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玉米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玉米科学
玉米科学

才卓

双月刊

1005-0906

ymkx@cjaas.com ymkxbjb@vip.163.com

0431-87063137,87063141

130033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开发区彩宇大街1363号

玉米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刊登以玉米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论文。《玉米科学》为双月刊,双月15日出版,大16开本,152页,每期定价15.00元,全年90.00元,邮发代号12-137。近年来,玉米科学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惟一的玉米学术刊物,在玉米界具有较大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玉米自交系雌穗结实潜力及结实率研究

    何文存买丽金陈哲王安琪...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36份玉米自交系,通过对雌穗小花数、吐丝数、穗粒数等结实相关性状测定,研究其结实特性.结果表明,自交系的结实潜力大,平均雌穗小花数目达579.9个,其中,831412-1小花数最高,达814.1个.雌穗分化的小花数目远多于穗粒数,各自交系的小花结实率平均为75.3%,即平均24.7%的结实潜力未能实现.分析限制结实潜力实现的原因发现,小花的花丝未能吐出苞叶,使结实率平均下降15.2%;已吐花丝的小花中有9.5%未结实,平均穗粒数仅为434.3粒.未吐丝小花和吐丝而未结实小花是导致结实潜力消减的两个重要因素.改良小花吐丝率是提高玉米自交系结实率的关键.

    玉米自交系穗粒数结实性

    玉米核雄性不育系7024不育性遗传分析及不育基因初步定位

    刘丽滨孔子豪李聪杨博皓...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玉米核雄性不育系7024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可育株/不育株雄花育性鉴定和花药I2-KI染色、品红染色鉴定败育时期,分析不同发育时期花药的生理生化特性.利用自交系Mo17 Ht、B73和17-703与不育株杂交构建3个F2群体和2个BC1F1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利用BSA法对不育基因进行初步定位.结果表明,该雄性不育材料是无花粉型雄性不育,败育时期初步判定为减数分裂期;不育株花药不同发育阶段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均低于可育株,不育株花药CAT活性在时期3、时期4显著低于可育株,表明抗氧化酶系统的破坏可能导致花粉败育.F2分离群体中可育株数与不育株数的分离比为3∶1,BC1F,群体分离比为1∶1,表明该雄性不育性状应由单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

    玉米雄性不育遗传分析

    玉米RAV基因家族鉴定、密码子偏好性及表达分析

    柯琴李云祥王兴富黄培峻...
    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RAV基因特有结构域,通过pfam和HMMER软件进行筛选剔除不完整或重复序列,从5个玉米自交系基因组中共鉴定出241个RAV家族成员,并使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将玉米和拟南芥RAV基因家族分为9个亚族.分析显示,同一亚族RAV基因具有相似结构域、基因结构和motif分布.共发现87个共线性基因对,其中Zm-Oh43-RAV基因家族主要存在串联重复基因对,其他4个玉米自交系RAV基因家族主要存在全基因组复制或染色体片段复制事件.通过对RAV基因家族密码子偏好性分析结果表明,5个玉米自交系RAV基因家族中高频密码子均偏好使用G/C结尾,且密码子偏好编码甘氨酸(Gly)和亮氨酸(Leu).通过对玉米自交系Zm-B73-RAV基因家族的胁迫表达分析,发现该家族基因能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呈现出不同表达模式.

    玉米RAV基因进化密码子偏好性胁迫表达

    玉米大斑病菌支链氨基酸氨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张运峰张淑红许可高凤菊...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支链氨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BCAA)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营养物质和信号分子,对蛋白质合成、糖代谢、氧化应激等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支链氨基酸氨基转移酶(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transaminase,BCAT)是BCAA分解代谢的关键酶,参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为明确BCAT对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生长发育和侵染的影响,克隆玉米大斑病菌BCAT基因(StBCAT1),该基因编码的StBCAT1含有保守结构域BCAT_beta_fam-ily,属于PLPDE_Ⅳ超家族,与玉米圆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产生的寄主选择性毒素HC-toxin ToxF高度同源.为了获得大量高纯度的StBCAT1蛋白,构建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BL21(DE3)菌株.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StBCAT1基因在大肠杆菌得到高效表达,获得了预期分子量为39.2 KD 的 StBCAT1蛋白.

    玉米大斑病菌基因克隆支链氨基酸转移酶原核表达

    糯玉米子粒硬度与淀粉合成相关酶动态变化及相互关系

    史亚兴董会刘辉徐丽...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鲜食糯玉米品种京科糯2000和苏玉糯2号为试验材料,比较授粉后不同时期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淀粉含量、含水量和子粒硬度的差异及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利用Logistic方程比较两个品种子粒淀粉积累速率.结果表明,糯玉米子粒淀粉合成相关酶AGPase活性和SSS活性对淀粉的合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且在品种间有差异.利用Logistic方程比较两个品种糯玉米子粒淀粉积累过程,分析表明,与苏玉糯2号相比,京科糯2000达到最大淀粉积累速率的天数(Tmax)延长1.62 d,淀粉活跃积累天数增加8.85 d,子粒淀粉积累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提高3.97%,最大淀粉积累速率(Gmax)降低12.60%.糯玉米子粒淀粉含量与子粒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子粒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糯玉米淀粉积累子粒含水量硬度

    玉米秸秆降解复配菌的构建及其协同效果评价

    青格尔张必周王莉杰赵文山...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秸秆木质纤维素组成结构复杂性,充分利用不同菌株间的协同效应提升秸秆降解效率.以功能单菌株 Achromobacter deleyi strain LMG 3458(A3)、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 strain NBRC(A4)、Aspergillus terreus(A)、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P)为试材,通过相互组配构建菌株丰度为1~4的多个复配菌,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探明菌株丰度对秸秆降解效率及其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及木质纤维素降解率和酶活性均与复配菌组成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丰度为4时(A3+A4+A+P),其玉米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为37.01%、36.27%、33.50%和31.27%,滤纸酶活性、木聚糖酶活性和漆酶活性分别为15.47、5.84和58.05 U/L,表明菌株间以及酶之间存在多样性效应.复配菌组成菌株间具有协同效应,促进秸秆高效降解,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玉米:复配菌秸秆降解多样性效应抽样性效应

    河南夏玉米主产区气象因素对产量的影响

    刘桂珍郭书磊魏良明张新...
    55-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1-2020年841个区域试验玉米品种的产量数据,结合10年间的气象数据和主要病害发生情况,分析气象因素的演变、气象因子与产量及病害的关系,明确典型低产年份影响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结果表明,2011-2020年河南夏玉米主产区的平均气温相较过去30年明显升高1-1.5℃,降雨量显著减少,日照时数逐渐增多,平均单产呈波动增加趋势,气候产量的增产作用逐渐减弱.产量归因分析表明,气象因素是导致河南夏玉米产量差异的最主要来源,9月份气象条件是影响产量波动的最重要气象因素,其中光照时数贡献率>降雨量>平均气温,9月光照时数和降雨量的贡献率分别达28.26%、16.77%,是影响产量的限制性气象因子.产量因素中穗长、千粒重、密度、穗粒重的贡献率达16.30%、15.95%、15.36%、14.15%,在光照时数作用下显著影响产量.弯孢叶斑病、南方锈病、瘤黑粉病的贡献率达28.11%、22.49%、22.26%,在降雨量和光照时数作用下显著影响产量.

    玉米气象因素产量病害归因分析

    保墒措施配施微生物菌肥对陇东旱塬农田土壤部分物理性状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邓浩亮潘小番王勤礼肖让...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寻陇东旱塬春玉米绿色生态最佳种植模式,研究普通地膜(SP)、PE催化降解地膜(SF)、秸秆覆盖(SS)、施用保水剂(SW)及各处理配施微生物菌肥(PM、FM、SM、WM)和露地种植(CK)对农田土壤部分物理性状以及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保墒措施可有效提高土壤贮水量,且配施微生物菌肥可降低0~40cm土层土壤容重并增加总孔隙度.各保墒措施均能有效缩短春玉米无效穗长,增加穗粒数和穗粒重,从而提高产量和WUE.两年试验中,FM处理春玉米产量和WUE最高,其次为PM处理,分别较CK处理显著提高40.78%、37.67%和38.40%、31.39%.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测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利用PE催化降解地膜覆盖配施微生物菌肥是在土壤物理环境条件改善后兼顾春玉米稳产和环境友好生产的种植模式.

    春玉米保墒措施微生物菌肥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河西走廊地区春玉米膜下滴灌土壤表层温度统计特征研究

    邓建伟吴婕梁川丁林...
    77-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干旱区民勤县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覆膜滴灌240m3/hm2(FDT1)、覆膜滴灌300 m3/hm2(FDT2)、覆膜滴灌420m3/hm2(FDT3)、不覆膜滴灌420 m3/hm2(WMD)4个处理,研究干旱区玉米膜下滴灌对土壤表层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特高温年条件下,8:00时玉米膜下滴灌各处理生育期高于气象站监测地面温度0.27~1.03℃,高于WMD处理0.73~1.49℃,膜下滴灌保温作用明显;14:00时玉米膜下滴灌各处理生育期高于气象站监测地面温度1.75~4.41℃,高于WMD处理-0.28~2.38℃,膜下滴灌恒温效果明显;20:00时玉米膜下滴灌各处理生育期高于气象站监测地面温度6.86~9.83℃,高于WMD处理1.07~2.97℃,膜下滴灌保温效果明显.8:00和20:00时叶面覆盖前(玉米生长前期)较叶面覆盖后(玉米生长后期)温度分别升高2.11~3.15℃和0.53~1.59℃,14:00时叶面覆盖前较叶面覆盖后温度降低1.20~4.56℃.叶面覆盖后,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小,土壤热容量维持在稳定水平,为玉米生长提供了稳定的温度空间.

    春玉米膜下滴灌统计特征值河西走廊地区

    缓释肥减施对辽东地区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樊叶莫姣娇张丽丽薛兵东...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缓释肥减量施用对辽东地区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设置不施氮肥(CK)、农户习惯施氮量(FP)、缓释肥600 kg/hm2一次性基施(SY40)、缓释肥750 kg/hm2一次性基施(SY50)、缓释肥450 kg/hm2基施+尿素追施168 kg/hm2(ZN)和缓释肥450 kg/hm2基施+300 kg/hm2追施(ZS)6种施肥模式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生长特性及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P处理相比,SY40和SY50处理对玉米无显著减产效应,两年产量均值为FP>SY40>SY50.对玉米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空秆率和收获指数无显著性影响,可降低植株株高和穗位高.对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影响不显著,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同时可显著提高植株的氮肥偏生产力,有利于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综上所述,在辽东地区,一次性基施缓释肥N-P2O5-K2O量156-60-72 kg/hm2(SY40)或195-75-90 kg/hm2(SY50)均可作为替代农户习惯施肥N-P2O5-K2O量240-75-90 kg/hm2(FP)的新模式.

    玉米缓释肥产量干物质积累