分枝数相关基因对玉米品种改良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借助IBM2 2008 Neighbors高密度玉米遗传图谱整合26篇已发表文献中定位的188个玉米雄穗分枝数QTL,采用元分析方法获得14个Meta-QTL(MQTL),经与水稻花序相关基因同源比对,获得4个玉米雄穗分枝数相关候选基因,分别位于玉米第2、7和8染色体上.玉米雄穗分枝数Meta-QTL及相关候选基因分析,可以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相关基因克隆提供实用信息.

    玉米雄穗分枝数元分析Meta-QTL候选基因

    玉米逆境胁迫响应因子ZmDof2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曹丽茹王国瑞马晨晨叶飞宇...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实验室前期的玉米自交系B104苗期干旱-复水转录组获得1个响应干旱胁迫的Dof基因Zm-Dof21.生信分析显示,ZmDof21包含有1个Dof结构域,且ZmDof21定位在细胞核中.启动子分析显示,ZmDof21启动子区域包含有激素响应元件和胁迫响应元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ZmDof 21受到干旱、高温、NaCl和ABA处理的诱导表达,且ZmDof21的表达量与玉米的抗旱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干旱胁迫下ZmDof21的表达量在抗旱性强的玉米自交系郑8713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旱敏感材料B73中的表达量.过表达ZmDof21可以提高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在干旱胁迫下的SPAD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离子渗透率,同时提高脯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酶活性,从而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玉米Dof转录因子亚细胞定位干旱拟南芥

    转基因抗虫玉米庇护种植策略对害虫种群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王丽丽陈敏李凌云高兴祥...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结构庇护策略种植转基因玉米"双抗12-5"及其对照品种"宏硕899",以种子混合庇护策略种植转基因玉米"C0030.3.5"及其对照品种"C0010.1.1",研究转基因玉米及两种种植策略对玉米主要害虫种群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庇护所玉米田主要鳞翅目害虫均为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且害虫发生数量无显著差异.两种庇护所对玉米主要害虫均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4种玉米材料不同生育期害虫发生数量不同,6叶期到10叶期(V6-V1O)未见害虫发生,乳熟期到成熟期(R3-R6)害虫发生数量最多.转基因抗虫玉米对害虫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控制效果在87.04%以上,双抗12-5可提高玉米产量10.24%以上,C0030.3.5在8.41%以上.结构庇护所和种子混合庇护所转基因玉米具有很好的控制害虫和提高产量的作用.

    转基因抗虫玉米结构庇护所种子混合庇护所靶标害虫产量

    实时荧光PCR"自下而上"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在转基因玉米成分测定中的应用

    龙丽坤武玉花张华何禹璇...
    40-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中建立转基因成分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方法的"自下而上"不确定度评定模型,提出利用实验室自制校准品测定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将标准曲线参数斜率(a)、截距(b)和y(测定Ct值)作为输入量,获得测定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以转基因玉米CC-2定量检测定值为例,利用建立的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自下而上"的不确定度评定模型,采用自制校准品开展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表明,3个子样测定值的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为17.74%、17.62%和17.38%,合成不确定度为10.15%,扩展不确定度为20.30%.按照本模型将转基因实验室间测定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3个实验室测定的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20.30%、13.53%和15.15%.

    玉米实时荧光PCR定量测定测量不确定度

    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赵鑫张磊武俊男梁烜赫...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分析玉米、大豆间作在吉林省的区域适应性,在半干旱区的乾安和半湿润区的敦化同时开展大田试验.试验采用大区方式进行,以轮作玉米和轮作大豆为对照,设置玉米、大豆行数配比为2∶2、2∶4、4∶2、4∶4、6∶2、6∶4和6∶6配置7个间作处理,对不同间作模式进行寻优与比较.结果显示,间作对玉米生长有促进作用,对大豆有抑制作用.不同地区玉米、大豆的产量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的影响基本一致.与对照相比,各间作处理中玉米、大豆的产量均有一定减产,玉米大豆2∶4间作配置的土地当量比和产量表现最好,4:4间作其次,其中前者土地当量比可达1.282~1.306,后者土地当量比可达1.147~1.222.结果说明,与传统单作相比,合理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经济效益,在东北地区有很好的推广前景和价值.

    玉米大豆间作作物生长土地利用效率

    基于有效积温的玉米自交系叶片发育动态模拟研究

    王明山许海涛韩春叶王芳...
    5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玉米自交系H025B、K4321为试验材料,2023年春播、夏播两季试验,采用Linear模型、Logistic模型、Exponential模型拟合春夏播基于有效积温的玉米自交系叶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干物质动态方程,且利用实测值与拟合曲线定量分析春夏播玉米自交系叶片动态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基于有效积温构建的Linear模型、Logistic模型、Exponential模型能精确模拟叶龄生长过程,决定系数(R2)均达到0.97以上,实测值与Linear、Logistic、Exponen-tial 方程动态模拟无显著差异,实测值和模拟值具有较高拟合度.相关分析表明,春夏播玉米自交系H025B、K4321叶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干物质与有效积温呈正相关关系,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相关程度整体表现为叶龄>叶宽>叶长>叶面积>叶干物质.

    玉米叶片有效积温Linear模型Logistic模型Exponential模型

    氮肥用量对灌浆至蜡熟期春玉米茎秆力学性状的影响

    代明媚刘禹泽王思敏马悦...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两个春玉米品种(东农254和德美亚1号),在两个氮素水平(100kg/hm2和200kg/hm2)条件下种植,分别于灌浆期和蜡熟期取样,测定其基部第3和第6伸长茎节的茎秆直径、茎秆力学指标(横向压碎强度和穿刺强度)和茎秆鲜密度,明确灌浆到蜡熟期春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变化.研究表明,从灌浆到蜡熟期玉米茎秆压碎强度、茎秆穿刺强度和茎秆鲜密度均呈下降趋势,其下降幅度与供氮水平有关,在氮素水平为100 kg/hm2条件下,供试玉米茎秆横向压碎强度、穿刺强度和鲜密度分别降低1.0%~10.5%、7.3%~37.0%和19.0%~35.9%;在氮素水平为200 kg/hm2条件下,茎秆横向压碎强度、穿刺强度和鲜密度分别下降14.6%~46.7%、25.6%~44.6%和37.9%~41.6%.研究表明,灌浆到蜡熟期春玉米茎秆力学性的变化受供氮水平影响,为抗倒伏栽培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玉米茎倒伏茎秆强度茎秆力学性状

    基于CiteSpace分析覆盖作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张丽鑫姚凡云吕艳杰李晓林...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CiteSpace软件,对2001-2024年间覆盖作物-玉米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均呈上升趋势.美国(331篇)、巴西(67篇)和中国(32篇)发文量居前3位,在国内形成了以曹卫东、赵秋和于爱忠为代表的紧密学术社群,对覆盖作物-玉米研究贡献突出.中国农业科学院及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等机构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关键词分析表明,玉米田中土壤养分、土壤肥力和产量是覆盖作物研究的持续热点,研究内容从宏观的产量、表型等特征转向微观的生物动态和机理,焦点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保护性耕作.综上所述,覆盖作物研究在玉米生产中展现出广阔的研究前景和应用潜力,未来研究应聚焦于覆盖作物的生态效益和农业可持续性,探索其与土壤、微生物间的协同机制,以促进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玉米覆盖作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文献计量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