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玉米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玉米科学
玉米科学

才卓

双月刊

1005-0906

ymkx@cjaas.com ymkxbjb@vip.163.com

0431-87063137,87063141

130033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开发区彩宇大街1363号

玉米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刊登以玉米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论文。《玉米科学》为双月刊,双月15日出版,大16开本,152页,每期定价15.00元,全年90.00元,邮发代号12-137。近年来,玉米科学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惟一的玉米学术刊物,在玉米界具有较大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杨酸对盐胁迫下糯玉米幼苗生理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郭瑞田秀平杜锦马小俊...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糯玉米津糯72为试验材料,用水杨酸处理种子,研究水杨酸对不同含盐量土壤条件下的糯玉米幼苗生理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mmol/L水杨酸处理比等量蒸馏水(CK)处理显著(P<0.05)提高0.04%~0.52%土壤含盐量下糯玉米幼苗的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P<0.05)提高0.04%~0.68%土壤含盐量下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显著(P<0.05)降低0.04%~0.68%土壤含盐量下幼苗丙二醛含量;显著(P<0.05)提高0.22%~0.35%土壤含盐量下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显著(P<0.05)提高0.35%~0.52%土壤含盐量下幼苗叶片的气孔导度;显著(P<0.05)提高0.22%~0.52%土壤含盐量下幼苗叶片的蒸腾速率;显著(P<0.05)降低0.22%~0.52%土壤含盐量下幼苗叶片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外源水杨酸可通过调控抗氧化系统、改善光合特性、提高叶绿素含量、提高渗透物质含量和降低丙二醛含量提高糯玉米幼苗的耐盐能力.

    糯玉米幼苗水杨酸盐胁迫光合特性抗氧化酶

    密植夏玉米穗部脱水及力学特性研究

    彭丹丹徐开未陈远学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仲玉3号和正红6号玉米为试材,设置6.75×104、8.25×104株/hm2两个种植密度,研究密植条件下夏玉米子粒、穗轴脱水及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探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部器官脱水减慢、含水率增加,力学强度呈下降趋势.品种间穗部脱水及力学强度存在显著差异,且远大于种植密度及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与正红6号(ZH6)相比,仲玉3号(ZY3)脱水较快,到达适宜机械粒收含水率时所需吐丝后积温较少,收获时ZY3子粒压碎强度与穿刺强度大,穗轴抗折断力小,茎秆倒伏率低,机收性能更好.相关性分析显示,子粒与穗轴力学强度与含水率均呈显著负相关;穗轴抗折断力与干重、单位长度干重及单位体积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轴长、长粗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密度与品种对子粒产量存在无显著差异,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茎秆倒伏率显著增大,ZY3生理成熟后脱水速率显著降低,达到宜机收子粒含水率所需积温增多.

    夏玉米密植穗部脱水特性力学强度

    黄河下游地区青贮-子粒双季玉米种植模式的热量资源可行性分析

    徐欣莹邵长秀龙步菊孙志刚...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黄河下游地区的热量资源并设计青贮-子粒新型双季玉米种植模式,基于位于黄河下游灌区的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1961-202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对玉米可能生长期日数、初始日序、终止日序、活动积温、有效积温的历史趋势变化特征以及不同熟期青贮-子粒玉米的组合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和预测,比较青贮-子粒新型双季玉米种植模式与传统双季玉米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禹城地区玉米积温与可能生长期日数在近60年内的年际增加趋势显著.根据可利用热量资源与玉米品种熟期,禹城地区双季玉米适宜的种植模式为早熟青贮-早熟子粒玉米、早熟青贮-中熟子粒玉米和中熟青贮-早熟子粒玉米,夏播子粒玉米的可调整弹性播期有显著增加趋势.

    青贮-子粒双季玉米积温热量资源

    种植密度对不同熟期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凌莉裴文东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早熟品种陕单650和晚熟品种陕单609为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研究其对玉米茎秆倒伏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陕单609和陕单650分别在90 180株/hm2和105 000株/hm2密度下子粒产量达到最高值15 110.0 kg/hm2和18 056.7 kg/hm2.与陕单609相比,陕单650在密植条件下茎节短而粗,抗倒伏能力强.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茎秆穿刺强度逐渐降低,同一节位下茎秆穿刺强度表现为陕单650大于陕单609,不同节位的穿刺强度均表现为第3节>第4节>第5节.相关分析显示,子粒产量与茎秆强度、节间粗、节间干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倒伏率与茎秆强度、单位茎长干重、节间粗、节间干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节间长、株高、穗位高、穗位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早熟品种陕单650密植后茎秆节间短而粗,单位茎长干重较大,抗倒伏能力强,有较多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获得较高的产量.

    玉米种植密度抗倒伏特性子粒产量

    播期对不同熟期玉米产量及生理成熟后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

    魏雯雯刘彦佐吴杨姚凡云...
    114-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2018年以早熟(鑫鑫1号)、中熟(富民985)和晚熟(沈玉21)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3个播期对不同熟期品种玉米子粒产量、茎秆力学特性及倒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晚熟品种早播子粒产量最高,比中播和晚播处理分别增加7.6%和28.4%.中熟品种早播,茎秆拉力(SBF)、基部第3节间穿刺强度(RPSTI)和第4节间压碎强度(RCSFI)较中播和晚播处理分别提高10.0%~24.7%和15.1%~57.3%.晚熟品种早播,SBF、RPSTI和RCSFI较中播和晚播处理分别提高27.2%~33.8%和34.0%-70.7%,中熟和晚熟品种播期推迟倒伏率最大增幅分别达49.2%和61.2%.综上,推荐采用中晚熟品种适期早播以提高玉米产量和生理成熟后茎秆质量,降低倒伏风险.

    玉米播期熟期生理成熟茎秆力学特性产量

    滴灌分次施肥下夏玉米养分积累及土壤无机氮残留的特性

    许丽李雪洁张红祥孙雪芳...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滴灌条件下,以玉米郑单958为试材,设4个施肥处理:CK(对照)、T1、T2、T3,探究氮、磷、钾肥分次施肥处理对夏玉米养分吸收和土壤无机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夏玉米对氮素和磷素吸收速率最大的时期均为大喇叭口期至吐丝期,钾素为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吐丝期至成熟期氮、磷吸收积累量分别占全生育期43.05%~54.07%、41.76%~52.27%,钾几乎不再吸收(T3处理除外).处理间比较,玉米V12期T3处理植株磷含量显著低于T2处理29.18%(2019年)和CK处理17.61%(2020年);吐丝期T1处理钾含量显著高于T3处理30.73%(2019年)和20.51%(2020年).与CK和T2处理相比,T1和T3处理均能显著降低成熟期深层土壤无机氮残留.各分次追肥处理百公斤玉米子粒产量养分吸收量氮、磷、钾均值分别为2.31、0.90、2.09 kg.综合分析,在T1处理基础上推荐黄淮海夏玉米滴灌条件下播种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氮、磷、钾分次施肥比例为40%∶20%∶40%、35%∶25%∶40%、75%∶25%∶0,可更好满足玉米各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降低深层土壤硝态氮残留.

    夏玉米滴灌追肥氮磷钾产量无机氮残留

    氮素追施对玉米花后光合特性和子粒灌浆特征的影响

    陈浩源张玉斌朱建国宋慧宁...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挖掘东北黑土雨养农业区春玉米增产潜力,为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以玉米品种富民985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5种施氮方式,氮肥1次性施入(CK)、底肥40%+拔节期追施60%(T1)、底肥40%+拔节期追施20%+大喇叭口追施40%(T2)、底肥40%+拔节期追施15%+大喇叭口追施30%+灌浆期追施15%(T3)、底肥40%+拔节期追施10%+大喇叭口追施30%+灌浆期追施20%(T4),研究不同处理玉米花后穗位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Pn)、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PEPc)及子粒容重和产量差异,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玉米灌浆过程.结果表明,T4处理子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与氮肥 1次性施入(CK)相比,T4处理玉米灌浆期穗位叶Pn和PEPc显著提高了42.8%和20.6%,玉米有效灌浆期延长13.7 d,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延后2.4 d,子粒容重提高1.2%.在东北半湿润雨养农业区,按照底肥40%+拔节期追施10%+大喇叭口追施30%+灌浆期追施20%方式施用氮素(T4)可以获得更多光合产物,延长灌浆时间,增加子粒重量,提高玉米产量.

    玉米氮素追施光合特性灌浆特性

    玉米根际促生菌的筛选鉴定及促生效果评价

    万雨欣徐伟慧胡云龙李月涵...
    14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优良的玉米根际促生菌,以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玉米根际土壤为材料,共分离纯化并鉴定出82株根际促生菌.82株细菌分别属于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河生雷勒特氏菌(Lelliottia)、巨大普里斯特氏菌属(Priest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其中有48株解磷菌、12株解钾菌、13株自生固氮菌和9株联合固氮菌.通过促生能力测定,筛选出26株能力较强的菌株,验证其对玉米幼苗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大部分菌株对玉米幼苗均有一定的促生效果,菌株P24处理过的玉米幼苗株高可达到对照的1.18倍;菌株P46处理过的玉米幼苗鲜重可达到对照的1.45倍;P48处理的根长达到对照的4.45倍;ZN4处理的根尖数可达到对照的3.84倍;P48处理的分叉数可达到对照的4.38倍.综合分析玉米幼苗生长的这5种指标后发现,P23、P33、P46、ZN11、P24和P43这6株菌的综合促生能力最强,显著增加玉米幼苗的所有指标,具有较强的开发潜力.

    玉米根际促生菌IAA铁载体

    转Cry1A.401基因抗虫玉米CM8302和CM8303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研究

    王云鹤武奉慈谢树章翁建峰...
    154-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Cry1A.401基因抗虫玉米CM8302和CM8303,通过多代回交与自交获得BC4F1、BC4F2和BC4F3世代的转基因玉米材料.利用qRT-PCR和ELISA方法明确转基因抗虫玉米叶片、花丝和子粒均有Cry1A.401基因表达,不同世代间目的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差异.田间接虫鉴定结果表明,CM8302和CM8303三个世代心叶期和吐丝期的抗性等级均为1级,抗性水平为高抗.室内生测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CM8302心叶、花丝和子粒第6天存活率分别为0、4.0%和4.0%;取食CM8303心叶、花丝和子粒第6天存活率分别为0、4.0%和2.0%.分析显示转基因抗虫玉米CM8302和CM8303的心叶、花丝和子粒均具有显著杀虫效果且遗传稳定.

    转基因玉米亚洲玉米螟抗虫性遗传稳定性

    玉米木霉穗腐病接种方法及玉米新品种的抗性分析

    那明慧赵睿杰陈晓旭王作英...
    162-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穗腐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木霉Trichoderma spp.引起的穗腐病逐年加重.抗病玉米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控制穗腐病的经济、安全和有效措施.连续3年(2020-2022年)比较分析花丝喷雾法、花丝通道注射法、子粒注射法、牙签法等接种方法对玉米木霉穗腐病抗性鉴定效果.结果表明,花丝通道注射法发病强度适中,能使不同品种在人工接种后表现出不同水平的抗性反应,较适用于玉米抗木霉穗腐病鉴定接种,是一种比较理想、容易操作的接种方法.2021-2022年鉴定的玉米新品种中,对木霉穗腐病表现高抗、抗性、中抗、感病和高感的品种分别占 2.6%、13.6%、26.0%、44.4%和 13.4%.

    玉米木霉穗腐病接种抗性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